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直接从意根来下手的念佛方法,平实导师结合经典开示的修定要领以及实证禅定的见地所创的无相忆念拜佛法门,就是直接从意根下手来忆佛念佛。只需要在心中轻轻地挂着佛菩萨的念,以缓慢的动作来礼拜佛菩萨,这样不但可以得到佛菩萨的摄受而安定下来,可是却没有佛号声音、文字或影像,或是数息的数字,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从缓慢的忆佛拜佛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我们在经典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天人或者其他世界的大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在听佛陀开示的时候,常常会用四个字,叫作目不暂舍。也就是说能够听到佛陀说法,那内心的欢喜跟踊跃,整个就形容在外表,所以当看到佛陀说法的时候,眼睛看著佛陀,连一刹那的眼神要离开佛陀的这样的念都没有,这样的动作都不起行。为什么?因为佛法难值难遇,能够听到佛陀讲这样的出世间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佛陀就跟他们说:“如来教授你们戒律,教授你们十二分教,这些法都有说;但是我没有教你们要互相比看谁学得比较多、谁听得比较胜妙啊!我有这样教吗?”这两位比丘说:“没有啊!世尊!”佛陀又说:“你们难道不知道,如来教授的这些经典、这些偈颂,都是要你们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要止息自己的烦恼,让你们自己能够赶快趣向自证涅槃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到底有哪四个法?经典说:一者,轻慢他人;第二个,对于世间的一切事情,方便来追求;第三个,散乱自己的用心,如同走在危险危难的地方;第四个,对于眷属一心来贪着。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轻慢他人。轻慢他人就是无非是说,自己的证量非常的高,因此对于其他的人就不理不睬,所以他远离了菩萨的慈悲性;甚至有时候,对于真善知识,他根本不服他的教导;这样的人他甚至还会整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当时有非常多的人在翻译经典的时候,也都是采用老庄的术语来翻译。当然就是说,后来由于学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也都是越来越知道佛教的全貌了;所以,这一种的全然用老庄的观点来解释,这种状况就减轻了不少。不过一直到今天为止,老庄的思想毕竟还是跟儒家思想一样,深入到每一个中华文化普及的地区。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尝试着或者说直接就用老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这些在经典中都有详细说明,而我们也应该继续在安居乐业中寻找安身立命及悟道解脱之路!所以就是要继续加油啰!《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佛语阿难:「夫人作福,譬如此树,本种一核,稍稍渐大,收子无限。人而豪贵,国王长者,从礼佛事三宝中来。为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为人长寿,无有疾病,身体强壮,从持戒中来。为人端正,颜色妙好,辉容第一,身体柔软,口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2譬如经典中记载,于佛世时,有一位名叫奈女的交际花,她带领著一群打扮如天女般妖娇美丽的女子来顶礼供养佛陀及圣众时,佛陀就特别告诫比丘们要:摄心正意,并且用智慧观行;要正确地仔细思惟这些美艳女人的五阴身,只是血肉筋骨等一切之丑恶与不净之物的组合,不论是再怎么美丽的女人,都只是像个里面充满屎尿等不净物的画瓶。用现代的名词来比喻,就说那是如同一座活动厕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在经典6中也有教导众生消除五盖的方法。平实导师在《无相念佛》一书中也有开示修定要先消除“攀缘心、觉观心和三毒心”;在正觉同修会中,除了平实导师有初禅乃至二禅的实证之外,还有一位正雄居士也有初禅的证量,正雄居士在《广论之平议》一书中曾提到自己修习“未到地定”的经验。《正觉电子报》第96期中正雄居士开示说:然以末学的实际经验,提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像现在佛门中有一些人,他因为从事学术研究,然后否定北传大乘经典,认为这个北传的大乘经典不是佛说;然后认为平实导师所传的如来藏的这个教导,这个是后期人所结集出来的经典,不是正说;于是就在网络上大加谩骂,在网络上用各种的恶口、恶言来攻击平实导师。像这样的一个行为,他就把他的一个瞋恚完全地用文字、用欠缺理性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样我们不但看不到他对于法义上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这一个第八识在《金刚经》里面,或许有位菩萨会说:《金刚经》它是大乘空宗,它是空宗的经典,它没有讲到第八识啊!那我们在其他的单元已经提到过了,我们在这里只要引用一首偈来证明,这首偈就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一些新入门新学的菩萨,可能会怀疑了,我每天在礼佛,我家的佛堂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应该都有佛,应该都有形像啊!