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轻慢他人就是无非是说,自己的证量非常的高,因此对于其他的人就不理不睬,所以他远离了菩萨的慈悲性;甚至有时候,对于真善知识,他根本不服他的教导;这样的人他甚至还会整个僧团。第二个,对于世间事方便来做种种的追求。为什么呢?有的人他忘不了他的世间法、他的营生事业,因此他希望获得钱财,希望获得许许多多的恭敬供养;甚至有人希望能够在美色种种获得—— 三摩地

2018-07-23

各位想想看,我们都有不坏的金刚性,可是过去的任何事件皆是无常易坏之法,如果我们要学习转依的道理,那么就要想:我的金刚性应该被无常法所系缚吗?如果我一直被无常的过去事件而系缚,那么我的金刚性岂不就被系缚而不能显发了吗?我们要学当菩萨,要学菩萨的心量与行谊,要学转依如来藏,那么就不应该被无常之法所系缚。只有心中不被无常法所系缚而能就事论事,才能显发解脱 三摩地

2018-07-23

有的菩萨看起来定力和慧力不好,可是因为他很努力累积福德,非常的慈悲调柔!所以佛土摄受的多!那他就提早破参明心!因为摄受佛土才是最重要的!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提到经中一个故事,在久远前的弗沙佛时代,当时有两个等觉菩萨,一位是释迦牟尼,另一位是弥勒!弥勒菩萨比释迦菩萨早了九劫发心成佛,因此弥勒菩萨的修行是在释迦菩萨之上,但弥勒菩萨的们的修行尚未成熟 三摩地

2018-07-23

亲情、友情、爱情,乃至菩萨的悲心,都只是‘给予’。‘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争执’,心量是不够的;爱一个人不能用自己的方式爱她,而应以她内心能感觉到幸福快乐的方式爱护对方才是有耐心的爱、真正的爱。真正的慈悲心与同理心对待众生,那也是一种次法!当然真正要帮助众生不容易,因为每个众生基本上都有太多太多的烦恼,先不谈太深细的烦恼,我们及众 三摩地

2018-07-23

由此可知,欲为不净,我们若是想要成就佛道,必定要远离我和我所的执著,以及远离对五欲的贪爱,如此才能不退转于佛道,菩萨的六度万行才能快速而早成佛道。所以《楞严经》中也说:菩萨见欲,如避火坑。因此我们学佛之人都要往离欲的道路上迈进。------------------------------------注1《大正藏》册11,页543,下29-页544,上13。注2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四辑,正智出 三摩地

2018-07-23

自己检讨:上次南京受寒的喉咙痛,是因为「缘」(天气)造成的,借着佛菩萨的加持力,经过忏悔就好了。但是这次不同,是自己贪爱的习性,且明知故犯,所以就自作自受了!经过这次教训,自己对于戒律更加小心遵守外,也开始注意如何改变习性。有位同修说得好,戒律不是在约束自己,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而是在这个三界火宅中的消防衣。我们身穿着消防衣才能安全地保护自己,防止 三摩地

2018-07-23

更何况证得解脱果的二果至四果圣人,心已纯直,不再谄曲,而又知道大乘法义确实胜妙于二乘菩提极多;他们也已知道五阴我之虚妄,何需为了一世的名闻与利养,而与证境胜妙于自己的菩萨们相诤?也清楚的了解到大乘法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不是自己所能亲证,知道自己的解脱果证量确实无法了知菩萨的般若妙慧,也了知菩萨的般若妙慧及所说的解脱法义,都不违背自己所证的解脱见地与证 三摩地

2018-07-23

甚至大部分的人,应当说几乎都是还没有抵达信不退的地步,也就是在六信位还不满足,遑论七信、八信、九信、十信,到初住位呢!你要能够到初住位,才会说作种种的甘愿,才会说:我就是菩萨,我就是顶这个菩萨名,要在三界中出生入死;二乘人能够解脱我不羡慕,一点都不欣羡!能够如此才是菩萨的行谊显示了一分而已。所以,我们也不应当诃责这个当事者所认识的这个人,因为信力不 三摩地

2018-07-23

不过,在对治瞋习这一个部分,我们要很注意的一件事情就是:一个菩萨行者,不可以随便对人起瞋,因为故瞋是菩萨的重戒。如果说,你这一个瞋是对自己瞋,什么叫对自己瞋呢?就是说:我这件事情怎么又做不好了!我事先应该怎么样。所以这样的一个瞋,它是有一个检讨改进的效果。但是,如果这个瞋是一向对着别人的话,那就是一个不好的重戒的行为可能会呈现。接着我们来看,如果说 三摩地

