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一般情况是证得解脱果以后,不很执着无余涅槃的人才会相应到这个无明;譬如菩萨证得阿罗汉果,已能出三界分段生死了,然后想到将来入了无余涅槃时是把我自己灭了,真正的无我;有我就轮回生死了,可是六根、六识、六尘都灭失而不存在了,自我消失以后,无余涅槃中并不是有蕴处界我的任何一法仍然存在,那么无余涅槃中到底是什么呢?证得阿罗汉果的菩萨们想到这一点时,才会想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请问正觉同修会对不邪淫戒问、(1)请问正觉同修会对不邪淫戒的看法及定义为何?若犯了邪淫戒其果报又为何?以现今的观点来看,婚前性行为是否算犯戒呢?又受菩萨戒和五戒者,可否在婚前有性行为呢?(2)受菩萨戒和五戒者,在夫妻行房时,可否行口交、及被对方口交?因为夫妻双方修行层次不同,若仍有一方还是看重普通男女夫妻的爱欲,这样做是否犯戒?毕竟维系夫妻关系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师兄、师姊同修们,大家好!我叫王正梅,现在就这次去受上品菩萨戒的过程,说一说我个人的一点点体会。如果有说的不对,或不如法的地方,也希望同修们能不吝指正。“信受正法(佛陀所说的真实义),依止真善知识,尊师重道,依教奉行。”这是我去求受上品菩萨戒之行中体认最深的,也是我们修学佛菩提道的一个重要而且是基本的心态与观念。过去我看平实导师的书,曾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大众依序站立(礼佛三拜)二、发露忏悔所犯重戒主法菩萨法师询问大众:"今此大众,是否有故犯菩萨十重戒,杀人、偷盗、邪淫、大妄语、酤(gū)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故悭、故嗔、谤三宝者?"(三度询问,若犯者,令其当众发露及忏悔)主法菩萨法师询问大众:"今此大众,若有覆藏之过失,或者知悉他人有覆藏之过失,乃至故犯菩萨十重戒,未发露忏悔,而仍参与诵戒者,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俱足众戒: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五戒及菩萨戒。五戒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一切戒之基础,所谓五戒为不杀、不盗、不淫(在家为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面四种称之为性戒,后一种称为遮戒。性戒与我们之本性相关,遮戒为遮止我们不去犯戒。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之重戒。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正觉同修各位大德:你们好!在此,致以新年最美好的问候!我与我的同修们有若干困扰的问题,希望各位大德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难题:(1)吃素的人可以吃鸡蛋吗?(2)修习萧老师这个法门是否不能吃鸡蛋?(3)机械化养鸡场的蛋(蛋内没有受精卵)也不能吃吗?答:《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之下〉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终生受,譬如菩萨优婆塞戒、五戒;一日一夜受,譬如八关戒斋。世间法所施设的戒,无法破坏过往所造的种种恶业;但是受三归依后加持五戒或八关戒斋,就能毁坏以往所造的恶业;除五逆罪以外,一切恶业都可以毁坏。纵使作了大罪(如果你受的戒不是梵网菩萨戒、地持菩萨戒、瑜伽菩萨戒,而是优婆塞菩萨戒),也不会失掉优婆塞菩萨戒的戒体;虽然只是一生受,不是尽未来际受。为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说一切的戒,譬如说这个僧宝他要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要受菩萨戒之前,他一定要先去受三归依戒。所以没有一个僧宝,他是不受三归依戒的,所以一切戒是以三归依戒跟五戒作为前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经叫做《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优婆离)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受三归),白羯磨得具戒不?(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爱恋于女人,堕于大怖处。或吞于铁丸,或饮烊铜汁。有二热铁山,彼此来相合。昔时耽欲者,于中受苦殃。受斯苦楚时,都无救护者。——《大宝积经卷九十七》★众生无数,轮回无边,如蚁轮回,无有穷尽。众生贪爱,无明障闭,如陷泥中,而不能出。过去有情,轮回往复,数不能知。比丘!所有大地之土,都聚一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有因缘作法布施时,除了对法义的通达与否很重要之外,态度也是不可忽略的,即使说的是如实语的正知正见,也要能善观因缘并注意说话的口气技巧以及态度,不可以强势先否定对方;即使有理也要以爱语来摄受对方,这是身为菩萨的人所应该身体力行的一课。