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当中就特别强调:如凡夫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大乘起信论》卷1)就是说明:凡夫之人总是用错心,总是将虚妄的意识心当作是真心,以为只要制伏妄心所生起的烦恼,就是佛法的修行;甚至以为让烦恼一段时间不现行,就是开悟了。在《六祖坛经》当中有记载:禅宗的五祖弘忍大师要传衣钵的时候,没有传给当 三摩地

2018-07-23

在我们待会儿回答的内容当中,我们会引用到儒教的内容,虽然一般传统来说,我们不将儒教视同为一种宗教;不过就菩萨们所知,应该也都知道,譬如像一贯道的话,有所谓的五教合一,也是把儒教归纳为其中之一。因为我们今天是要从短、小的方面去作一个简单的,让观众们有一个比较直接的印象,来作一个区分,所以我们今天还是把儒教列为我们要比较对象之一。我们今天的对象主要是有 三摩地

2018-07-23

如是信受佛经,方是正信而非迷信的佛子!)末学从心中心出来后,还没怀疑藏密,也是因为藏密里也教授很多汉传佛经啊!那时,虽然藏密的某些法王甚至被称为大菩萨化现的某些堪布们也高推元音是大成就者,并说心中心是,末学还是宁愿相信他们也都是被元音给欺骗了,而不是藏密本身有问题。末学离开心中心后甚至曾经想到向大宝法王学佛法呢。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怀疑藏密的呢?从藏密 三摩地

2018-07-23

像这样的嫉妒心,会障碍修行者的慈悲、仁爱之心,也会使得嫉妒的心念不断地增长,而使得修学者离菩萨的慈悲心行愈来愈远。因为嫉妒心,会推使众生去造作种种的不善恶行,所以必定会招致未来世的苦果,而不断在三界轮转无法出离与解脱。佛陀在《分别善恶报应经》当中也说:嫉妒会让众生得到出生为卑贱种性的恶报;而如果能够远离嫉妒,常常随喜称庆别人应得的名利的话,在未来世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在那时候当菩萨,最后只好起念作了一个重大的抉择。祂说:宁可我杀他下地狱,但我也要想办法,因此而救其他的人。所以祂就杀害了这个人。那它是善因还是恶因呢?它是善念还是恶念呢?所以善恶执取这不是很容易的,然而在这种这种特殊情况下,菩萨并没有因此而下地狱,因为祂杀人的时候没有恶心所,祂是不得已的,祂也是怜悯对方,希望对方不要因为杀这么多人而到地狱去。因 三摩地

2018-07-23

意即: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的圣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的圣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位或圣位菩萨乃至成究竟佛。然而此中异同,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便可厘清。末法时期,由于一般修学佛法之人,对于三乘菩提普遍缺乏正知见,无法了知三乘菩提之异同;对于三乘菩提之共道与不共道懵无所知,因此导致久修佛法而不能突破、甚至停滞不前的情况,可谓彼彼皆是;更 三摩地

2018-07-23

《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提到:佛子!若菩萨摩诃萨,起一嗔恚心者,一切恶中无过此恶。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起嗔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何等百千?所谓受不见菩提障,不闻障,生不净国障,生恶道障,生八难处障,多疾病障,多被谤毁障,生闇钝趣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眼耳鼻舌身意等障,近恶知识障。(《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3)佛开示了很多,我们举一些例子来作说明。 三摩地

2018-07-23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自观己身如四毒蛇。是身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为却敌楼橹。目为窍孔。头为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世尊之所弃舍。凡夫愚人常所味着。贪淫嗔恚愚痴罗刹止住其中。是身不 三摩地

2018-07-23

真实义菩萨可以让众生获得安乐。也就是说菩萨为了让众生脱离种种苦难,不辞辛劳说三乘菩提,让众生可以亲证二乘菩提,得以解脱生死;以及让众生可以明心见性,得以圆成大菩提果;乃至见众生在受种种苦,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让众生得以安乐。(一)化作大鱼饱众腹,来世成佛度群蒙在《贤愚经》佛曾开示:自己往昔为了让众生免于饥饿之苦,愿意身为一只大鱼让众生得到安乐。在过去无量无边 三摩地

2018-07-23

大家都知道菩萨发菩提心真的很难得,也很尊贵,因为菩萨所发的愿是尽未来际不断地利益一切众生,要安置一切众生于大涅槃中,教化一切众生都能具足般若波罗蜜;这样广大的心愿是为无上大愿,世间的誓愿以及出世间的誓愿都无法超过它。如经中开示:一切世间所有誓愿,及出世间所有誓愿,无有能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誓愿无胜无上。由于菩萨所发的广大誓愿不是世间人及二乘无学所行境界 三摩地

