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第十二:关于实相忏悔部分,请大家参阅《维摩诘经讲记》第二集第P177页---P188页第一自然段。维摩诘大士、导师讲解的极为精彩!以上这些方法都是有菩萨师兄姐告诉我做的。(原标题:鬼神附体的原理现象) 三摩地

2018-07-22

维摩诘经》不也这么说吗:烦恼淤泥中出生莲花。菩萨的道业就是在众生的烦恼淤泥中完成的,如果不是卑湿淤泥,还长不出莲花呢!所以烦恼存在并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应该于烦恼得自在,不要让烦恼于我们得自在——我们要能够掌控烦恼——这样你就成功了。菩萨的最后一分思惑就这样一直留着,到七地满心时才断尽,可以作为六地满心前的六种现观修证因缘,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众生对他就没有恭敬心,他又如何能调伏众生?所以经上写的那些在家菩萨们,哪个不是广有财宝、眷属丰饶?都是不求财宝而有财宝,不求眷属而有眷属的,维摩诘大士不正是这样吗?可是菩萨有那么多财宝的目的,只是示现给众生看。在家菩萨本来就该这样,因为他过去世不断的布施下来,这一世怎会穷得一塌糊涂?一定是很有钱,不会接受弟子的布施,弟子们看到了就想:“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先来看看《维摩诘所说经》里面的一段文字:【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维摩诘所说经》卷一)表面上看起来,维摩诘菩萨好像有一点在跟佛唱反调的味道,其实不然。佛的说法一向就有很多层面,所以才会有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这个事实。当然,出家一词有着出世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当众香国的菩萨接著问到:“释迦牟尼世尊是以什么来说法的?”维摩诘菩萨就说了: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维摩诘所说经》卷3)说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心性刚强很难教化,所以释迦佛为众生说种种刚强的言语,以便来调伏众生的心性,说了:“哪些是地 三摩地

2018-07-22

释迦佛为了调伏娑婆世界的刚强众生,说了因缘果报的事相,已经说过了身业、语业邪行的果报,关于意邪行的因缘果报,经文中这么说: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悋,是悭悋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维摩诘所说经》卷3)贪嫉指的是有情坚持固守在财色名食睡五欲上的 三摩地

2018-07-22

(《维摩诘所说经》卷3)难以教化的人,他们的心就像猿猴一样不停地攀缘,所以必须要运用种种的方法才能够对治,并且调御他们散乱攀缘的心;所以当他们的心能够止息安住下来了,才得以运用四圣谛、八圣道这些法来调伏他们、柔顺他们。就好像野马、野象心性野蛮暴悷不能调伏,必须要用鞭打或者钩刺等残酷的刑罚加诸于身上,甚至于到达彻骨之痛,让它们感到恐惧而不得不听从驯兽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这里世尊所说的对象是在家、出家菩萨,是不是跟我们一般所认定的在家、出家人是一样的呢?而出家一词的意涵,在经典中的开示又是什么呢?举例来说,《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之中,当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菩萨问疾。而罗睺罗回答说他不堪去探望维摩诘菩萨的病情时,有一段是这样的:【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言:居士!我 三摩地

2018-07-22

只要多看导师之著作,不断听闻导师每周二讲解之第一义经典(现正开讲《维摩诘经》,超赞!)久而久之就愈觉亲切与熟悉了。佛法本来就在讲每个人自己如来藏的世界,是众生本有而且具足的,只是因无明而不能证知,所以不断向外攀缘、追逐,就像一位亿万富翁,忘记自己拥有万贯家财,却像乞丐般向外乞讨。如来藏就像明镜映现种种影相,众生无始劫来就活在自己的如来藏所映现的六尘 三摩地

2018-07-22

又譬如《维摩诘所说经》卷1中的开示:【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维摩诘所说经》卷一就是虽然是同样的宝器,但是随着这一些天人各自所应得的福德不一样,就导致他们所能吃到的饭,色泽及香味都不相同,所以释提桓因所吃的饭与四大天王就不同,这也是因为所造的业不同而感生不同的福德与果报。因为见杂色的关系,就会生起恶思惟,譬如地狱众生会想:一切世间 三摩地

2018-07-22

维摩诘经亦名不思议法门之称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脱无挂碍不失辩才。其念及定总持诸宝悉成其所。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三摩地

