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另外,平等施也是大福德与大功德,佛陀在《优婆塞戒》卷4〈杂品第19〉也有说: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麁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样的有情名为大菩萨呢?是说已证得第一义的这一些有情之中,他有能力来断除众生界的种种邪见,就可以称为大菩萨。请问,于第一义——也就是证悟如来藏而生起实相智慧之后——他若还没有办法断除众生界的邪见,算不算是摩诃萨?很显然不算!因为这段中说的摩诃萨的条件有两个,是把第一义证了得了以后,还有能力断众生界的种种邪见,才能称为菩萨摩诃 三摩地

2018-07-23

当这个世界整个败坏的时候,我们会去哪里?在《中阿含》卷39:【尔时,世尊告比丘曰:婆私咤!有时此世皆悉败坏。此世坏时,若有众生生晃昱天,彼于其中妙色意生,一切支节诸根具足,以喜为食,自身光明,升于虚空,净色久住。】(《中阿含》卷39)佛陀告诉梵志婆私咤说,在这个世界整个败坏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欲界损坏;欲界损坏的时候,欲界的人间乃至畜生道有情、饿 三摩地

2018-07-23

还有的人,是唸诵、课诵《阿弥陀》,或是课诵的时候,再加上唸阿弥陀佛这一类人。一般而言,他们是为了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也有可能是正好是去参加助唸,乃至于说,有人是要用这个方式来压制自己的烦恼,有种种地状况。我们回头说,这一类人是为了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去唸佛、去唸《阿弥陀》的;假如他没有这个愿望,你觉得他课诵、唸佛会持久吗?或者是说,假如求 三摩地

2018-07-23

他们已看破红尘?现在回过头来说,世间人为什么会看破红尘?有人说:因为某甲曾受用过这些世间的荣华富贵,虽然曾是一般世间人所欣乐的,但是他现在已不再眷恋这些荣华的景象,反而羡慕田园的恬静生活。又有人说:因为某乙历了世间种种的酸甜苦辣,然后受尽了种种的苦雨风霜,当然这部个分是世间人一般所不喜欢的;所以因为往事不堪回首,他决定要离开现在的环境。当然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为什么说声闻法可以令学人亲证出世之法呢?看看《增壹阿含》卷十六是怎么说的:【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岂非欲离生死,求无为道故、作道乎?然五阴之身实不可保。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学道者,以求无为道,灭五阴身,是以学道。】(《增壹阿含》卷十六)这一部分的佛法,是从整体佛法里面析分出来一个小部分,是要对治一分心量狭 三摩地

2018-07-23

以欲界来说,欲界根据佛有介绍,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欲界整个会毁坏。当这个世间的天象开始变动的时候,大火焚烧,然后,一切都不安稳;不安稳的情况下,最后天上人间都一切败坏,即使是地狱也是如此。因此败坏下就产生一种结果:这边的人就继续往生到或者说应当到其他世界去了。如果地狱他受报还没有结束的,他就到其他地狱继续去受报。那哪些地狱呢是会受报这么长久的?就是 三摩地

2018-07-23

人是如何变丑的?我们看一段典里面这样的描述:【若彼众生以手撮此地味食已,如是如是,身生转厚、转重、转坚,若彼本时,有清净色,于是便灭,自然生闇。婆私咤!世间之法,自然有是,若生闇者,必生日月,生日月已,便生星宿,生星宿已,便成昼夜,成昼夜已,便有月、半月,有时、有岁。彼食地味,住世久远。】(《中阿含》卷39)这里佛陀又告诉我们一个律则:如果说身体 三摩地

2018-07-23

然而到了佛地的时候,一切界限就已完全地破除了,你就是祂,祂就是你,这件事情是难可思议的。所以说二乘人因为有涅槃的贪爱,他们一直想要进入涅槃;佛陀作种种的施设,让他们可以只要相信佛语,只要相信向着佛道前进,就可以得到他们小乘的涅槃。然而他们的佛道,实际上就是阿罗汉道,就是解脱道,而不是真正的生死解脱。因为真正的生死解脱,是得到真正本来就解脱的涅槃因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一类的学人就可能会说:我当然知道课诵就是要求看懂典里面的真正意涵,可是没办法,我就是看不懂啊!所以有一些善知识就会跟他说:看不懂没关系,你就这么看着,就这么诵着,我们每天不是一样有很多不懂的事情吗?日子多了以后,不也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下去吗?累积久了以后,总有一天你会知道啦!要是都懂了,还要诵什么呢?因为自己都已是《》了!这位善知识倒也是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说在地狱里面,这些有情已感受到非常的痛苦,那是不是应当有一些人,或是说你这上帝或是无极老母所派的谁要去好好来教导他们,让他们能够不要一直痛苦下去了?结果并没有这样的法,或是没有这样究竟的救济。好啦!假设说以后这些宗教继续的修正,然后可以把这个问题修正得好一点,他们顶多可以处理掉第三个。这一点就是说,以后我们会派人到地狱去,让他们能够不要再痛苦 admin

