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1集缘觉菩提的断我见、断我执》正源老师维摩诘大士又说:法无我所,离我所故。请问:你鼻梁上架的眼镜是谁的?是你的嘛!你会说:这是我所有的眼镜。乃至说:你这个色身是谁的?你说:这是我所拥有的身体──我所有的身体。这也是我所。请问:你所有的眼镜,你所有的钱财,你所有的眷属、父母、师长、子女,这些眷属是你所有的。但是你若没有 admin

2020-06-08

  由如来藏具备此了别性,故维摩诘菩萨于《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中,宣说此心体性:「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此知乃谓了知众生七转识心行之知,非是对于六尘万法之了知也,六尘万法之了知乃是三界中之心行故,是离念灵知之心所法。《佛教之危机》第八识如来藏于识别众生七识心之心行上,及于此等种种了别性上,极为伶俐,非众生七识心所能了知;唯有证悟此心之初悟菩萨 admin

2020-06-08

  摄受众生就是摄受未来成佛时的佛土,这个部分平实导师在开示《维摩诘经》的时候曾作许多解说,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维摩诘经讲记》的出版。同样的,这个部分乃是要以转依如来藏的体性为主,才能无私、无惧的摧邪显正,救护一切学人远离蕴处界我等众生相;如来藏犹如金刚一般,所以十回向位又叫做十金刚,也要具体的表现出金刚心的修道前方便;唯有如此金刚性,才能堪任未来入地荷 admin

2020-06-08

维摩诘菩萨。善威光菩萨。灭诸盖菩萨。宝手菩萨。大慧菩萨。普贤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复有无量千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会坐。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连。须菩提。罗睺罗。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波离。阿那律。离婆多。阿难。提婆达多。跋难陀等而为上首。皆已久修六波罗蜜。近佛菩提。为化众生。于杂染土。现声闻形。复有无量千比丘尼、摩诃波闍波提,而为上首 admin

2020-04-28

 下午,弟子便在拜佛中找到祂,觉得祂真的很平实,平凡又实在,与妄心体性完全不同,又符合《维摩诘经》中所说“不知是菩提,诸入不会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而且不属境界法。虽然如此,还是觉得祂太过平实,不敢马上承担,便把祂放一边再找其他看看。找来找去,皆无所获,只好再把祂好好观察一番,发觉祂完全符合经中所说,看到其他人也 admin

2020-03-03

正如《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大士的开示: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维摩诘所说经》卷1)也如《大乘入楞伽经》中圣教:【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于能所取,我说为真如。】(《大乘入楞伽经》卷6)众生的阿赖耶识之所以称为真如,正因为祂永远离于能取、所取,没有能取的六识觉知心不断分别所取六尘的体性,因此能无私无我地执藏众生所造一切善恶业的种子,并且如实地在因缘 admin

2020-02-21

又譬如《维摩诘所说经》卷1中的开示:【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维摩诘所说经》卷1)就是虽然是同样的宝器,但是随着这一些天人各自所应得的福德不一样,就导致他们所能吃到的饭,色泽及香味都不相同,所以释提桓因所吃的饭与四大天王就不同,这也是因为所造的业不同而感生不同的福德与果报。因为见杂色的关系,就会生起恶思维,譬如地狱众生会想:一切世 admin

2020-02-21

(《维摩诘所说经》卷1)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不可以执著说,自己领悟到的法义一定是已经最究竟了,认为这些法义我完全都懂了等等;那对于修学就会产生障碍而无法更上一层楼了。因为对于佛法的领受内涵会随着修证层次而有差异,这是一直要到佛地才能究竟的,所以在圣教中有开示说:如果有人自言尽知佛法或者出诸经中相违过失,这些人都是属于不净说法者,将来果报就值得担忧了 admin

2020-02-21

(《大正藏》册19,页132,上3-7)注7:《注维摩诘经》卷1〈佛国品水第1〉:肇曰:夜叉,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池门。(《大正藏》册38,页331,下14-16)注8:《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8: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 admin

