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萧平实掀起新判教议题时代意义(下)(佛教是什么?)上半篇导读:判教,在期由佛陀在《阿含经》中建立三会、二会、一会说法之判教典范。像法期则有不正确判教夹杂其中,但在中土名师辈出判教风潮背景下,形成唐宋大乘佛教复兴。于现代末法期,萧平实提出世俗化、法义浅化二个属于什么是佛教判教议题,并且提出外道化、密意失传、道次第混淆三个属于佛教是什么判教 三摩地

2018-07-23

摘要判教是帮助世人认识佛教重要方式,故有《阿含经》释迦牟尼佛亲自示范期判教,南北朝与隋唐之像法期判教。现代则由萧平实提出了富有时代意义判教议题,本文称之为新判教,期使末法期众生正确认识什么是佛教及佛教是什么,以畅佛本怀。一、楔子多年前阅读了髻智比丘所撰写《佛陀传》(TheLifeofTheBuddha)。髻智比丘是一位英国人,俗名是欧斯博·莫尔(Osbert 三摩地

2018-07-23

摘要任何生活中情景都可能是禅宗公案。因为人类及有情能够生活在世界上,这件事本身就是个难解奥秘。因此生命能够存在于宇宙中就是一则不可思议大公案,也是佛教所要探讨核心命题。一、楔子萧平实先生在1990年开始弘法不久,写了第一本书《无相念佛》,介绍现代人如何快速修定方法。不久之后,1995年写出介绍如何参禅《禅─悟前与悟后》。这是一本关于禅宗如何开 三摩地

2018-07-23

一、楔子萧平实学术思想核心,在其第一本著作《无相念佛》中对自己介绍,可以一窥全貌。该书作者介绍说:「作者早年游于世务,厌恶迷信,中年归命三宝,矢志求道」。这样自我介绍,直到现在从来没有改变过。由此可见萧平实虽然他著作经常归类于宗教,可是他真正精神,其实是科学而非迷信。宗教信仰与学术研究差别,在于宗教信仰只是纯然相信而没有科学证据与 三摩地

2018-07-23

真见道者位在第七住;相见道位始从第七住位之住心开始,终于第十回向位满心;通达位则是相见道位智慧与福德后,进修大乘慧解脱果,再依十无尽愿增上意乐而,名为初地入地心菩萨。众生对佛、法、僧等三宝修习信心,十信位满心后进入初住位中,始修菩萨六度万行,皆属外门六度之行;逮至开悟明心证真如时,方入真见道位中;次第进修相见道位诸法以后,直到通达而得入地时,历时 三摩地

2018-07-23

声闻菩提是佛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把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了,成就了初果人;乃至于将我所执、我执断尽,成就了四果阿罗汉,所以他可取证无余涅槃;未取证无余涅槃时候就可以证得有余涅槃,所以他们证得两种涅槃。那缘觉呢?他们是透过十因缘逆推,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往上逆推到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从经典及禅宗祖师所证悟心体,来证明八识论才是佛所说,六识论是相似佛法;我们也从六识论起源加以探讨,乃是部派佛教声闻凡夫误会佛真实意,就有六识论发生,后来衍生了两个中观派,第一个中观派(自续派)堕入到常见,他们主张世俗谛无、胜义谛有;他们承认有如来藏第八识,可是因为无法证得关系,就将意识取代了第八识(属于六识论者);另外一个中观派(应 三摩地

2018-07-23

六识论起源是因为部派(佛教时)声闻人,误会佛所说真实理啊!因为佛就是以第八识来说一切蕴处界虚妄,也是以第八识来讲第八识种种中道性,也是依第八识讲八个识种子智慧。可是六识论人却误会了,就只采取六识(否定七、八识)而成为六识论,最后分成为两个(密宗)中观派:第一个中观派主张世俗谛无、胜义谛有,它知道有如来藏第八识存在,可是在哪里?无法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从禅宗祖师所悟心体来加以说明。也就是祖师们以参禅方式,以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方向,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第八识;于因缘成熟后,于一念相应慧、找到了第八识,他现前观察就发现总共有八个识。所以有一首偈说地非常妙啊: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五个门前作买卖,一个家里把帐开。八个兄弟共一胎指是八个识(同在一起);一个伶俐一个呆,伶俐 三摩地

