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也有菩萨示现为出家的外道,譬如萨遮尼犍子大菩萨示现外道相,如果佛不讲清楚,又有谁能知道呢?说句难听的话,如果维摩诘不是因为佛说他是等觉菩萨,我告诉你,今天的众生仍然会照谤不误,这就是五浊恶世无眼众生。因此,衡量善知识,先别管别的,也别用我的标准去要求他,只要他的法正确就可以了;不论他的烦恼多重、贪瞋多重,那是他个人的事,与我们无关,我们只取他好的法 三摩地

2018-07-22

维摩诘经》不是这样讲吗?天女散花供养,菩萨都无所谓:花飘下来留在头顶或身上其他地方都无所谓,正因为无所谓,所以就不会粘着,就掉下去了。但阿罗汉很怕:“这些天花飘下来,万一停在我身上粘住了,那可怎么办?”他们心中动了念,身体也摇动,希望天花掉下去,可是越怕就越会粘住。所以菩萨与二乘圣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天魔波旬故意送来一万二千位天女给阿罗汉 三摩地

2018-07-22

此如释迦在燃灯佛为其授记成佛时,亦如大乘经中起首之在家菩萨等,亦如弥勒、文殊、普贤、维摩诘、观音、势至…等,虽现在家相,头戴天冠、身著宝衣、胸佩璎珞、身有种种宝物庄严,迥异出家圣僧,然皆同得名为圣僧;故于大乘一切种智妙法中,但得入地,皆成佛之真子,名为生如来家、住如来家之真实佛子;既是真实佛子,即不论其为在家身或出家身也;意谓:纵使出家为僧,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经上没有说维摩诘在人间时受人家供养,离开人间而被塑像供奉时,才可以在形式上受供。《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有人想要供养祂,也是不接受,佛当时指示说:“为了怜悯他,你就受了吧!”这时才受供养。寺院中大家供养观世音菩萨,是你觉得祂有受你供养,其实祂根本不受,你供了只是增长自己的福德,财物、食物仍然归你拥有。如果示现在人间时,因为怜悯而受供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维摩诘经》里面才会说“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这个其实跟“离于诸相,处于三界”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如来藏祂本身就不会三界六尘万法,所以祂不会六入(不会眼耳鼻舌身意),不会六入所以祂叫作“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但是祂又能够“了众生心行”,祂又能够知道众生的心行,祂又 三摩地

2018-07-22

二者身不出家而心出家,上自维摩诘居士、善财五十三参中之国王、天神、淫女等,下至庞蕴居士、凌行婆及我会中已明真心、已见佛性之居士等是。三者身出家、心不出家;不勤求证悟而故作悟状、说悟后事,建大道场,求名闻利养,如大法师是。四者身出家、心亦出家,如十方诸佛,及我会中已明心见性之法师是。(改版补案:二○○七年起,为恢复佛世大乘菩萨僧团之住世利生,已有正受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经上没有说维摩诘在人间时受人家供养,离开人间而被塑像供奉时,才可以在形式上受供。《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有人想要供养祂,也是不接受,佛当时指示说:“为了怜悯他,你就受了吧!”这时才受供养。寺院中大家供养观世音菩萨,是你觉得祂有受你供养,其实祂根本不受,你供了只是增长自己的福德,财物、食物仍然归你拥有。如果示现在人间时,因为怜悯而受供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初地开始的圣位胜义菩萨僧,大部分都显现在家相,较少现出家相,从《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诸善知识即可看出;亦如众所熟知的诸等觉大菩萨,譬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维摩诘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以及现于兜率陀天当来下生成佛之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也都现在家相,少现出家相;在大家熟知的七大等觉菩萨中,只有地藏王菩萨是常现出家相;所以学子皈依 三摩地

2018-07-22

此如释迦在燃灯佛为其授记成佛时,亦如大乘经中起首之在家菩萨等,亦如弥勒、文殊、普贤、维摩诘、观音、势至…等,虽现在家相,头戴天冠、身着宝衣、胸佩璎珞、身有种种宝物庄严,迥异出家圣僧,然皆同得名为圣僧;故于大乘一切种智妙法中,但得入地,皆成佛之真子,名为生如来家、住如来家之真实佛子;既是真实佛子,即不论其为在家身或出家身也;意谓:纵使出家为僧, 三摩地

2018-07-22

再看看诸大菩萨,七大菩萨都是满身珠光宝器,维摩诘居士眷属成群,百宝满箱。就连所谓砍柴出身的六祖,他在客栈听到有客人读诵金刚经发愿去五祖处修学,那客人就立刻布施了十两银子给六祖。当时的十两银子可不是小数字,至少也相当于现在好几十万人民币了,这样就可以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几十万万,可见六祖可不是真正的穷。所以,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学佛还要怕穷?,因为贫穷是苦 三摩地