2018-07-23

犹待他们去满足十信位应有的知见及福德,才有可能转入十住位修行,开始行菩萨外门的六度万行,未来才有可能进入内门修菩萨的六度万行。接下来谈七转识,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根。其中眼识分别色尘当中的显色——也就是分别青、黄、赤、白等颜色,耳识分别声音,鼻识分别香尘,舌识分别味尘,身识分别触尘。由此可知,前五识仅是对于现前境界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一个烦恼使你产生一个问号?由这个问号去探究,你有了道种智就有能力去探究它为什么会这样,探究完成时才会知道原来是某一种现观;刚出现疑问时跟现观智慧看起来是两回事,好像无关,所以每一个疑惑都不轻易放过,这些疑惑都是在烦恼之中出现的(只有十住位见性所得的身心世界如幻观,是因为眼见佛性而出现的,其他的都在烦恼中出现),所以烦恼是菩萨的庄严道伴。如果你把 三摩地

2018-07-23

随着禅定功夫的逐层增上,烦恼越来越少,解脱乐及禅悦很可能会使这位菩萨的心性逐渐向声闻心态转化,他可能会越来越厌恶烦恼,越来越喜欢清静无为,不被打扰的生活,乃至渐渐背离四弘誓愿,不再乐意摄受众生,最后,真有可能上心作下,称砣入水一般趣向无余涅槃。就算他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想要回小向大,那个过程对他而言,也不见得是轻而易举,必然成功的。一个旁证就是以极乐世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菩萨的道,主要是在般若与种智上面来修行,不在于世间法的宿命通上面。而且修到十回向位快要时,常常会在定中看见过去世的一些事情。这不是像宿命通一样,指定哪一世就能看哪一世;但是所见过去世的事情,往往会是很多劫乃至几万大劫、几千万大劫以前的事,不是有宿命通的人所能见到。所以慰喻有疾菩萨时,只说要忏悔先罪,但不说:要修学宿命通,进入过去世的境界中去了知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不要怕我们的贪念多而做菩萨的净念那么少,因为佛陀说过,我们的贪念再多,其相对众生的数量是非常非常有限,而做菩萨的净念虽然那么少,但相对的众生却是无量无边,它们的质量就好像棉丝和黄金一样,其实这个比喻还是远远不能形容二者质量差别的。你让我给你制定修学的功课,就先让我们再充实一分做菩萨的心念吧,为众生做菩萨,为救众生苦而做菩萨,众生的苦就是我们所经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也有菩萨的五盖,还没转入菩萨之前的缘觉也有他的五盖,一直到等觉妙觉,地地皆有五盖,慢也是一样。经中说毕陵尚慢,那就是说即使成为俱解脱的大阿罗汉,到了四果,五上分结之中慢的结已经断了,但是仍然还有余习未尽,还有一些残留的习气,但是慢的本身是不存在了。所谓慢的余习是说他的习惯性还存在。譬如说断瞋也是一样,瞋恚心断的人,因为过去有个习气在,所以他很用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的解脱境界类似于第五地菩萨的解脱境界。但是因为禅定功夫的深浅不同和以往贪瞋习气轻重的不同,导致过牢关的人,他的证果有所不同,所以有人过牢关以后还在二果,有人过牢关之后还在初果,有人过牢关之后到了四果,不一定。那么已经到了二果之后,贪、瞋、痴很淡薄以后,过了牢关,他必定可以离开十住而进入十行位的初欢喜行。如果他进入三果向,那就是十行位的第二饶益行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初发心菩萨的第一根本重罪。从前所修积的一切善根都化为乌有,堕落到三恶道,远离人天善道。失去大乘境界之欢乐,破坏菩提心。所以应该先知道众生善根及其心意。随其所能承受的次第说法。就象潜入大海一样,要逐渐深入。(这一条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也曾讲到,不分对象谈论大乘甚深佛法,听与说者俱获大罪。讲说佛法要看对象如何,他的目的志向何在,想人天法,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每一个疑惑都不可以轻易放过,这些疑惑都是在烦恼之中出现的(只有十住位见性所得的身心世界如幻观,是因眼见佛性而出现的,的都在烦恼中出现),所以烦恼是菩萨的道庄严伴。如果你把思惑断了,你根本不想理会众生,也不会与众生往来,就不可能有那些烦恼作因缘,无法证得六种现观,所以烦恼是菩提的道庄严伴。《维摩诘经》不也这么说吗:烦恼淤泥中出生莲花。菩萨的道业就是 三摩地

2018-07-23

在这个境界里面他具备了初地菩萨的解脱功德,但仍不是初地菩萨、称之为灌顶十住位,也就是斯陀含、再来、一来。为什么?因为明心而见性以后,贪、瞋、痴淡薄的缘故,所以今生舍报后生于欲界天,在那边继续修行,于欲界天舍报之后,再回到人间来、一来人间究竟解脱。但是菩萨再来,没有再来;菩萨一来,也不是一来。因从真如佛性来看,没有来去,这就是菩萨二果。第三目菩萨三果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五:不可说出家、在家菩萨的罪过。那意思就是说——专指他的身、口、意的行为。言行不检点、贪财、贪名、瞋恨等者。但这件事与摧邪显正要分清楚。摧邪显正是为了不忍众生走入非正道,要导正他们的知见。若有人知见讲错了,我们要说这个知见讲错了,但不可说某某人讲什么话,这样错了。此戒是指述说出家、在家菩萨的身、口、意的行为罪过,而不是破斥法上的错误。对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