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比如经典中常看见佛弟子前来见佛的时候,都是“一心合掌,顶礼佛足”,然后“一心合掌,瞻仰如来”,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暂舍”,都是要一心。因为佛法中强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认为如果心散乱不定,就难以得见诸法的真实相,进而成就道业。正如同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子的开示,龙树菩萨说:“‘定&r 三摩地

2018-07-22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只是中国禅宗狭隘的界定禅师,那我们不妨再举经典中圣教来加以印证。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中,记载了文殊师利菩萨回答善住意天子提问——什么样的出家比丘可以称为禅师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这样子开示说:【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得言禅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 三摩地

2018-07-22

《法华经》是佛陀宣说,祂为了要开示众生悟入万法根源,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这一大事因缘,而降生人间的这个经典。当然一切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法华经》,以花、香等种种的物品供养《法华经》经卷的这些佛事的这些的施作,也无非是在为众生广演分别此经,此经就是如来藏;因此,能够广演分别《妙法华经》的法师,所为众生广演分别的当然就是此经如来藏。反之,如果是否定 三摩地

2018-07-22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地方教诫弟子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经文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要一切的众生,这样有智慧的人,当以与善知识广结善缘为先,应当从实质的层面、实质的内涵,来作抉择论断,应该依于佛陀开示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典不依不了义经典,来选择善知识,这样来广结善缘。同时,这样如理如教如法的实践菩萨道,这样如说修行的广结善缘,这样来摄受众生,这样一世又一世的广结善缘,来成就佛道; 三摩地

2018-07-22

一般人如果要了知这些,那就必须要依据经典圣教的开示内容而有所知解,进而得以实证而胜解这些真实义;然后依据圣教量的开示内容而修行去验证,进而能够如实证得因果的所依,也就是说证得法界的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而进而能够转依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而行菩萨道,因此而有了对于法界实相心现观的般若智慧;有了这样的般若智慧的现观,再配合圣教量的开示来验证,再加以比量的思惟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说,见到瑞相的内容,或者定中、梦中、念佛中听到佛菩萨的开示,它的内容统统要与三乘菩提的经典圣教吻合;如果与三乘菩提所开示的内涵违背而不合的话,那就是妄想幻境,根本不是瑞相。一定要吻合三乘菩提经典的开示内容,这样才是有帮助的瑞相显现。这个部分大家要特别小心。第二个常见到示现瑞相的目的,乃是要劝请发起菩提心为主,也是增大信力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也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诸佛都劝诸菩萨能够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回向一切智智,回向诸佛净土。所以,菩萨在广行回向的时候,应当以利益众生趣向佛道,以及利益自己能够在佛道上面的成就为主,一切以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回向成佛为主,这样的才能成就无倒回向的功德。但是,我们再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看,一般的众生他所回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世间有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众生因为无智,因为迷信盲从古人,不依于佛陀的经典开示,不依现象界、实相界的事实来检查,就这样一昧的崇拜,一昧的迷信盲从而信受,这也是一个很标准没有智慧盲从而迷信的偶像崇拜范例。所以,这些迷信盲从古人所说,根本不符合佛陀三乘菩提的圣教,也不符合法界实相的事实,只是戏论一场罢了,根本不是佛法;但是众生却是无智,而且却是盲从于迷信于古人,因此产生这类 三摩地

2018-07-22

并且,佛陀教导们,要按照四依的道理而行,也就是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典不依不了义经典。也就是说,佛陀希望正信、有智慧的佛弟子们,都是以佛菩萨开示的四依道理而行,希望一切正信佛弟子们,要依循于对法理事实的验证而信受,而不是依循于对于古今某一有情众生而信受;因为佛法乃是依循法界实相的真实法理,而不是偶像崇拜于某位有情而失去理智。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因此,佛在经典、律典中所说的方式,要如何实践忏悔时,可分为事忏与理忏。从事忏上来说,如果是上根重戒的过失,那他必须要在佛前对众忏悔,也就是要对三人以上的四人,来发露忏悔自己的恶行,这样来灭除自己的戒罪;如果所犯的过失乃是中根戒罪的过失,那这位菩萨应该要在佛前面对一人行对首忏;如果犯的是下根小戒的过失,那他只需要在佛前自责 三摩地

