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么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有为我们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云:【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因此布施、持戒、生天之法乃学佛当菩萨者应该时常精进修行的。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第98页中说:修菩萨行,当然要念念想到布施,要随时随地布施:起了妄想,就把妄想布施掉;起了贪,就把贪布施掉;起了瞋,就把瞋布施掉。这样子念施,对你不能得利吗?财施上也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佛说:善男子啊!菩萨行布施的时候,要远离四种过失罪恶之法:第一种,用破戒的手段所获取的财物拿来布施,这是不对的。第二种,心中存着种种的怀疑之心而行布施;怀疑自己、怀疑别人,怀疑布施这一件事,种种怀疑的心交错在一起,这就叫作疑网。三者,心有邪见而布施。例如为了生天享福,为了获得大势力,为了来报仇等等而行布施。第四种,心有悭悋而行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船的人到达平安的地方,鳖就告辞了说:我已经报答了你的大恩了,我现在要回去了。菩萨就跟鳖说:将来我如果能够成就佛道,我一定来度你得解脱。那鳖当然就心生欢喜,跟他说:太好了!这只鳖、跟蛇、跟狐狸,都各自离开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狐狸因为它是穴居的动物,有一次在挖洞穴的时候,挖到古人、前人所埋藏的百斤的黄金,就很高兴说:我可以利用这个黄金,来报答菩萨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增壹阿含经》卷13)这里世尊开示说:因为婆提长者是悭贪之人,因此钱财连用在自己身上都舍不得,也使其眷属都要跟著受苦,而婆提长者也没有智慧把这些钱财布施给修道与有德之人。因此,此世空有财富而毫无作为,真是缺乏善根之人,最后只剩下诸业如影随形。悭贪之人除了多求无厌,并且在得到之后,也不愿意把它舍出去;因此,在《成唯识论》卷6里面开示悭说:耽著财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人问到说:佛法之中求财富得财富,那不就没有因果了吗?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曾经起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会这么问?后来我想到世间法之中,不是也有求官不一定得到官,求如意郎君、美娇娘也不一定尽如人愿,甚至是求子嗣、求阖家平安等等,能否实现也都在未知之数;依于这样子的观念,所以有人会有这样子的看法。因为佛法之中说求财富得财富,那不就是没有因果了吗?会这样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布施的因果相,《优婆塞戒经》中有很详细的说明,这部经的详解可能会在年底出版第一辑,请您自行阅读,应该会有更深入的了知。另,政府依法课遗产税,是世间法律所定;政府依法保护人民,人民依法纳税;这是相对的义务,应算是交易的一种,并不是布施,与来世福报无关。——摘录自《正觉电子报》般若信箱(原标题:钱财交税或给子孙,算不算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有些颐指气使的味道,那可不好!已经不是至心施了!而且是透过别人而布施,这是有后世因果的:不是自已亲自去布施,后辈子得到福报时也一定要经过那个人才能得到,自己的福报是被他人控制的;因此应当要自己亲手去布施,不要透过别人。并且在布施时要深信因果,深信布施果报昭昭不爽,不可抱着怀疑心而布施,以免减损后世的福德果报。并且要时节而施,当别人正需要时布施给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有为我们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一集我们就要跟大家介绍七种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却仍然可以获得广大的果报!一般的学佛人都知道布施可以获得富裕的果报,例如《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中说:【为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但是布施一定都需要有财物吗?其实佛陀有教导我们很多布施的方法,甚至有不用减损财物的布施,仍然可以获得大果报的。例如《杂宝藏经》中的七种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当菩萨摩诃萨具足了福德与智慧的庄严之后,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以《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卷一:佛言:我经中以施行为本,施行善者最为大种。其天下尊贵者,皆施行善得耳,不以种得也。承上可知,布施可分为三:财施、无畏施及法施。布施就其积极面而言,以己之所宝爱惠舍施予所需之众生,是名布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一言:与净妙物广修财施,拔除恐怖修无畏施,劝修善业而行法施。显见积极面之布施就其样态,可划分为有形及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是缘故,欲藉此经中佛所宣演三乘菩提异同所在之智慧力,令诸学人悉得了知真实福田与假名福田——毒田——之差异所在,由是而令修学菩萨行者所作布施,悉皆正得广大福德。今此戒经之中,对于三乘菩提之差异所在,有极为详尽之剖析;学人读已,即能深入了知同异所在,以后修学佛道之时,庶几有眼能判、功不唐捐。善男子!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释尊在《优婆塞戒经》开示这些正知见:「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无量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杂宝藏经》卷第6:佛说有七种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一名眼施: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以恶眼,名为眼施。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果报。二名和颜悦色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颦蹙恶色。舍身受身,得端正色;未来成佛,得真金色,是名第二果报。三名言辞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出柔软语,非粗恶言。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宝云经》卷一当中之描述:菩萨成就十法能具足檀:何等为十?法施具足,无畏施具足,财施具足,不望报施具足,怜愍施具足,不轻心施具足,尊重施具足,恭敬承事施具足,不求有施具足,清净施具足。……具此十事,是名具足于檀。此段明示布施需具足十种条件──财、法、无畏三施具足,并以清净、怜悯、不轻心、尊重、恭敬承事之态度布施,对于佛法僧之供养,乃至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法当在。复有四因缘。可从得福。一者畜生无所食。饲之令得命。二者见人得疾病无瞻视者。当给与供养令得安隐。三者贫穷孤独当护视。四者人独一身行禅念道无所衣食当给视之。是为四事布施持善意与之。其得福与佛等无有异。(佛欲入涅槃,诸比丘问佛:佛是无上福田,天人导师,佛灭度后,从谁得福?佛说:我虽灭度,经法还在,另有四因缘,可从之得福:一是看到畜生没有吃的,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佛开始宣说布施的因果原理:有智慧的人为了四件事情而乐于施惠于众生,乐行布施。第一、因为布施能破除烦恼:众生最多的烦恼就是我所烦恼,众生对于我见烦恼,还没有机会接触到时,一般烦恼都是我所上面的烦恼;譬如这是我所有的眷属、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的田地、我所有财产、我所有的名声、我所有的权利、我所有的power,这就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如果有人真心乐于布施,一切怨家、仇家都会对他生起亲爱之想。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现在知道他是大善人,很乐于布施:即使我这个怨家、仇家去找他,他也愿意布施,这个人实在太好了。他就不自觉的赞叹你,所以怨仇悉生亲想。以前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你都不计较,照样帮助他,所以他见了你会觉得不自在,老是觉得对不起你,他这时就知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度集经》卷1[1]:昔者菩萨,其心通真;睹[2]世无常,荣命难保,尽财布施。天帝释睹菩萨慈育群生,布施济众,功勋巍巍,德动[3]十方;惧夺己位[4],因化为地狱,现于其前曰:「布施济众,命终魂灵入于太山地狱,烧煮万毒为施受害也。尔惠为乎?」菩萨报曰:「岂有施德而入太山地狱者乎?」释曰:「尔其不信,可问辜[5]者。」菩萨问曰:「尔以何缘处地狱乎?」罪人曰:「吾昔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