2018-07-22

当然就如同《维摩诘经》当中佛陀这样开示说: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维摩诘所说经》卷三)因为如来进止举动,威仪俯仰,乃至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未曾无益于众生;所以,诸所作为,无非佛事。就像《维摩诘经》当中记载,维摩诘菩萨令他所化现的菩萨,前往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世界,去到众香国,向香积如来求得如来斋食所剩的香饭,带回到娑婆世界来施作佛事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我们再看看寺庙当中所供奉的诸大菩萨,除了地藏王菩萨之外,譬如说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乃至弥勒菩萨、维摩诘大士等,却都是现在家相的;祂们头戴天冠、身着宝衣、胸佩璎珞,身有种种的宝物庄严,和出家僧迥然不同。另外,在《华严经》中善财大士五十三参的善知识当中,也只有五位是现出家相,其余则都是现在家相。那到底是不是一定要出家才能够 三摩地

2018-07-22

维摩诘经》菩萨品中,尊称维摩诘为居士;而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由此可见,一位名副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是菩萨道的忠实实践者,当以戒为依、以法为依,以六波罗密为工具,以饶益一切有情为宗旨,以最终成就解脱道和佛菩提道为目标。虽然如此,居士毕竟仍是在家人,要经营家庭及世间事务 三摩地

2018-07-22

后来到了三国时期的时候,有接续的法师有翻译佛教的经典,包含支谦法师翻译的《维摩诘经》,或者是康僧会法师翻译的《六度集经》。三国之后,接下来进入西晋的时期,又有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或者是《渐备一切智德经》,也就是我们一般通说的《华严经》〈十地品〉。这一些早期的法师,其实对于引介佛教进入中国这件事情来讲,他们作了很大的功德。不过,当时是因为佛教刚 admin

2018-07-22

历经四年,同修会大众的法缘成熟,导师已于公元二○○四年底(十一月九日)开始宣讲《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简称《维摩诘经》或《维摩诘所说经》),以甚深微妙法音,点出“如来藏法”究竟义理,且加以细说引申,广利有缘佛子。此经开演了大乘别教法中已经证悟般若之菩萨智慧,微妙甚深,非有大智不能深知、不能细说也。《维摩诘所说经》梵文原名为《Vimalaki admin

2018-07-22

第二、普遍性科学研究的成果,如果在一时一地被某人发现,他只要对第二人善加说明,一定会被第二人所了解并接受,也就是说,一项科学原理可以很快的被两人以上,甚至更多人了解并接受,何以故,因为此道理有不证自明的逻辑种子,而且在相同条件进行的实验中可被重复验证,所以有普遍性;佛教也是一样,甲所证得的如来藏心,和乙所证悟的内容一定一样,古代禅师所证悟的内容,和 三摩地

2018-07-22

像《维摩诘经》中说:【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这里说的直心,不是指作人正直的直心;也不是指一般人妄念不生的时候的妄心,而是说明:直心就是真如心如来藏,真如心如来藏就是直心。这么说一定会有人质疑,维摩诘菩萨明明又说无虚假故,这与前面界定直心为心性质直,不谄曲,无有虚假。并没有不同啊!重点就在道场这两个字,道场顾名思义就是办道的场所。佛法中的道场,当然 三摩地

2018-07-22

-----平实导师《维摩诘经讲记(第四辑)》〈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又譬如在路上,碰到有人说他缺钱没有足够的钱可以回家,希望你能布施五元、十元不等,让他可以搭车回家,像这样说法有可能是骗人的,不知道要不要布施?其实这件事很简单,身为菩萨还是要布施。为什么?如果这个人真的缺钱而无法回家,你布施了,不就是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吗?他一定很高兴地接受你的布施,未来世 三摩地

2018-07-22

当然就如同《维摩诘经》当中佛陀这样开示说: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维摩诘所说经》卷三)因为如来进止举动,威仪俯仰,乃至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未曾无益于众生;所以,诸所作为,无非佛事。就像《维摩诘经》当中记载,维摩诘菩萨令他所化现的菩萨,前往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世界,去到众香国,向香积如来求得如来斋食所剩的香饭,带回到娑婆世界来施作佛事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