2018-07-23

我满怀着感动和喜悦在心里感恩佛菩萨,除了这种重逢的快乐,最重要的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克制后的快乐。其实我们常常误解了戒的含义,谈戒色变,误会戒就是用来遮止我们的。当然,戒本身的确有遮止之意,可是当我们处在悬崖边想下去玩耍,还不知道跌下悬崖会粉身碎骨的时候,慈悲的佛菩萨当然要赶紧设个栏杆挡住我们啊!想想看,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常常会埋怨父母为什么不许我 三摩地

2018-07-23

从起心动念处,发起善法欲,生起善法,熏习善法,实行善法,不断地熏习实践,成就菩萨道的福德资粮,形成菩萨之世世可爱之异熟果。在成佛之道上不断前进,永不休息。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与人同事、利行,在与人同事的过程中,逐渐完成自净已意。在日常与人交流中,我们都要说话,而口乃心之门户,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文字。当您充满感恩之心时,您一定 三摩地

2018-07-23

(一)众生成就之时,就是菩萨成佛之时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先确认: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学佛的人生态度,被认为消极、避俗。当然!如果是因为自己在事业或情感上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排解,为了逃避现实才转而学佛,一心想着要遁入空门,不是为了探讨生命的实相、万法的本源而学佛,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消极了。然而学佛,尤其是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人,心中应该建立远大的目标&md 三摩地

2018-07-23

问:何谓轮宝?何谓庄严报身?如果以天眼观之,是否与未证者不同?佛经上菩萨摩诃萨都有名号,那么入初地菩萨是否也有名号?佛菩萨或阿罗汉都有光环,那么入初地菩萨是否也有光环?种种细节,敬请明示。答:《明心与初地》是为会中已经明心,想要进修初地的人所说的法;因为在《成唯识论》课程中有极详细的解说,所以此书中只作补充的提示,因此较为简略。关于轮宝,请见《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佛所说的三乘菩提都在说无我,大乘般若诸经中,则说之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菩萨不念心,并说如是之心是实相心;说如是心从无始劫来,不曾暂起一念、不曾念一切法、不住一切法,不曾示现见闻觉知心相,说如是心乃是非心之心。在般若诸经中,佛也广说如是心之中道性。又说此心于三界六道一切法中皆是无所着心,说此心即是涅槃实相,说此心不受生于三界六道就无一 三摩地

2018-07-23

谓声闻道及菩萨道。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阿含部《央掘魔罗经》【谓过去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求无如来藏不可得。】——阿含部《央掘魔罗经》【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m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可不可以生于安乐,死于安乐?一般人之所以可以生于安乐,是因为在前一世行人天善法培福的缘故,所以才能够在此世受用富贵,乃至为人尊敬、生活安逸等等。那当然菩萨也会是过去世就已经持五戒、行十善,乃至还依布施等六度,不但是积极去作利乐有情的事情,而且还自觉的不去作伤害众生的事情,那这一世所得的福报,当然足以让其生于安乐。可是,一般人受用福报之后,或许能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再次看到这篇文章时,眼眶不禁湿润,感动是因为理解与认同,也提醒自己用怎样的方式来实行菩萨的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学做菩萨,不仅要有出世间的智慧,还要通过与人群的积极互动来扩展自己的心量、消除自己不好的习性。于我而言,这是很重要的功课,因此,与大家共享、共勉……题目:舍得一父亲去世10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 三摩地

2018-07-23

请问各位学人菩萨们:会有未断我见的圣人吗?显然没有嘛!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一个未证言证而成就大妄语业的无明可怜的凡夫。又譬如佛门中有一断见外道,他们主张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不需要有能生一切法的第八识根本因存在,而且一切法都是虚妄的,都只有名字而已。这样的说法,如果不是对佛法有深入研究的人,很可能被他所误导,跟着他走入断见外道中,变成拔无因果的邪见。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依着佛所说的法去修学,渐次的亲证了法界实相、般若智慧、一切种智,这样经过了菩萨的五十二阶位的修习过程,最后必定会成佛,这样子修学才是真正的学佛人。概略说来,佛教的内涵其实是函盖了佛、声闻、缘觉这三乘菩提,也函盖了神道教的神祇,以及一神教的教主所在的那个欲界天的凡夫境界。而修学佛法的目标就是为了实证三乘菩提,要成就究竟的佛果,永远出离三界生死苦,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