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菩萨六度中,从布施到持戒、到忍辱,这样来精进修学以后,心性调柔了,就能够让心静下来,来进行禅定的修学,所谓的禅定又叫作静虑。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中,先从教令有情安住预流果,乃至说到菩萨的种种功德的较量分别;最后说: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世间归依供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从这段里面我们就知道说,菩萨摩诃萨他的种性是非常尊贵的,那应当也会使你越发的想要修证菩萨法才对。而在四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一直开示说阿罗汉入了无余依涅槃之后,是要灭尽十八界的,换句话说,连意根第七识也要灭掉;那么请问一下,这个时候却不是断灭的境界,请问:这样怎么有可能说第七识是万法所依的心呢?有没有可能说,这个万法所依的心是第九识呢?好,第八识又叫作阿赖耶识,二乘无学圣人乃至说菩萨七地满心之后,如来藏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的集藏性,也就是阿赖耶性,这个时候阿赖耶识改名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龙树菩萨《中论》中有一段偈颂: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是这一类的断见外道所最喜欢夤缘而用来支持他们的主张的,他们会这样说:龙树菩萨《中论》里面不是就已经说了吗:所有因缘所生的法,都是缘起性空,都是空无,也都是假名施设,这就是中道的义理;因为蕴处界的种种法,没有一法不从因缘所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寻觅善知识,请善知识教导我们什么呢?教导参禅的正知见,教导我们第一义的知见,教导我们断我见的方法,教导我们怎么样修集见道的福德资粮,教导我们要怎么样发起菩萨的种性。因为这个如来藏、这个法身,是菩萨的根本大法,如果你不发起菩萨种性,即使你证悟了以后,也很快会退转,所以你要请善知识教导你这一些证悟法身的因缘。找到了善知识然后慢慢修学,具足这一些证悟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菩萨传授开悟之道是希望帮助我们离开娑婆这个疯人院,我们却想办法将佛菩萨拉进疯人院一起来疯,还将开悟这出离之道践踏成自我价值提高的阶梯。我们就是这样,这就是匮乏无知的我们在干的勾当!匮乏本不可怕,怕只怕不承认自己的匮乏,还百般掩饰。接纳自己的匮乏,看清楚自己的样子,三界中哪一个凡夫不匮乏,这就是生命的常态,于此真实认清,在三界里就不存希望想,内心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藏经:尔时佛告舍利弗……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如先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住不可思议无垢定,降伏恶魔,所有诸法可知可见可觉。于夜后分、明星出时,以一念相应慧,行灭苦道,得证醒蝴。大宝积经卷111,佛云︰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故知禅乃般若,一念相应而得悟。不可将禅定有境界法、有入出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世尊拈花微笑的时候究竟说了什么法?若道他有所说,祂明明未说;若道祂拈花微笑是无所说,大迦叶菩萨为什么却一念相应就悟了?所以无门慧开大师讲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故事时,说世尊是挂羊头卖狗肉。所以说,禅既然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就一念相应而得,可见不是禅定,因为禅定是必须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修学才能成就,禅却是从一念相应而来,所以禅是般若,禅是智慧。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菩萨再来者很多,因为还没有离开隔阴之迷,所以往往小看了自己,妄自菲薄。我们应当了解,听闻禅法而不畏惧,课诵学习《金刚经》而不害怕的人,这一种人,佛说:当知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诸佛而种善根。所以千万不要自我设限,对自己要有信心。但信心的获得,也要经由一段时间的多闻熏习才能增强,所以还要多闻熏习第一义知见增长信心。3、必须修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某些修禅的人认为念佛人大多心向外求,求佛、求菩萨,只知念佛,不知内摄,不知开发自己本具的佛性。某些念佛人则认为修禅人狂妄自大,不知念佛法门可以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此皆因末曾深入禅与净土的各种法门,而生误会。以致教内互动干戈,或者言语批评,或者写文章,打笔仗,让教外人士看笑话,也使某些即将学佛的人,因而退心,转入外教去了。