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有许多学佛人没有过慧心的正确简择,仅凭着直觉,就死心塌地的对某个教派、道场或者法师认定不移、打死不改!我们不可以因此说:他这个样子是成就了十信位中的定心。而只能够说:他的我见、我执烦恼十分的深重!关于这一点,大家可是要分别清楚才好。这里讲的更重要的是要于心决定不变,所以这个定的部分跟慧这两者是息息相关。你如果没有适当的定,那你可能就没有办法静下心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在《菩萨璎珞本业》当中有开示说,要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应当要先正三业,习三宝教,信向因果。也就是要先端正我们的身口意行,要三业清净,还要修习佛陀以及贤圣僧的教导与教诲,并且要深信因果,信受三宝,这样的话就可以深入佛陀的教诲,快速的成就佛道。所以我们要先来谈谈先正三业,这里所谓的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以及意业。所以,先正三业就是说,如果想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我们已如第五集中所说,对于三宝的真实义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已对于佛法僧三宝发起了清净信,明了一切世间法中,只有三宝才能帮助自己去除三障烦恼,得到涅槃真实解脱,那么很自然的就会乐于归依三宝了。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中说: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优婆塞戒》卷五)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我们有时只是在无意之间对作了布施,其实就已成就了未来证悟大乘如来藏的因缘。平实导师常常在禅三的时候会说:这一个人过去对布施过,在正法中努力护持,今生的缘也熟了,所以一定要帮他开悟。而有一些人看似聪明伶俐,好像也很努力地在护持讲堂,平常也努力地来为众生作义工,但是一进小参室,导师就会说:出去!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是的!因为这个人不是个菩萨,他不是 三摩地

2018-07-23

对修行人而言,贪著利养会障碍三乘菩提的追求与实证,所以佛在《增壹阿含》卷13曾开示:【设有比丘著于利养,而不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养,便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若欲成此三法,当发善心,不著利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卷13)佛已很清楚开示,如果贪著利养,将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一个有解脱功德受用的菩萨,他的烦恼一定越来越少,他对世间事情也不会太在意,会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一个菩萨还不用到开悟,只要他的净念相继功夫很好,可以像《楞严》中说的纯想即飞,必生天上,那他就几乎不食人间烟火了,他几乎一天到晚都是在忆佛的净念中,这样他的烦恼一定非常的少!他可能就是每天去上班,回家带小孩!上班的时候就处理事情,可能边处理边忆 三摩地

2018-07-23

而佛上也曾开示:如果有人常行大布施但却于戒行轻忽乃至犯戒,则未来世就难受生为人,堕落畜生道去了。......每个众生的业报因缘各各不同,有的众生有遇见佛的因缘,但在世间法的福德却不好,甚至没有饮食的因缘;有的众生世间福报虽好,却没有见佛得法的因缘。就好像有一只黑蛇虽然是畜生,却可以时时抱著宝珠而躺著睡觉;另有一位已证阿罗汉的圣者,却常常托空钵而得不到食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里面,佛陀说实义菩萨,要怎么样来教导在家菩萨这些不放逸法的内容,我们就一项一项地来为大家解说。首先在中佛陀说要供养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施于安乐。对于这一个内容就是在家菩萨要修习布施,也就是说,对于在家菩萨而言,有恩于自己的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应当在生活中能够给予尊重、恭敬、供养、承事其所需,也就是要知恩报恩。因为在报恩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再来接续前面,《优婆塞戒》中的,佛陀又怎么样开示:至心教诏犹如一子,不求恩报,不为名称,不为利养,不求自乐。善男子!菩萨若无如是等事畜者,名弊恶人、假名菩萨、非义菩萨;名旃陀罗,臭秽不净,破坏佛法,是人不为十方诸佛之所怜念。这一段里面佛陀的开示是说,菩萨要教导、教化,好像自己唯一的儿子一样至诚亲切,而不会求说众要来报恩、要来报答;也不是为了名 三摩地