2018-07-22

同时,佛教也彻底的实践忏悔这些善法,因为忏悔乃是众生改往修来远离恶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加行方式,经典上也说忏悔乃是七种最上供养之一;七种最上供养就是所谓的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因此,忏悔这个法乃是修集福德一个很重要的行门,因此,菩萨在广行菩萨道而修集一切善根的同时,也是必须要实践成就忏悔这个善法。而且,忏悔之法是与回向等其他的善净行 三摩地

2018-07-22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到底应该要怎么去理解呢?我们要提醒大家的就是,《金刚经》跟《心经》,它们都是所谓的般若系列的经典。这类型的经典,要能够正确的解释的话,有一个最重要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先找到每一个人本来都具有的清净本心。如果没有找到清净本心的话,任凭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释,不管我们说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不执著,那都不是这个所讲的意思。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当时有非常多的人在翻译经典的时候,也都是采用老庄的术语来翻译。当然就是说,后来由于学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也都是越来越知道佛教的全貌了;所以,这一种的全然用老庄的观点来解释,这种状况就减轻了不少。不过一直到今天为止,老庄的思想毕竟还是跟儒家思想一样,深入到每一个中华文化普及的地区。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尝试着或者说直接就用老庄 三摩地

2018-07-22

比方说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陀就已经有开示菩萨们说,虽习外道的经典,学习外道的经典是为了要破除邪见,为了要出胜邪见;所以,佛陀其实告诉们说,本来就有所谓的破斥外道的观点存在的,像这样子的菩萨,佛陀尚且称他为实义菩萨。所以,为了要建立众生的正知正见而破斥外道,这个行为本来就是菩萨所当为的;而不应该在这个点上面,用所谓的说他人的不是这一点,来说这个菩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我们再更进一步来看,佛教的经典里面,也有所谓的少欲知足的记载。比方说在《杂阿含经》里面,佛陀就曾经称赞过大迦叶尊者,说他少欲知足,头陀第一;或者,佛陀也曾经称赞过尊者舍利弗,说他持戒多闻,少欲知足。所以,少欲知足的这件事情,的确在某种的程度上来讲,也是对于行者修行得力、降伏性障的一个称赞之词。可是在佛教里面,谈的这些关于解脱方面的道理,其实它的 三摩地

2018-07-22

有时候,你会梦见正在研读某一部经,表面意思也能懂得;醒过来之后才发觉到今生根本不曾读过这部经,也没有听说过这部经典的名称。后来你去问别人,才知道真的有这部经;这就表示你过去世曾读过这部经典,那么这个梦便是显示过去世的事情。我们会中有一位师兄,从禅三见性回来以后,有一天做梦,梦中在研读《维摩诘经》,醒来之后觉得很奇怪,因为他根本不曾读过这部经,他就去 三摩地

2018-07-22

有人会提出这个问题,多少也显示对于经典的正确理解,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一方面,大家常常诵念的经典里面,有一类的内容因为涉及第一义妙法的开示,例如《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等,因为这些经典里面的法义非常胜妙,如果事先没有在善知识那里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与架构,以及熏闻第一义的正理,那要直接经由读诵经典来正确了解经中的核心法义,是相当困难的。譬如在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面对这情况的话,我们要回到经典来看,经典《地藏菩萨本愿经》有提到:南阎浮提的众生,这种举止言行以及动念之间,都是业、都是罪过。这一点就告诉我们—我们活在这一个末法世界,虽然非常尊贵,可以独立于一切物种之上,可是对于过去的业种、过去的业行,就会酿成今生的果报,却难以反省;所以能够像当事者这样,已经知道觉悟了、已经警觉了,她已经知道自己的过失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愿意经常诵经,代表他对于佛法有信心,也因为常常诵经的关系,让他的信心越来越坚固,使得信根能够逐渐成就;同时未来世碰到这部经典,或者经中所出现的佛菩萨名号、佛法名相等等,也都会觉得很欢喜而希望进一步修学。因此藉由读诵经典,也可以把这些善净法的种子,种进心田之中带到未来世去,届时便很容易与佛法相应,因此利益当然是很大的。即使对于经中的某些义理无法完全理解,但是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