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中,记载了文殊师利菩萨回答善住意天子提问——什么样的出家比丘可以称为禅师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这样子开示说:【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乃至无有少可取,得言禅师。不取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悉皆不取,谓一切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言禅师。天子!若彼禅师,无少 三摩地

2018-07-23

佛教正觉同修会是由萧平实导师所领导的大乘菩萨僧团及共修团体,自1997年开始正式弘传玄奘大师所宏扬的中国文化特色佛,即是以如来藏為佛精髓,讲求实证的正统佛。但平实导师早在正觉同修会成立之前的1990年末,便已开始弘扬中国佛教的如来藏妙了。台南文化中心佛讲座川震賑灾捐款宗教局莫拉克风灾正觉捐款教育部7025000元2008年更以阐扬佛教内明哲学,以教化社会净 三摩地

2018-07-23

学正,来正觉復兴传统中国佛教文化,仍需要大家齐心合力才能成功;成功的前提则是要有更多同胞实证佛,所以说:学正,来正觉正觉菩提现观人无我不共凡愚正智亲证本来性净涅盘唯我大乘唯有正觉才有能力復兴中国佛教佛教进入中国,从魏晋以下的发展过程中,真修实证、德高智广的大修行者,也曾歷代辈出,有其光辉灿烂的成就,成为中国傲视全球的传统佛教文化。经过一段光 三摩地

2018-07-23

地前菩萨的修行内容菩萨行,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追求自利利他佛果,而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所修学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六度以及四摄等,以及所应该成就的无量功德等等。如果从凡夫地开始,包括在人天乘以及十信位当中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三归五戒、十善业道等善,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嗔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 三摩地

2018-07-23

比如说在《妙莲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当中,这样子记载,说:【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无量百千万亿旧住娑婆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人非人等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亦复如是出广长舌,放无量光。……其中众生 三摩地

2018-07-23

网络上近来疯传一尊要价33万「宇宙大觉者」,几乎证严师影响所及之处都会出现这尊分身像,乃至于本尊与分身同时临在。社会对证严师的评议,多集中在世间上有关土地开发、财务状况、善款流向、会员层级等事项………,其内容不外抨击证严贪得名闻利养,对不起社会的优容与信众的支持。在此,我们要更进一步严正指出:证严身为佛门出家人及庞大宗教团体的 三摩地

2018-07-23

佛宝与清净身所谓的「佛宝」就是指菩萨曾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证悟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得到般若实相智慧之后,能够不惜身命、勤修六度,直到万行,最后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断尽烦恼障以及所知障,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候如来藏当中的种子不再有变易,已经究竟清净,微妙寂静,这时就称为无垢识、清净身。佛陀具足三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四智圆明等无量无边 三摩地

2018-07-23

报得是说,过去曾修过神通,这一世一出生却不具有神通力在,要等到修行佛证悟般若后,往世所曾修习的神通才会自然现前。第三种是修得,是说过去世没有修过神通,出生后也没有神通力,然而在此世很努力地修行,最后能够证得神通。而神通的修得,主要是依禅定也就是静虑——寂静的思虑而得,并不一定要证悟般若。即使凡夫与外道还有鬼神,有了禅定的正修,进一步再作 三摩地

2018-07-23

三界唯心,万唯识这个问题应该说有两个面向的问题存在:第一个就是说佛教中常说的万唯识与三界唯心是同还是异呢?这两个的关系是怎么样呢?其二就是佛教中的唯识,跟哲学上的唯心论,是同还是异呢?有这两个面向的问题。因为要探讨这第二个面向的问题,就是说唯识跟哲学上的唯心论是同还是异,我们就必须要先了解佛教所说唯识的真实意涵是什么,因此还是得要先来探讨第一个 三摩地

2018-07-23

一贯道认为「修道」目标即是回归宇宙与我人身心的根源──「明明上帝」,也就是所谓的「道理」,而「道」即是「理」(只是名相不同),其乃宇宙本体,也是宇宙万物创生起源;但这样的说,事实上只是人为的想象与建立,与宇宙万有的本体不相干。一贯道又说,「求道」后,若认真「修道」、「办道」(传布一贯道信仰,简而言之即为传教)──包含追随、服膺「明明上帝」、「仙佛 三摩地