2018-07-23

众生都活在很可怜的世界里,每天为三餐忙碌!大部分的众生一生都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忙,济大概是众生一辈子烦恼的主因,大约占了七八成,以及健康也是众生很烦恼的!因为我们迟早都会面临老病死等苦!只有少数人是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因为俗话常说八成的资产集中在两成的人手中,现在可能是九成的资产集中在一成乃至更少人的手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那辛苦的人们只会越来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在宣讲《妙法莲华》时提到了百福的修行,百福就是在修十善中的每一善时,同时都要加上十种思惟,也就是十善的一一善各有十种思,所以称为百福。《妙法莲华》卷6〈法师功德品第19〉: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平实导师为大家详细说明了百福应该要怎么修,并且仔细地说明如何付诸实行才能成就百福的功德,平实导师最后提到:修百福与我们有 三摩地

2018-07-23

(《六祖大师法宝坛》)那么六祖大师这一段所说的就是说:愚痴的人不晓得这个因缘果报的道理,犯了过失以后,或是说平常的日子里面,认为说我只要努力修福,那就对了;而并没有想到说,怎么让自己能够解脱于这个生死的系缚?怎么让自己能够成就佛道而远离这些贪、瞋、痴烦恼,远离这些生死的这些苦业?只是认为说,修福本身就够啦!平常布施供养,虽然说这个福无量无边,可是心里面这个贪、瞋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一个人造了大恶业,但他也曾造了大善业,这时要教他忆念大善业,不要去想那个大恶业,让他专注在那个大善业的福德上面。这时因念力的关系,导致受生的状况出现变动而使大善业的果报境界现前了;然后在未来世中,他因为有大福德的环境,就有能力继续做善事,去回向及弥补过去世所造的大恶业,他的恶业种子可以被转变。因此去探望即将舍报的人,千万不要说:你今天会这么痛 三摩地

2018-07-23

很多人会说:「我也已学佛了好几十年了,认真的说起来,我觉得现在的我跟几十年前比较起来,好像懂了一些事情,但是在实证上真的是没有什么进步,连想要念佛往生西方,心里也不是很有把握。」今天的节目我们就这个问题来聊一聊,学佛无法进步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可以反过来看,为什么学佛会进步?大体上说起来,在佛法上面的进步要依靠四个条件,齐步前进才可能作得到。这四个 三摩地

2018-07-23

关于布施的因果相,《优婆塞戒》中有很详细的说明,这部的详解可能会在年底出版第一辑,请您自行阅读,应该会有更深入的了知。另,政府依法课遗产税,是世间法律所定;政府依法保护人民,人民依法纳税;这是相对的义务,应算是交易的一种,并不是布施,与来世福报无关。-----《正觉电子报(第27期)》般若信箱问八(原标题:财产交税或分给子孙,算不算布施种福田) 三摩地

2018-07-23

他建了很多的寺庙,又印了很多的典来弘扬佛法,也度了很多的僧人——那个时候呢很多人受到鼓励都出家,他就觉得自己的功德很大,非常的自傲。所以见到了菩提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他想跟祖师夸示,想要别人来赞叹他,所以他就问达摩祖师:朕作皇帝以来,建了很多寺庙,印了很多典,度了很多人出家,这样子我有多少功德呢?他想向达摩祖师表示自己是非常有功德的,想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在《金刚宗通》之中曾开示: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这是说学人还没有进入内门修学六度之前,得要藉由在外门修学布施等五度的福德,作为从六住位进入七住位的一个资粮。换句话说,悟后修又是不一样的情况,而修学前五度的一一度,每一度的福业,都有它的不同差别,所以才说在五度之中都要修学。现在就简单来说一说,修学这五度所得的福业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维摩诘讲记(第三辑)》〈菩萨品〉第四(原标题:“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三摩地

2018-07-23

复次,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是三事名为福德门;于无量世中作天王、释提桓因、转轮圣王、阎浮提王,常施众生七宝、衣服、五情所欲,今世后世皆令具足,如中说。转轮圣王以十善教民,后世皆生天上;世世利益众生,令得快乐。此乐无常,还复受苦,菩萨因此发大悲心,欲以常乐涅槃利益众生。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譬如然灯,灯虽能照,在大风中不能为用 三摩地

2018-07-23

你于何种戒的施设是与解脱道有关的,已能够知其一二,不会再迷于外道的非戒取戒,你才会初步的真正知道什么叫作净戒;也才能够明白说,为什么它可以让众生迈向解脱的原因。这个时候,你的持戒就会渐渐远离以前那种受束缚、被约束的状况,而更能够欢喜而轻松的持戒。从此之后,于净戒的受持也更加的留意。当然,这样一世一世的恶因缘就会越来越少。这难道不是说因为这样而使道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