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也就是在大乘经中所说的不二法门,特别是在《维摩诘经》中,有十分详尽的解说,我们可以观察所有一切的世间法,必定都是落在相对法之中。譬如说,常与无常、苦与乐、我与无我、净与不净、生死与涅槃,但是真如心如来藏,他却是不落两边而有无量的双非中道,比如说,非断非常、非来非去、非垢非净、非生死非涅槃,这是因为佛法的中道,并不是像世间法一样,取两种不同的法来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六祖坛经》)那不仅是宗门如此,经教中也有如此的记载,譬如《维摩诘经》有这样说:【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维摩诘经》卷二)另外,《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二也记载了佛陀对于迦叶尊者的开示,佛陀说:【迦叶!譬如高原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引一段平实导师在《维摩诘经讲记》第一辑中的开示,大家就可以很清楚这里面的道理了:【欲界六天中的威德,主要以福德来衡量比较,福德最大的人就当天主。所以如果有人在人间广修福德,但都不要人家回报,欲界六天的天主都会注意你,特别是福德修到很大的时候仍然都不要任何回报,他们就会害怕:这个人将来死了会把我的天主宝座给抢了。……所以菩萨在人间行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前有人跟我建议说:不要讲《优婆塞戒经》,讲《维摩诘经》就好啦!我说:《维摩诘经》当然要讲,但是我得要先讲《优婆塞戒经》;假使菩萨戒没有弄清楚,怎么修菩萨道?他们不想听《优婆塞戒经》,因为我打算讲《优婆塞戒经》时他们已经开始有私心在暗中运作了,所以他们反对我讲这一部经。当时《楞严经》都还没有讲完,正好讲到十习因的因果,所以每次讲完后都有人脸是黑的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前有人跟我建议说:不要讲《优婆塞戒经》,讲《维摩诘经》就好啦!我说:《维摩诘经》当然要讲,但是我得要先讲《优婆塞戒经》;假使菩萨戒没有弄清楚,怎么修菩萨道?他们不想听《优婆塞戒经》,因为我打算讲《优婆塞戒经》时他们已经开始有私心在暗中运作了,所以他们反对我讲这一部经。当时《楞严经》都还没有讲完,正好讲到十习因的因果,所以每次讲完后都有人脸是黑的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正如《维摩诘所说经》开示:“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维摩诘所说经》卷二)解释如下:诸法所依止的第八识,本身离见闻觉知,如果所作、所为都离不开见闻觉知,就落在有为、有作的意识心中,不是在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果有人主张“意识本来就清净”,那是错误的说法!因为意识是意根、法尘为缘而出生的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山河大地的相貌、众生依报的优劣,都看众生的心性如何?所以《维摩诘经》说“心净则国土净”,正是这个道理。众生无量,所以众生所造的业也无量,但是把它归类以后就说是十件事:依事相而把十件事情说为十业。其中分为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有智慧的人应该要修十善业道,在知道即将做的事情是恶业时,应该及早停止而不做,就转成十善业道了!由于修持十善法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声闻行者在蕴处界之人无我智基础上,现前观察蕴处界展转所生诸法之中,无有不坏之我,由是断尽我执,成阿罗汉,而犹未知诸法缘起缘灭之因——藏识实相,不与大乘般若慧相应,是故人人畏见维摩诘大士。缘觉乘之法无我智者,亦不离“诸法无我”。缘觉乘行者,依十二因缘之缘起正观,深细证知诸法之中,无有常恒自在之我,悉同蕴处界之缘起缘灭。然缘觉乘人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这时菩萨只得般若之总相智与别相智,尚有深细奥妙之增上慧学一切种智无生法忍还未知未证,于是佛再次宣说方广唯识诸经,如《解深密经》、《楞伽经》、《如来藏经》、《维摩诘不可思议解脱经》等等,解说八识心王种子的智慧,此时谓之末转法轮:第三转法轮。是第三时教的唯识教。上说佛三转法轮诸经教典,的确是深涩难懂,尤其末法众生根器羸劣,于佛难修难证,于是有诸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就算有人已经修到第十地了,说法如云如雨,称为法云地的菩萨,而祂们也不敢自称成佛啊!因为上面还有等觉菩萨普贤„„等人,也还有文殊、维摩诘等妙觉菩萨,祂们也都不敢自称成佛啊!因为被授记成佛的人是当来下生的弥勒比丘,却还是要等到五亿七千六百万年以后才会来人间成佛。