2018-07-23

那如果说是各怀一心呢?那就各自怀着不同的想,不能够同心齐心,那就会像《三国演义》里面所说的: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另外说到个人呢,则有一心一意,就是全心全意、心意专一的意思;相反词则是三心二意、见异思迁等。像如果有人对两方面的事物都惦记着,放不下心,就说他一心挂两头。另外我们常听到老一辈的人用台语来说年轻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一般人面对自己的五阴魔,却被自己的五阴魔所障碍、所繫缚、所拘束,这样就无通过五阴魔的考验;因爲五阴魔第一个部分就是要断我见,这对于一般人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一个修行人他连我见都透不过去,都断不了,他还能降伏五阴魔吗?根本不可能!所以,修行的第一要点,就是先要把五阴魔中的我见来断除,这样才能够谈到我执的继续修断。但是,断我见以后,由于还有我执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有开示说,僧宝也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第一义僧,指的还是一切有情的如来藏,如来藏祂无形无色,不可覩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也无能烧害,不可思议,唯证乃知;祂才是一切众生最好的福田,祂从来无受无取,具有无量诸功德,常不变易,所以名为第一义僧。第二种僧宝,指的是已经实际证果的圣僧,包括所谓初果须陀洹,乃至四果阿罗汉、辟支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不论能否达到这些目标,到老的时候,才发现人终究还是会死,所以开始追求安身立命之道,于是走入了佛修行想要悟道解脱、明心见性。如果这一生不想要悟道解脱,只想要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那还是要有基本当人的福报,而这些福报,在佛中而言,是摄属于次的福德之中;有了次的基础才能实现世间有为诸。次概略来说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福德之基础,这些福德基 三摩地

2018-07-23

由世间进入佛道的关键,就是要明瞭「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所谓「欲为不净」是说,因为修福生到欲界天,很容易就会沉迷在天界的胜妙五欲当中,一直到把往世所修的福德都享用完了,那时候就只剩下以往所造的小恶业要受报,所以就会因此又下堕恶道受苦去了,因此世尊就提醒我们「欲为不净」。在欲界天的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男女欲,是像人间一样要两两相交,但是没有 三摩地

2018-07-23

但即使是升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到了三界之顶,天寿有八万大劫那么长久,但是仍然没有办出离三界,当天福享尽的时候,同样也就要下堕了,要继续接受之前所造恶业的果报。例如佛陀在成佛之前,最后一位教他外道的老师叫做郁头蓝弗,佛陀成佛的时候第一个想要度的人就是他,因为这位老师曾经教导世尊证得三界中层次最高的境界——非想非非想定;可是佛陀用神通来观察 三摩地

2018-07-23

到回向心的时候,是说因为对佛菩提道已经能够信心坚定不退,原本是一直积极在世间五欲上用心,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回转过来——心向佛道;而在善上所作的福德,也就会心心念念、坚定的回向给佛菩提;这就是对佛菩提具足了回向心。到回向心的时候,各位可以发现回向表示说自己所关注的部分,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人天福报。你开始会注意到,你的修行是跟其他人息息相 三摩地

2018-07-23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三摩地

2018-07-23

云何十种?一肉眼清净,二获净天眼,三离于三毒,四得诸善,五聪明智慧,六远离愚痴,七不堕黑闇三涂,八尊贵自在,九往生诸天,十速证圆寂;如是功德,施灯供养佛舍利塔,获斯胜报。「若复有人,施涂香供养如来之塔,获十功德。云何十种?一鼻根清净,二身离臭秽,三身妙香洁,四形相端严,五世间恭敬,六乐多闻,七尊贵自在,八声誉遐布,九命终生天,十速证圆寂;如是十 三摩地

2018-07-23

还有就是讲这个话是非常粗狂的、是非常不如的,这叫作非语。还有一种就是这个话讲出来,会让人家心里产生了瞋恚的;也就是说,讲这个话是故意要引起人家心行起伏、不平静的,这叫作非静语。还有就是在邪说的时候,不经过审虑慎思就说出来,这叫作不思量语。或者是我们在说的时候,是为了要能够战胜对方而说的话,所以这个部分是依于诤胜心而产生的语言,这叫作不静语。或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