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是这么开示的:【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先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至心施等四种果报,已经在前一次的菩萨正行之中,跟大家约略提过了,接下来就谈一谈如法求物施的果报。世尊在这里开示:“如 | admin 2018-08-15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是这么开示的:【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这个部分还没有说完,上一次说的是财施的果报,还得财宝的道理。接下来说法布施的果报,法布施可以使众生无畏于生死轮回,同时法布施的果报,是可以兼而有财、法二报。先来看看法布施之后,其果报是如何?譬如说:假如你可以为人说世间的工巧技 | admin 2018-08-15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谈谈:菩萨具足福智庄严之后所生的法相。上次说到,菩萨具足福智庄严之后所生的七个法相中,谈到第五个法相:获菩提心。讲的是在亲证了佛菩提道的时候,也会分证解脱果,而这两者其实是汇归于唯一佛乘之中的。接下来谈谈第六个法相是:心不放逸。因为菩萨有了上次所说的自知罪过 | admin 2018-08-15 |
![]() |
阿弥陀佛!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来谈谈“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知道菩萨有了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妙用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 | admin 2018-08-15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要和大家来谈谈:什么是“菩萨的庄严”?在《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中,有一段经文是:【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优婆塞戒经》卷2)先说说“庄严”这一词 | admin 2018-08-15 |
![]() |
我们所说明的菩萨正行,是依着平实导师所着的《优婆塞戒经讲记》为依止。后面的十集里面,我将要跟各位说明的是〈发愿品〉第七,还有〈名义菩萨品〉第八。在〈发愿品〉第七里面,我们又有两个部分要跟各位来作说明:第一个,是菩萨应如何发愿是为智者;第二个,是菩萨具足哪些条件,得名为法财长者?我们现在就慢慢的来为各位说明。在上一集里面,我们蔡正礼老师为各位说明了菩 | admin 2018-08-15 |
![]() |
我们再举《佛说布施经》来说明布施与所得果报利益的关系。《佛说布施经》卷1中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说布施法。有三十七种: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当得离众嫉妬,人所崇敬;二、依时施,得三业清净,四时安隐;三、常行施,得身心适悦,无散乱失;四、亲手施,得手指纤长,身相端正;五、为他施,复得他人行大舍施;六、依教施,心离取相,得 | admin 2018-08-13 |
![]() |
」语译:我阿难是这么听佛说的:有一次,佛在舍卫国的时候,佛告诉众比丘们说:「如果有人想要得到如同梵天王常住在自己的家中般守护着这家人的话,这个人就必须供养孝顺父母如梵天王一般;能这样作的话,那么梵天王就已常住在家中了。假使有人希望能得忉利天主帝释住在家中守护着家人的话,就必须要恭敬供养孝顺父母如帝释,能够这样子作的话,就已得到忉利天主帝释常住家中守 | admin 2018-08-13 |
![]() |
善恶业追,未曾违错!」王闻佛所说,深达行业,不自矜大,深生信悟,欢喜而去!】白话解释如下:波斯匿王有一女儿,名叫「善光」公主,人聪明,长相又端正,父母极为怜爱,全王宫的人也对她又爱又敬!有一天父王对着爱女说:「由于我威权力的缘故,妳才能得到王宫上上下下的爱敬。」公主回答父王说:「我依自己善业之力而活、而得到大家的爱敬!不是依靠父王。」国王连着问了三 | admin 2018-08-13 |
![]() |
无畏施就是施与众生无畏,例如不侵犯众生、不杀害众生,不让众生对我们产生畏惧之心;无畏施能得未来世健康长寿果报,而且众生乐于亲近,因为能够布施无畏给众生的人,心必定是慈悲不起瞋的,等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如弟,故能施无畏。《优婆塞戒经》卷2〈自他庄严品第11〉: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本节主要从放生的 | admin 2018-08-13 |
![]() |