2018-07-23

《优婆塞戒》卷3〈受戒品第14〉:言东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是人则能供养东方。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讲记》第四辑第124─125页中解释:如果能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或者生病时以汤药供养父母,乃至有能力的人以财宝供养,并且要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才是如法的供养东方,具备了受戒的第一个条件。 admin

2018-07-23

譬如一个人造了大恶业,但他也曾造了大善业,这时要教他忆念大善业,不要去想那个大恶业,让他专注在那个大善业的福德上面。这时因念力的关系,导致受生的状况出现变动而使大善业的果报境界现前了;然后在未来世中,他因为有大福德的环境,就有能力继续做善事,去回向及弥补过去世所造的大恶业,他的恶业种子可以被转变。因此去探望即将舍报的人,千万不要说:“你今天 admin

2018-07-23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曾提出关于死亡的问题来请教孔子。但是孔子只是以“未知生,焉知死”一句话,就简单地带过。孔子要子路专注地学习如何安身立命等等的人生议题就好。但是如果是从究竟真理来看的话,其实应该是要反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死了以后又是怎么一回事的话,那么生命的意义以及价值是什么、 admin

2018-07-23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题目是:人死后投生是怎么个投法?关于人以及其它道的有情众生,在死了之后怎么去投生的问题,在论当中有不少的开示,我们今天就依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的开示来作说明。 一般的凡夫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我见、无明、贪爱,不明了一切世间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就会贪着世间的种种境界而无法放舍;再加上无始劫来,所形成的善恶业因、习气, admin

2018-07-23

世尊曾在《契》中说过:在四天下中,我们南阎浮提洲的人,有三件事情胜过其他三大洲:第一是勇健、第二是有忆念之心、第三是身口意行清净。什么是身口意行清净呢?就是说,他虽然没有天眼可以看见未来世的果报,但是却能够为未来世的善净果报,预先种下清净因、福德因;他看不见果报却愿意去作,所以叫作身行、口行、意行清净。第二个念心,就是念念想着布施,因为有这个心 admin

2018-07-23

鬼神也跟我们一样都有第八识如来藏,他们也曾当过人,因为造作不善业力的关系,所以就投生到鬼道中了。 一般人死后都会出生中阴身,作为投胎转世的媒介。如果,往生者因为太执着于生前的眷属、钱财等等不能放舍,而在死后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内没有去投胎的话,那就只能沦为鬼道众生了,也就是一般民间信仰所供奉的“祖先”。所以,有些旅馆或饭店 admin

2018-07-23

2010年六月底,第一次购得《优婆塞戒讲记》,当时也是家母生命渐渐走向尽头之时,读到讲记中平实导师所提到的布施,心里总有很多的澎湃与感想,却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整理出心里的思绪,因为太粗心;而在同时,身边却有件事情发生而有所心得。家母是一位不喜吵闹、人声鼎沸环境的人,当最后在医院时,家母总是告劝家人不要找人来探病,她想要安安静静的休息。住家周围的邻居, 三摩地

2018-07-23

那什么是有智慧的布施?怎么样作布施,才能够称为是大施主?世尊在《优婆塞戒》卷5当中说: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众生。(《优婆塞戒》卷五)佛陀的意思是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应该同时以之理来教化众生,这样才能给众生长远的利益。佛陀首先说,布施的智慧共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能舍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就是食、衣、住、 三摩地

2018-07-23

《六度集》卷3记载:从前有一位菩萨示现为鹿王,大约有几千只鹿跟从着它。有一天国王出宫狩猎,鹿群被狩猎的队伍冲散,死伤非常严重。鹿王看见这种惨状,忍不住悲从中来,哽咽地说:我身为这群鹿的首领,应该深思熟虑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让大家可以栖息;但是我却草率地为了丰美的草原,把大家带来这里,使得整个族群凋落衰败,这是我的罪过啊!因此,鹿王决定亲自去觐见国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