2020-02-21

------《维摩诘经讲记》平实导师著 admin

2020-02-21

导师在《维摩诘经讲记》第一辑中写道所以,真学佛法的人是应该安于寂寞、忍于寂寞;佛法修得好的人,他是乐于寂寞、享受寂寞的。因为法乐无穷,怎么会想到说要到处去攀援,觉得去攀援真的是没意思,因为讲来讲去都是三界中的事,对佛菩提道来讲实在没有营养,它无法增长你的佛菩提道;所以懂得寂然,才是真懂佛法的人。若遇到众生待我以横逆,末学则乐于藉此修忍辱,除了可以重 admin

2020-02-21

而且,一灯点百千灯,灯灯相续不断,就可以成为《维摩诘经》中所说的无尽灯,能够普遍照耀一切众生,照耀诸佛世界永无穷尽。相反的,这一盏灯如果不去点燃其他的灯,则永远只是它一盏灯的光明,能照耀的范围十分有限,当然也就无法照亮大地,照亮其他众生,也无法照之久远了。......那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的回向,才能恰如其分而又自利利他呢?这主要是要看学佛人是以什么样的心行 admin

2020-02-21

我们来看,在《维摩诘所说经》卷2中的开示:“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也就是说,事实上依上述我们在大乘三三昧的说明,我们就知道三解脱门只是一个如来藏解脱门而已。也就是说,依如来藏的角度、或者转依而作的观察,这个才是真正依实相心而修行的不二法门;菩萨实证后就能够入不二法门,因为能够现观、及真实转依不堕两边的如来藏心。另外 admin

2020-02-20

而且,一灯点百千灯,灯灯相续不断,就可以成为《维摩诘经》中所说的无尽灯,能够普遍照耀一切众生,照耀诸佛世界永无穷尽。相反的,这一盏灯如果不去点燃其他的灯,则永远只是它一盏灯的光明,能照耀的范围十分有限,当然也就无法照亮大地,照亮其他众生,也无法照之久远了。------《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62、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正圜老师 admin

2020-02-20

但是《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5,佛说:自疾不能救,何能救彼一切有情?《维摩诘经》卷1,维摩诘菩萨也说:自疾不能救,安能救诸疾人?自己都到不了彼岸了,如何能度人到彼岸呢?所以《大智度论》卷49说:【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于溺,相与俱没!】(《大智度论》卷49)自己都不会游泳了,如何能救别人上岸呢?同样的道理,度众生之前必须自己先证悟,如果自 admin

2020-02-19

如果要谈到菩萨的这两种乐,最具体的代表人物就是等觉菩萨的维摩诘大士。维摩诘大士家产庞大,家中的佣人、六亲眷属等合起来人数非常多,可说是眷属成群呢!然而,说到维摩诘大士,阿罗汉们却都怕死他了。欸!奇怪啊!阿罗汉是一切人、天所应供,诸天天主见了他们都得要礼拜、供养,可是他们为什么要怕维摩诘大士呢?譬如说:有一次维摩诘大士特地前去拜访一位大阿罗汉,结果看 admin

2020-02-19

维摩诘经》第一品云: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行。《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正觉电子报的刊头说明其宗旨为弘扬佛的正法。请问编辑大德是否认为鼓励特约这种报导,是方便有效的弘法,还是为了使考虑离会者恐惧上榜?答蔡正吟师兄系于禅一中作心得报告,亲教师认为,他所作的报告,能够利益广大的读者,所以请他将禅一的心得报告整理 admin

2020-02-19

维摩诘所说经》卷1,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维摩诘经》卷1)维摩 admin

2020-02-19

又譬如《维摩诘所说经》卷1中的开示: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维摩诘所说经》卷1)就是虽然是同样的宝器,但是随着这一些天人各自所应得的福德不一样,就导致他们所能吃到的饭,色泽及香味都不相同,所以释提桓因所吃的饭与四大天王就不同,这也是因为所造的业不同而感生不同的福德与果报。因为见杂色的关系,就会生起恶思惟,譬如地狱众生会想:一切世间就 admin

2020-02-19

譬如佛世的时候,文殊菩萨不示现声闻相,不妨也是出家人,也与僧团一起;当时的弥勒菩萨则是示现出家的声闻相,协助世尊来管理僧团;而维摩诘菩萨示现的是在家相,却是道地道地的僧;这一些都是圣位的菩萨胜义僧,全都受持菩萨戒,或是受持其中的在家分戒,或是一体受持菩萨戒。所以,不能够像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的把在家分戒、出家分戒说成两种不相干的法,因为在家戒、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