所以平实导师也常常教导我们,爱语是度众生非常重要的方便善巧,《瑜伽师地论》卷46〈菩萨功德品第18〉说:「爱语摄事,于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佛道修学,尤其是修大乘佛菩提的菩萨道,就特重慈悲。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因为菩萨成就佛菩提道,始自最初归依三宝,然后历经三大阿僧祇劫长久的修学过程,乃至最终成就究竟佛果,可说无一时一刻不悲愍着众生的苦痛,不问自己的苦痛,反而一切措施作为,都是为了救济众生的苦痛,看待众生的苦痛犹如自身的苦痛,不只拔除众生的苦痛,更须令众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安乐。&mdash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故今特举须菩提之恶习性因缘为借镜,作为菩萨戒子们的警惕,欲求无上正等正觉,当普摄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并远离嗔恚,方堪称慈悲,才能速得广利众生而早日成佛,成佛的过程中才能少受许多无意义的辛苦与迂回。——引用自《正觉电子报》第七十九期 (原标题:须菩提的教训——嗔恚成佛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诸大菩萨为何大多示现在家相,而不示现声闻出家相呢?答:有诸多原因使得诸大菩萨大多示现在家相,而不示现声闻出家相。简略的说,若以接引众生、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说,示现在家相较容易与众生共事,方便摄受修学佛道,如大慧宗杲祖师开示:四摄法中,以同事摄为最强。因此菩萨四摄法中,与众生同事来利益众生最为重要。诸地菩萨都了知这个道理,唯除有特别的因缘或别愿,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五)〈阿僧祇品第三十〉(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中曾提及「阿僧祇」为124个大数中的第105个:「佛告心王菩萨言:一百洛叉〔洛叉为十万,为第1个数〕为一俱胝〔千万,1后面7个0,为第2个数〕;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1后面14个0,为第3个数〕;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1后面28个0,为第4个数〕;……僧祇僧祇为一趣;趣趣为一至;至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自古至今就不断有修学净土法门的大德,至心发愿求生诸佛净土,精进念佛一心不乱,而感应弥陀世尊、药师如来及观音、势至等他方世界佛菩萨,在梦中或定中示现,或在梦中或定中观见极乐净土或琉璃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而更坚定求生净土的信愿。可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不仅不修念佛,甚至可能还轻视于念佛法门,认为这是无智的劣根人所修。在这样的偏见下,他们根本不可能藉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学研究者是佛弟子吗?佛学就是佛法之学,口语说就是研究佛法的学问,是把佛陀开示的经典或菩萨演义的论典,拿来加以研究、探讨的一门学问。简单地说,就是从事佛法的学术研究,是把佛法当作一门专门的知识,来进行探讨与研究。而研究探讨的方向或许各有侧重,总之,在于就佛法的思想体系、源流及发展等方面加以阐述;尤其强调因应时代学术潮流,而以学术的方法,加以比对、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受五戒、菩萨戒者自杀犯不犯戒?若以自杀手段往生净土,是否莲品会下降?而世俗法说者因阳寿未尽故会入枉死城或地狱受苦,是否为凭空捏造?若自杀无罪,那么世人因病苦、贫苦等烦恼而自杀,是否也是他的权利?虽不鼓励自杀,但也不应批评自杀,人只要不想活就可以自杀,无罪故。答:《优婆塞戒经》卷六:若自刑者不得杀罪。何以故?不起他想故,无嗔恚心故,非他自因缘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时我读到这样的观察与分析时极为兴奋,期待西方聪明的哲人,说不定也有佛教中实证解脱的菩萨。读到休谟精彩的论证,心中不由得幻想着休谟或许也是同样实证生命结构的解脱者,甚至幻想他是投生于西方而不曾谋面的同修道友。我快速地阅读,想要弄清楚休谟对于不连续的印记,他最后的解释与认知是什么。令人失望的是,最后他也弄错了。他认为不连续的印记,人类却会自觉为连续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摘要:l释迦牟尼佛将十因缘观隐藏在十二因缘中千余年来无人能解,菩萨辟支佛重来人间,依于见道通达的智慧功德发现隐藏的十因缘,才能称为辟支佛。l萧平实老师在《阿含正义》中正式提出十因缘观,解开无师独觉的菩萨辟支佛如何观察生命结构的逻辑与方法,发现生命一定要有入胎识的存在,作为十因缘观中的轮回主体。l爱因斯坦相对论孪生子悖论存在的逻辑错误:不同的时间怎么见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