2018-07-22

维摩诘经里说:“心净则国土净。”你能自净其心,此土即是净土。所以往生净土,与投身这个世界,本质上并无不同,也绝对不是一切的终点。佛法根据因缘果的原理。认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无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将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后,还是要掉下来的。像仰天射箭一样,势力尽了之后,箭就又回跌下来。佛法的往生净土,是说凭借著你的善因,你 三摩地

2018-07-22

此如来藏,能生出每个有情的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具足,但祂自己却如痴如呆,远离六尘中的觉知性,但祂却有另一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了别性,因此维摩诘经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这就是说如来藏"则无不见"的道理,那如来藏生出每个有情的十八界,尽管祂在这里面没有见闻觉知性的分别,却又有离见闻觉知外的无量分别能力,你想做的,你做不到的,祂又都"知道",又都能帮你做到,所以祂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维摩诘所说经》曾开示:“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也就是说,如果你无法跳脱五阴十八界的范畴去找第一义谛,那么你所作所为都落在见闻觉知当中,这样是无法证得第一义谛。然而,众生的五阴十八界都是以如来藏为因,藉著种种缘,而由如来藏出生的,所以我释迦牟尼佛说如来藏就是法身。从上面分析可知,如来藏就是佛所说的真心,也就是法身。因 三摩地

2018-07-21

且如释迦老子在摩竭提国三七日中掩室不作声,岂不是佛默然?毗耶离城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末后维摩诘无语,文殊赞善,岂不是菩萨默然?须菩提在岩中宴坐无言无说,岂不是声闻默然?天帝释见须菩提在岩中宴坐,乃雨华供养,亦无言说,岂不是凡夫默然?达磨游梁历魏,少林冷坐九年,岂不是祖师默然?鲁祖见僧便面壁,岂不是宗师默然?和尚因甚么却力排默照以为邪非?妙喜曰: 三摩地

2018-07-21

七者……】《说无垢称经(维摩诘经别译)》菩萨品第四:【「所以者何?非一切有情不般涅盘;佛说真如为般涅盘,以佛观见一切有情本性寂静即涅盘相,故说真如为般涅盘。」】《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云:【若略说阿赖耶识由四种相建立流转,由一种相建立还灭。云何四相建立流转?当知建立所缘转故,建立相应转故,建立互为缘性转故 三摩地

2018-07-21

同理,《维摩诘经》言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也是这个道理,淫怒痴之性即是第八识所具有的成就染净诸法的功能性,以第八识本身是自性清净心,即是涅槃,故言淫怒痴性也是解脱。这也是从理体上来讲的,不能以为通过杀生、邪淫也能解脱。故读经须要解经,理解的真实义理,不能望文生义。(2)一切法空是不了义的说法如上文所述,一切法空,或者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是佛 三摩地

2018-07-21

同理,《维摩诘经》言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也是这个道理,淫怒痴之性即是第八识所具有的成就染净诸法的功能性,以第八识本身是自性清净心,即是涅槃,故言淫怒痴性也是解脱。这也是从理体上来讲的,不能以为通过杀生、邪淫也能解脱。故读经须要解经,理解的真实义理,不能望文生义。(2)一切法空是不了义的说法如上文所述,一切法空,或者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是佛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妄说「禅师无悟也无得」,是不能够真实地了解这开悟的内容,都是意解情思地猜测第一义谛,推想悟境,这样只是白忙一场,如果有这么多的时间,可以为人说这些不相干的话,乃至可以上网胡说些毁谤祖师的言语,只要把这其中取出微薄的时间,来熏习萧大导师真善知识的书籍,这样就可以突破个人的知见,可以一过好多生死劫的修学,更有机会因为熏习信受,快速地进入六住位菩萨安 admin

2018-07-21

他说:“想即生成佛,急到连菩萨行也不要了,真是颠倒!虚大师在佛法中的意趣,可说是人间佛教、人菩萨行的最佳指南!”太虚大师的行为真的是印顺法师所说的那种“人菩萨行”吗?我研究过太虚大师的很多著作,我得不出印顺法师的这种结论!有趣的是,为了证明他所说的人菩萨行的真实性,印顺法师居然把维摩诘居士和善财童子“找来”装门面。他说 admin

2018-07-21

那么再来看看现童子相、童女相的出家菩萨(出家修童子行、童女行,才称为童子与童女)像文殊师利、普贤都称为童子,善财大士也称为童子;可是维摩诘菩萨就不称为童子,因为他示现为在家相而住在自己家中,也有妻女,所以他不是出家人而是在家人。在大乘法中出家而修童子行、童女行,他的出家身分,在外观上是与在家菩萨一样的,并不容易分辨出来;大家也可以看到经中的记载,文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