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优婆塞戒经》卷2)实义菩萨的第十三个条件是,心不放逸常修忍辱。这是说:心要常常住于法上,不放逸。住于法上而不放逸,这才是真正的苦行。一般人修的苦行,是一天到晚出坡,然后晚上不倒单,坐在那边打瞌睡,辛苦自己,说这样是苦行。但这其实不是真正的苦行,真苦行是中道之行——不苦不乐;不苦是身不受苦,不乐是心不贪于五欲,常能制心于一处。若不是在佛 三摩地

2018-07-23

从前有一位菩萨示现为猕猴,不但孔武有力胜过所有的猕猴,聪明智慧也超过人类,而且心怀慈悲,常常想去普遍地救助众生。这只猕猴住在深山里,有一天它爬到树上采取野果,远远地看见有人坠落山谷底,好几天都在那里悲痛哀号乞求:救命啊!猕猴听到那个人的哀号声,难过地流下眼泪,心里想:我立下誓愿要成就佛道,不就是为了拯救苦难的众生吗?今天如果不把这个人救出来,他肯定 三摩地

2018-07-23

(羼提波罗蜜品)第二十五〖善生言:“世尊!佛先已说擅波罗蜜、尸波罗蜜,菩萨云何而得修集忍波罗蜜?”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忍。善男子!菩萨若值他人打骂轻贱,毁呰恶口骂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从佛法上讲,欲行菩萨道,如果连这点恶言恶语,或者人身攻击都不能承受的话,那还如何能行“难忍则忍,难行则行”的菩萨道呢?但一些行善的团体,他们并没有受戒,只是因为慈悲和行善的信念,可是他们就很能忍:本来是帮助别人,可是人家却说:你给我的太少了!他们能接受,,真的是很难得!但是这些忍辱也只是世间法的层次,也与佛法上的解脱无关。《六度集经》 三摩地

2018-07-23

落在我所中的原因,都是执着于见闻觉知的意识我,舍不掉自我真实的邪见,老是认为见闻觉知的我就是真实心,所以无法像菩萨一样修忍。菩萨修忍,都不在我与我所上面用心,但凡夫们会这样,许多凡夫众生的种性是常,因为还没有修道性、菩萨性、解脱性,我执、我见烦恼很重而无法转变,所以种性是常。凡夫的知见会使他们永远执持着凡夫的知见,在可见的未来数劫中都不可能转变。如 三摩地

2018-07-23

无生法忍虽是诸地大菩萨的证境,但是可别把它想得很玄!因为这是现前可以亲证的。只要真正的明心了,一步一步去走,迟早可以完成它。也许一年两年、也许十年二十年,也许十生二十生,时间并不一定;这都得要看慧力、福德因缘以及性障的厚薄而定。三者配合起来,就可以修证无生法忍。所以无生法忍不是虚妄的东西,是实际上可以领受、可以亲证的。假使能够常常乐于观察这个甚深句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这个世界叫作娑婆呢?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里面说到:相庄严星宿积王菩萨言:彼娑诃世界诸有情等,毁骂捶打皆能忍受耶?佛言:‘善男子!彼佛世界诸有情等,少能成办如斯功德,而多随顺贪恚愚痴怨恨缠缚。’彼菩萨言:‘若如是者,彼之世界不应名娑诃也。’这地方在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写的娑诃,我们方便来念成娑婆),既然是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法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无量数劫前的前身——常不轻菩萨,当他遇到佛门四众时就会礼拜,然后高声的赞叹:“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妙法莲华经》卷6)当时,若是增上慢的佛门四众,遇到常不轻菩萨这样顶礼赞叹的时候,他们会诽谤辱骂常不轻菩萨,乃至拿木棍来殴打,捡瓦石来丢掷常不轻菩萨;但是常 三摩地

2018-07-23

(------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从前有一位菩萨,因为家境贫穷的关系,生活困苦就接受商人的雇用,乘船只出海作贸易,想要采集更多有利润的货物。出海之后,这个船只突然就在海中静止不动了,没办法继续航行;因为无风的话就没办法动,这个时候船上的大小商人都很害怕,不断地祈求祷告天地所有的,希望能够帮忙他们获得平安。面对这样的危险,这个穷人,就是这位修行的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戒中也有许多的戒条,是规定菩萨不得不去摄受众生,否则就是犯戒,像是《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中,甚至不将杀盗淫放在重戒里面,而是将自赞毁他、故悭、故瞋、谤菩萨列为重戒。这也正是告诉菩萨们必须要善摄受众生,不能毁坏与众生之间的善缘,把这一个当作是最重要的戒律。因为,万法由如来藏生,三界由众生的如来藏所共成,成佛得要在众生的身上才能成就,不是自己一个 三摩地