弥勒在佛世是现比丘相,现在住于兜率陀天中则是天人相,如今已经是妙觉菩萨,只有祂才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维摩诘经讲记(第三辑)》〈菩萨品〉第四 (原标题:无所得才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只要多看导师之著作,不断听闻善知识每周讲解之第一义经典(现正开讲《维摩诘经》,超赞!)久而久之就愈觉亲切与熟悉了。佛法本来就在讲每个人自己如来藏的世界,是众生本有而且具足的,只是因无明而不能证知,所以不断向外攀缘、追逐,就像一位亿万富翁,忘记自己拥有万贯家财,却像乞丐般向外乞讨。如来藏就像明镜映现种种影相,众生无始劫来就活在自己的如来藏所映现的六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3、声闻菩提对于二乘人所证的果位,《维摩诘经》云:“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因此,二乘人若断除我见、我执,应该说他已经证得佛教的果位;但是,果位是世尊为了说明解脱的境界的层次而方便施设的名相,非有实际的果位可得,因此说为“非得果,非不得果”。如声闻初果人,因为见道断除我见,知道证果是五蕴所证,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维摩诘经里说:心净则国土净。你能自净其心,此土即是净土。所以往生净土,与投身这个世界,本质上并无不同,也绝对不是一切的终点。佛法根据因缘果的原理。认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无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将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后,还是要掉下来的。像仰天射箭一样,势力尽了之后,箭就又回跌下来。佛法的往生净土,是说凭借著你的善因,你就能够到一个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5,a20-b3)如是之中的观察观行诸五蕴,而平等慧观察,「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其中也又大乘法义,「非我」本来是「异我」,以「非」即是「不同」,「不同」即是「异」,可经典明白说的是「不异我」,所以此处之「我」大有可观可思,此如来藏出生一切诸色,诸相不等的诸色,然而其性平等,并无出生高下不同之想,以诸器世间为众生五蕴世间所依,而诸世间皆是由「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此误认为好脾气、修福、打坐、修定就是在修证佛法,而且还自得其乐,不肯接受正确的法义,这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吗?难道真的要完全断除世间法中的所有烦恼,才可以明心证悟实相吗?维摩诘大士说:「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也就是说当您还有烦恼时,不用先把烦恼完全断了,只要先降伏部分烦恼而能够专心修学、发起菩萨性、累积福德、具足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维摩诘经讲记》第三辑123页,善知识为我们开示:假使你来这里学禅净法门,你的眷属是专修念佛,乃至在学藏密;不管他学什么,你一定要很有耐心,只能以德伏人,不能以力伏人。你想要度人家,是要从你自己的转变开始,不是去转变别人,只有自己获得功德受用而转变了,才能转变别人。出来弘法不是在降伏别人,而是在改变自己、示现智慧;当你自己变了,别人才会跟着变。这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甚至于说世尊示现入灭之后,也没有任何一个阿罗汉敢出来宣示而绍继佛位的;不但是世尊早已经授记当来下生的是弥勒佛,各个阿罗汉也知道说自己的证量是远不及于文殊、维摩诘、弥勒菩萨等,所以没有一个阿罗汉敢造次。可是,现在叫作末法时代,就会有人这么作,把佛宝的身相去除,但留表相僧宝的身相,然后所说的法却与佛所说的解脱道、佛菩提道相违背,这当然就是严重的谤法、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1佛国品〉也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关于这段,平实导师在《维摩诘经讲记》第一辑第202-203页中有如此开示:布施为什么会是菩萨的净土呢?因为菩萨在三大无量数劫中舍身、舍命、舍财、施法;以三种施利乐众生,如果不作财物布施、无畏布施、佛法布施,他就不能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维摩诘经讲记》开篇提到:修学佛法应有明确之初期目标,然后应有到达此一目标之方法,以及完成初期目标后进修之次第;此方法与次第,必须是明确可行者;如是学佛,方能有成,不致浪掷一世宝贵之生命时间与精神、钱财,空修一世佛法。在大乘佛法中,学佛人的第一目标即是断我见,继之以大乘法的见道,成为真实义菩萨,此后才是真入内门广修菩萨万行,一步一步确实迈向成佛之道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