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菩萨在修行当中,当然要简择真善知识说法,看真善知识所说的法到底符不符合佛说;这些都要透过自己对经典的研读,以及所熏习的正知见,以及往昔所培植的福德、因缘等等来论定。然而要分辨所谓的真善知识以及假名善知识,难道不需要意识及意根抉择与论定吗?当然需要嘛!如果不经过意识如理的分析、归纳、整理,你又如何抉择及论定真善知识及假名善知识之差异呢?如果连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典上语业有四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妄语就是虚伪不实的谎话,绮语就是轻佻的话、有挑逗性的话;两舌是挑拨离间,破坏他人感情或从中谋取利益的假话;恶口是粗暴鄙俗或尖酸、刻薄、恶毒的骂人话。修道的人,应该远离以上的四种口业,以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温润语、和诤语,对待他人,以启发他人的向道之心。四正业:是指正当的,如法的行为,这是针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人若来请问我们经典的意思,应当尽己所知,诚恳为他解说,则于人于己生诸功德,切不可以轻慢心推说不知,则自己有过失什么叫‘自净其意’?老和尚开示说:‘眼见不生分别,耳听不生分别,是为‘自净其意’,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念佛是最简便的,不像持咒还须费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出自经典中《出曜经》和《经律异相》中的故事,在解脱道中有初果、二果、三果和阿罗汉果。初果是断我见等三缚结,二果是薄贪瞋,三果是断贪瞋,也就是断五下分结。三果人就离欲了,是真正的圣人,一定有初禅的禅定。四果就是成为阿罗汉。因此初果人还是可能会贪欲很重的,佛经也有这样的故事。我们要努力从初果到二果再到三果,不要只停留在断我见的阶段,还要再进一步薄贪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如说淫欲,我们曾说过,经典里面也这么讲过——要证验你现在所证的境界。那么让你到那个境界里面去;比如说断淫欲,让你处在淫欲境界之中,故意叫你去看,看了之后有无起喜乐——想要去做那件事的?有没有?如果无,那是真的断了;但是还有余习存在。那么这个余习不必明说,结过婚的人都知道,我就不再详谈了。那么断瞋恚是什么?在贪欲先断之后,接下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想求声闻辟支佛乘,就帮助其成就声闻乘,志向大乘,就为其解说大乘经典。然后等其善根成熟再逐渐深入,万不可一刀切,以一种方便法门为手段。)善男子。又有初发心菩萨犯根本罪畏堕恶趣。闻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至心愿见。欲发露忏悔所犯罪故。于初夜后分烧坚黑沉水及多伽罗香。至心合掌。称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善男子。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现种种形或现自身。或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阅读书籍、读诵大乘经典,都是在修行过程中必要的功课之一,且大多属多闻熏习的部分,接下来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善加思惟其中的法义,所以如理思量也是很重要的;若单是读诵经典或者看书,却无法如理思量而胜解其义,也就无法更进一步的去实践观行佛菩萨及导师在经论中所开示的义理,更遑论亲证法义内涵了;若不如是,那只是如同一般学术上的研究,顶多乃是闻慧、思慧而已,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意思是说:假使确实是心地正直的人,不谄媚,心中的种种想法都不弯曲,说话都不虚诳,真正是想要修行的人,而不是想要与人比高下,不是想要表现自己超胜的人,只要获得佛陀(或者经典、真善知识)的教导,一定能在七年或六年,或五、四、三、二、一年中,心得决定而专注于解脱道中,终于可能超过初果、二果,进到第三果中,证得心解脱、有余依涅槃。假使心地更加的正直、清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印顺法师之法错在那里」是过去几年来一直存在的疑惑,于是详细、谨慎地阅读及比对经典,疑惑终于解开,平实导师无论在教证、理证上之辨正,都能够条理分明,有根有据,具有绝对的说服力,我当时已能全然信受,却深为感慨。印顺法师竟敢著书公然教导信众:「阿弥陀佛是太阳神崇拜的净化」、「东方净土为天界的净化」(见《净土与禅》p.22~p.23),只因自己不信和怀疑,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如说淫欲,我们曾说过,经典里面也这么讲过——要证验你现在所证的境界。那么让你到那个境界里面去;比如说断淫欲,让你处在淫欲境界之中,故意叫你去看,看了之后有无起喜乐——想要去做那件事的?有没有?如果无,那是真的断了;但是还有余习存在。那么这个余习不必明说,结过婚的人都知道,我就不再详谈了。那么断瞋恚是什么?在贪欲先断之后,接下来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