除了前面提到的“随喜赞叹”与“不损财物得大果报”的布施,还有一种布施也是不损财物,更可以获得“财”与“法”二种广大的异熟果报,那就是法布施。《优婆塞戒经》卷2〈自他庄严品第11〉:【无量世中常乐说法,以是因缘多饶财宝。】《优婆塞戒经》卷4〈杂品第19〉中云: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 | admin 2018-08-13 |
![]() |
一般人在发脾气的时候,会显现出各种不同的相貌。如果这样的脾气是具有毁灭性的,那他这样的脾气发起来,他心中的想法是希望对方能够完全的消失,他再也不用看到他;所以这是一种非常毁灭性的瞋习。那另外一种呢?是他看到这个人、这件事让他非常生气,而这种生气呢是他只想远离,不要再看到他,但是不会发生毁灭性的行为;这种算是中等的瞋。还有一种是比较不严重,但也是瞋, | admin 2018-08-13 |
![]() |
上一节我们说到布施的对象,也就是“福田殊胜”果报就殊胜的道理;而这一节我们要从“施主的殊胜”来说大福从心生。也就是说,菩萨因为开悟明心证得法界实相后不落两边而行于中道,并且以大悲心来修福布施;菩萨作这样的布施,虽然所布施的物品与他人相同,但是福德却会随著菩萨心的优劣而不同。譬如,舍利弗布施给佛一钵饭,而佛陀把这一钵饭布施给狗,请 | admin 2018-08-13 |
![]() |
”流传很广,几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学佛人贪口福吃肉的依据。若见学佛人吃素,则说何必执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这种观点混淆了圣凡、性德和修德,是执理废事的邪见。有人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个说法对吗?我们千万不要理解偏了,把这句话当成杀生吃肉满足口腹之欲的借口。“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 admin 2018-08-10 |
![]() |
现代众多科学研究同样证实,善恶有报,行善能延长人的寿命。 研究人员在以“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为课题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乐于助人且和别人和睦相处的人,其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其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至2倍。不同种族、收入高低、体育锻练以及生活作风都不能影响这个具有普遍性的 | admin 2018-08-10 |
![]() |
所谓的四加行,事实上就是在加行位里面要伏除二取;也就是说要对于所谓的能取、所取,要能够把它伏除。也就是说,在我们进入大乘的见道之前,我们必须要先知道,我们觉知心的所取跟能取它的虚妄性。所以我们在上一节有介绍到,我们用四寻思的方式,来对五阴进行寻思;可是在寻思的过程里面,有所谓属于它的自性,还有自性的差别,种种的分辨。可是不是只有这个部分。譬如说,我 | admin 2018-08-10 |
![]() |
去西藏真的能净化心灵吗?原创:网络 烈火红莲2017年是藏地题材影片的丰收年,一年之内涌现多达4部西藏题材影片,在内地电影史上绝无仅有——2017年登上院线的影片中,《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七十七天》《金珠玛米》从各个角度对准了世界屋脊,或是信仰下的心灵洗礼、或是魔幻现实主义叙事下的艺术表达、或是追求梦想的逃离都市之举、或是昌都解放战役的 | admin 2018-08-10 |
![]() |
“如何能坦然面对死亡?”对于一般人来说,死亡大都是个忌讳去碰触的问题,当然目前这种情况已经略有改变,像是安排安宁病房或生前告别式等,这些都表示已经能够接受即将要面对死亡,所以提早作安排,因此能够较无牵挂地离开世间。但是除了对这些生前的事务、情感等等,作个圆满的了结以及处理死亡时候的痛苦之外,另外还有一个让许多人心有恐惧,而难以坦然面对的问题,就是死 | 三摩地 2018-08-10 |
![]() |
学佛的第一件事就是归依三宝,因为已经对佛法僧三宝起了信心,归依了之后,最重要的却是要求证悟。菩萨寻觅世间一切的学问法门,都无法解开对生命的疑惑,无法解脱生死,想要成就无量的善法却不得其门而入,直到值遇佛法之后,总算能够亲证生命实相,亲见无我空性,一切善法才能够得以实行亲证。受持三归依之后,并发起四宏誓愿,这是发世俗菩提心,因为初步的理解到,在佛门之 | 三摩地 2018-08-10 |
![]() |
近段时间来,佛教界延续了几百年以来对藏传佛教的争论——究竟藏传佛教是不是佛教?藏传佛教的上师活佛自达赖喇嘛至索达吉、多识等大小师都齐齐拍胸口言之凿凿:藏传佛教是高于佛陀、高于显教的金刚乘佛教、上师佛教,而北传佛教的大德高僧大都认为藏传佛教是具有浓烈的高原特色宗教文化,其教义、教规与真正佛教名实不符,检视之下,与传统中国佛教大相径庭,只宜称 | admin 2018-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