2018-07-23

前六识当中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识,祂分别色、声、香、味、触尘;也就是说,前五识对现行境界加以分别,祂本身是虚妄法。接下来谈意识,意识体性是审而非恒,祂有归纳、分析、整理体性;可是,祂却是藉意根、法尘而出生法,所以是生灭法。祂有两类,第一个是五俱意识,第二个是独头意识。五俱意识意思就是说,祂白天时候六个识在配合运作;独头意识指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优婆塞戒经》主要为在家菩萨说,所以在布施因果、原理与方法上有很多说明,很注重布施原理与果报。既然细谈布施因与果,就一定会谈到法供养;这在供养三宝上来说,是非常重要事。供佛与念佛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接下来说供养法。什么叫作供养法?佛开示说:供养十二部经就是供养法。供养十二部经又是什么意思呢?有两种供养:有愚人供养法及智者 admin

2018-07-23

”〗讲记接下来解说诸佛伟大功德,所以大家应当供养,也说真正供佛应该如何供养。...(内容省略...)但这已经没有人知道了,然而诸佛都具足了知;不但如此,八识心王一切法也都具足了知,所以说诸佛是身心具足。又说诸佛身相具足:诸佛都有微妙三十二种大人相,还有八十种随形好,一一好相中又有无量好相,也具足无量无边威神之力,这就是如来身。如来心还有 admin

2018-07-23

佛又接着开示:如果有人能以遍满四天下宝物供养如来,福德当然很大;但若有人没有钱财,而以佛地种种功德法相,至心恭敬说出来赞叹,这两个人福德是相等而没有差别。所以请诸位记得把前面所说佛地种种功德记住,将来去朝圣时,如果人家以种种宝物供养;你就与大众以种种偈颂恭敬唱出来供佛。如果你能用印度话赞叹,让当地印度人听见,唤起他们对佛陀记忆,功德、 admin

2018-07-23

乃至继续推广弘传数十年后,终能使中国成为全球最高阶层文化人士归依圣地、精神祖国;流风所及,百年之后遍于欧美社会各层面中广为弘传,则中国不唯民富国强,更是全球唯一文化大国。如是复兴中国佛教文化之举,盼能获得广大佛弟子四众之普遍认同,乃至广有众人付诸实证终得广为弘传,广利人天,其乐何如。今以分辑梓行流通在即,因述如斯感慨及真实义如上,即以为序。&mda admin

2018-07-23

释迦牟尼佛在《妙法莲华经》卷四〈法师品〉中,对于药王菩萨开示,以什么样众生未来世将会作佛来界定法师呢? 释迦牟尼佛这样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 admin

2018-07-23

布施一定都需要有财物吗?其实佛陀有教我们很多布施方法,甚至有不损失财物布施方法,仍然可以获得大果报。《杂宝藏经》卷6〈七种施因缘〉:佛说有七种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一名眼施: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以恶眼,名为眼施。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果报。二名和颜悦色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颦蹙恶色。舍 三摩地

2018-07-23

今天我们要为大家宣讲是出自《杂宝藏经》卷4,名为舍一得万报故事。故事是这样:说很久以前在干陀卫国,有一位画师名叫罽那,他到外地靠绘画工作维生,三年总共赚了三十两黄金之后,便欢欢喜喜地踏上返乡之路。在归途之中,罽那经过佛迦罗城,刚好遇到五年才举办一次会;当他看到隆重庄严时,心里非常高兴,便开口请问法师说:师父!请问您办一天需要多少银两呢? 三摩地

2018-07-23

您知道福德要怎么累积才会比较快吗?如果自己力量很小,布施财物或能力又有限,那要怎么样用少善根而得到无量果报呢?平实导师以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中道理来教导我们,《瑜伽师地论》卷45〈菩提分品第17〉中说: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谓诸菩萨方便善巧,劝诸有情,舍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一麨团,施鄙秽田乃至蠢动傍生之类;作是施已,回求无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种类可分为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三种。佛在《优婆塞戒经》卷4〈杂品第19〉开示说:善男子!复有三施︰一以法施、二无畏施、三财物施。……自于财宝破悭不吝,若好若丑若多若少,牛羊象马房舍卧具,树林泉井奴婢仆使,水牛驼驴车乘辇轝,瓶瓮釜镬、绳床坐具、铜铁瓦器,衣服璎珞灯明香花,扇盖帽履机杖绳索,犁鎒斧凿、草木水石,如是等物,称求者意随所须与,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也是如此,各种不同布施可以让我们得到不同果报。在上一节举出《优婆塞戒经》卷4〈杂品第19〉提到:若好色施,以是因缘是人获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称远闻;若以味施,是人因是众乐见闻,既见闻已,生爱重心;若好触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触。受者受已,则能获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佛说以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法布施给众生,施者将能获得各种不同殊胜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