2018-07-23

经过了前面许多亲教师为我们说明了菩萨正行中,许多积极性的内涵和该戒止的作为。我们听了、知道了,但是栏外五欲爱染的喧闹,一直鼓动着我们的心房,每天一醒来就是生活在缤纷灿烂的五尘中,我们要如何让我们能够将戒律的积极向上性和清净性,同时运行在我们每天所面对的五尘境中呢?对每个人来说,都希望戒律能够持守清净,接下来要和大家谈的主题就是:我们要如何让戒行清净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戒的当中,犯戒——犯杀生戒,它需要有三个条件,也就是根本、方便跟成已。那到底有没有根本呢,还需要加上其他的条件来配合。所以,如果说我们要判定一个人,他是不是具足犯杀人戒的条件,大概要有五个。第一个,对方一定是人;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杀人戒,说对方一定是人,而且你杀的不是自己。那的这一部分,为什么不犯杀生戒呢?因为这个戒律里面,是要戒菩 三摩地

2018-07-23

有人问说:「盲目受了菩萨戒后却不能受持,学蕅益大师在佛前退戒,先持五戒,等以后境界提升时再受菩萨戒。请问这样做是否如法?」如不如法?我们暂且不说。先来看看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里面的开示:「故知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受。」(《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10)手机改成可以随时都无线上网,那就变得觉得网络不用白不用,所以就不小心跟一两位好朋友过度攀缘了,好朋友生活上遇到烦恼或困难会问我,我们也彼此分享趣事或心情!那结缘久了就不小心变成过度攀缘,过度攀缘久了讲话就变随便,变得没大没小或者我就对他们起慢心或讲些绮语(无意义的话)!然后可能文字讯息上可能造成他们的误会,不小心伤害了对方而我自己也不知道,然后对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总结受菩萨戒的目的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使自己成为一个在佛菩提道上迈步前进的真实义菩萨,为将来成佛作准备。这个目的也可以说,就是学人开始从内心中更为具体地履践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因此依著四宏誓愿的核心精神,就建构了菩萨戒持守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不违背解脱;第二、不违背菩萨的慈悲;第三、不违背大乘第一义。接下来我们就逐一加以说明。首先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戒有八种殊胜,何等为八?一极道胜。受菩萨戒。如大鹏鸟。一举趐高飞。能至十万九千余里。此菩萨戒趣道疾故。发心越六趣。二乘径趣无上菩提故。二发心胜。一念发大悲智之心。超过二乘境界。如昔有二沙弥。发菩提心。阿罗汉返生恭敬。担衣幞。让路而行等。三福田胜。假使供养满阎浮提内阿罗汉。不如一大鹏鸟。此鸟先来。受菩萨戒故。四功德胜。受菩萨戒。喻如日光。无所不照 三摩地

2018-07-23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三摩地

2018-07-23

一、大众依序站立(礼佛三拜)二、发露忏悔所犯重戒主法菩萨法师询问大众:"今此大众,是否有故犯菩萨十重戒,杀人、偷盗、邪淫、大妄语、酤(gū)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故悭、故嗔、谤三宝者?"(三度询问,若犯者,令其当众发露及忏悔)主法菩萨法师询问大众:"今此大众,若有覆藏之过失,或者知悉他人有覆藏之过失,乃至故犯菩萨十重戒,未发露忏悔,而仍参与诵戒者,应 三摩地

2018-07-23

”——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第二十二语译:罪有二种:一者戒罪,二者性罪。但是戒罪的性质又分成两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性重是说这一个罪如果犯了,是牵涉到心性上的严重瑕疵、缺陷,所以叫作性重。第二种是佛所遮止,无关乎心性好坏,然而是佛特别指定的、外道都不施设的重戒,不是轻垢罪,所以叫作遮重。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所着的《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八辑第54页第二段的菩萨《优婆塞戒经》的说:【若有难言:何缘五戒尽形寿受?八戒斋法一日一夜?当言:如来善知法相,通达无碍,作如是说。】(《优婆塞戒经》卷七)这个的意思是什么?首先来说五戒。五戒是在家佛弟子应受持的五种禁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经中说:【五戒为人,十善生天,悭堕饿鬼,觝突畜生,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