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弥勒菩萨说:「一如来的法性就等于过去现在一切如来的法性,一个如来的佛塔的法性就是十方一切如来佛塔的法性。所以供养一尊佛就等于供养其余十方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因此我们以后供佛不管在家里或是讲堂都要有这个「增上意乐」和「净信俱心」,心里面要想说我们是在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这样功德是无量无边的!非常非常非常的广大!上说「当获无量大福德果」,还有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的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具足了戒法。起这一念布施之心而能安忍无失,就是忍波罗蜜;能如教而行,常常起一念施心而施,就是精进不退;能够心得决定而不反悔、也不退转,永不会起悭,这样一念施心的决定不移,这也是禅定到彼岸。心得决定,了知因果,所以一念起心乐于布施,就是懂得实相智慧的人;知道一切因必有其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如果住于调伏心,又变成声闻人;因为调伏了自己以后,舍报了要入无余涅槃去了,所以说是声闻法。所以菩萨不应当住于调伏心、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才是菩萨行。可是你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什么境界。但是亲证如来藏以后,你想想看:如来藏会不会住于调伏心中?祂不住。如来藏会不会住于愚人的不调伏心中呢?祂也不住。祂没有所谓的调伏与不调伏,无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此,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这就是说,大乘的表现是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说世间法。说彼世间施戒修法令离恶趣得生人天名初所作。于五欲中开示过患令离染着故说施论。于彼恶趣欲令出离故说戒论。欲令离下生上净天故说修定生天之论。二说出世法中。初说四谛论。(瑜伽论记释遁伦集撰)于是如来告女人曰。若汝欲得阿难比丘以为夫者。宜应出家学其容饰。答曰。唯然敬承尊教佛言善来便成沙门。鬓发自落。法衣在身。即为说法。示教利喜。所谓施论。戒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以前就是不先观察众生的根性与因缘,就一心想要把了义而且究竟的妙法传给别人,所以在禅三时统统有奖,也发生了总共三次退转的事件,而且都反咬我一大口,特别是这一次,比以前两次更严重,那真是惨痛的经验。所以我后来就开始观察众生的根性,特别是在禅三小参时,借着你们小参时的专精一心而体会各人的根性与因缘。众生的根性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是凡夫根性;凡夫根性倒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学佛人的福报问题:现代人求名求利不择手段,虚名确实可以带来现实利益,学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为求佛法,自甘寂寞,自守清净,除了一些不该为的求财机会外,求正财之机会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为弘法之典范也(易摄受众生),后学知之,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浪费时光,而现实确实需要一定的资财供养眷属基本生活之需,供养三宝护法弘法之用等,如何处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大正藏中乃是《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卷1:【邪见、生鬼、畜,泥犁法不闻,边地蔑戾车,生便痴痖性,或生长寿天,除八无暇过,闲暇既已得,尔可务当生。】学佛要有闲暇的福德,《亲友书》中说有八种身是无闲暇,生在这八种无闲暇中的任何一种,则不能学佛,虚度一生光阴。此八种是:一、执邪倒见:不相信有前后世,不相信有因果,更不相信有因果的所依、万法的根源—&mdash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供养三宝品)第十七佛又接着开示:如果有人能以遍满四天下的宝物供养如来,福德当然很大;但若有人没有钱财,而以佛地的种种功德法相,至心恭敬的说出来赞叹,这两个人的福德是相等而没有差别的。所以请诸位记得把前面所说佛地种种功德记住,将来去朝圣时,如果人家以种种宝物供养;你就与大众以种种偈颂恭敬唱出来供佛。如果你能用印度话赞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盘经》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住位到十住位都还是习种性人。习种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他的习性还很重,因为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记:佛说,修学大乘菩提以四种法作基础,要依这四种法为基础,才能成就大乘菩提:第一要不贪财物,如果来到同修会学法,还想从同修会里面得到世间法中的利益,那叫做贪财利。有没有这种人呢? (大众回答:没有!)很多人说没有,想想应该是没有吧!不可能有嘛!会有人这么笨吗?来到这里本来就是要学了义法的,还在同修会中贪什么财利呢?但就是有!从我们出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想要具足四个信分的法,共有五种法门可以成就。既然修这五门能成就信分,就表示见道之前都得要修习这四种信分。既然是还没有见道的人所应当修习的五法,当然是外门修习这五种法门啊!换句话说:在见道之前,凡夫菩萨们都得先从外门来广修六度万行。有哪五门可以修得信分呢?这五门就是施门、戒门、忍门、精进门以及止观门。可是这里的忍门并不是只有众生忍的忍辱法,而是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能自他利。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为八。一者寿命长远。二者具上妙色。三者身具大力。四者具好种姓。五者多饶财宝。六者具男子身。七者言语辩了。八者无大众畏。善生言。世尊。何因缘故。菩萨得寿命长。乃至大众不生怖畏。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无量世中常施衣灯。以是因缘获得上色。无量世中常坏憍慢。以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功德是自受用的法,布施以后一点儿都不觉得心疼,都没有罣碍,这也是解脱功德的一种--解脱于我所。因此福德应是指未来世会有福报,而功德是指解脱上方面的受用。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功德是自受用的法,布施以后一点儿都不觉得心疼,都没有罣碍,这也是解脱功德的一种--解脱于我所。因此福德应是指未来世会有福报,而功德是指解脱上方面的受用。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又见众生信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施舍,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简略的说,若以接引众生、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说,示现在家相较容易与众生共事,方便摄受修学佛道,如大慧宗杲祖师开示:「四摄法中,以同事摄为最强。」因此菩萨四摄法中,与众生同事来利益众生最为重要。诸地菩萨都了知这个道理,唯除有特别的因缘或别愿,不然多以示现在家菩萨相,而非声闻出家相处于人间。如华严中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善知识,唯有六位示现出家声闻相,其余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哀悯(不忍众生苦);二爱语(不是甜言蜜语的意思,而是对人有真实利益的法语);三勇猛(对邪见不讲人情,直言指出);四舒手惠施;五能解甚深义理密意。(原标题:真实的菩萨有哪五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性种性的菩萨,也就是十行位的菩萨,除了要发起菩萨性之外,还得要注意,这十个位阶又叫做十行,既然叫做行,那行乃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得要将你的菩萨性在身行、口行、意行上面显发出来,甚至长养扩大,所以十行位又有一个名字叫做十长养,从发趣到长养;那显然这位菩萨不仅仅发起菩萨性、发起菩提心,还将此菩萨性扩大长养,而落实在自己的身口意行当中,不是只有十发趣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