这便是断人慧命,罪过极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一切七住位以上的菩萨都是真正的善知识。此诸菩萨已亲证藏识阿赖耶,已住于实相智慧中;或复证得道种智而入初地,或复次第渐修而入三地、五地乃至九地;皆能为人开示大乘实相法义,宣说般若,令人证入,是故名为善知识。若是未悟错悟之人,强不知以为知,误导众生以不正确的方法修学佛法者名为假名善知识。例如,以定为禅,教令广大徒众修除意识觉知心中的妄想,妄以不触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换言之,大乘禅宗公案即是灭六见之法,即是如来教导大乘菩萨如何实证第八识真我的大乘禅法,使得实证第八识真我的大乘实义菩萨,可以传承自如来的实相智慧对治所有外道与二乘人,因此能住持佛教广度有情。41同时,实证法界实相的大乘实义菩萨,亦可以其证量胜解佛陀所略说的圣言量,并且加以详说与广说,而有别于—切外道凡夫与二乘愚人。因此灭六见之法是大乘菩萨参究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功夫转而参禅,则无门之门自然现前,欲得悟明心性,亦有希望。即知禅与净土,密不可分。佛弟子若能以「禅定心要」修行净土法门,以净土法门之帮助成就动中功夫,则无论修学禅或净土,皆能得力,连获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弥勒菩萨讲:“真如佛性,是佛世尊无上甚深密意,是故不说。”我们也不敢明讲,有因缘的人来,参了自然会得到;方向正确,知见正确,自然能得,不然始终不得。明心难,可是见性也难呀。要见佛性,必须先明心,真的明心以后,再从真心直接的体性去体验,才能看见佛性。佛性的看见,必须眼见为凭,这就必须要有定力,但是定力很强并不一定看得见佛性。《大般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楞严经》里面有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因为尝味而悟入。祖师的公案里面,我只见到一则跟舌头有关的,但是也没有悟入。有个当官的人,姓韦,他的官名是监军。这韦监军去参访玄沙师备禅师的时候就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师备拿起一个果子叫他吃,这韦监军吃下肚子,又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师备禅师讲:这就是日用而不知。结果还是没有悟入。第五门:身受触。譬如:德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遇之师皆自称禅宗正统,亦有显赫传承,然观其禅法:或以定为禅,或以无念为禅,或以见闻觉知之灵觉心为禅,或以声闻禅为禅,皆非菩萨。此际真善知识难求是第四难也。五者末法佛子,世智辨聪,慢心深重者甚多,苟无显赫传承及大名声,虽有方便善巧及真实修证亦不被信受。为有此五难,故余多年以来,凡遇学佛人,多劝其念佛,求生极乐。《央掘摩罗经》云:更有第一难事,谓于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像《维摩诘经》当中记载,维摩诘菩萨令他所化现的菩萨,前往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世界,去到众香国,向香积如来求得如来斋食所剩的香饭,带回到娑婆世界来施作佛事;就能够令爱乐声闻解脱道小法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弟子们回小向大,信受并且弘扬佛菩提的大道,也使香积如来的名声普闻于十方世界。难怪阿难尊者亲见如此胜妙之事以后,他要惊讶地赞叹,说这是他从未曾见、从未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中,记载了文殊师利菩萨回答善住意天子提问——什么样的出家比丘可以称为禅师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这样子开示说:【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得言禅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皆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言禅师。天子!若彼禅师,无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佛这么说(尔时,佛告功德林菩萨摩诃萨言):……功德林!一切法相有三种相。何等为三?所谓虚妄分别相、因缘相、第一义相。(《深密解脱经》卷二)一切法,举例而言,桌子是无量无边法中的一个法,而从现象界来看,它是依于人们的分别建立,假名施设而称为桌子,没有它的真实体性存在,所以说是虚妄分别相;可是又依于人们的种树、伐木、裁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各位菩萨!在看这方面的内容时候,一定要牢记住我们讲的想的范围:有不同的范围,有不同的层次。千万不要把语言妄想这么粗浅的层次,套在无想定那样微细的想的层次里面。行阴----行的部分。我们说行,是针对环境所下的审思决断叫作行!一般来讲把行分成三样,就是身行、口行跟意行。身行跟口行,所谓的动身跟发语,身行跟口行这两个部分,因为牵涉到我们要有身体的动作,以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