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但愿十方诸佛菩萨能加被他们,令久住。阿弥陀佛(原标题:略说观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广义来说,道共戒亦是定共戒,因为亲证三乘菩提不退者,于所证心得决定心得决定心得决定心得决定,因与道相应而能安住,故决定不移,转依所证,所得解脱、智慧之功德必符合所证;例如大乘菩萨证悟之后,转依如来藏而行,第八识如来藏乃是法界之实相、万法之根源、因果之根本,菩萨证悟而心得决定不退,名持道共戒,因决定故,亦可同时名之为持定共戒定共戒定共戒定共戒者。2.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师兄现下情况,于此欲作体认,或许稍有困难!不妨暂举一例,请师兄读过之后,自问自答,更作观行,更成自己见地!按照师兄发问主旨:不同分段生死,才有不同意识!同一分段生死,意识虽然有生有灭,还是同一个意识!然而,师兄应该听过失忆症,听过多重人格、人格症,听过阿兹海默症吧!按照师兄的想法,既然是同一分段生死,同一个色身,同一个大脑!您能说失忆症前的那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只是师兄自己的认为吧?这些问题要以佛经菩萨论的说法为准。3.我见引生的贪嗔痴等劣根无明心行这些烦恼的根源还是我见;如果只修伏这些烦恼而不断其根源,无法证得解脱。如外道修得四禅八定,便可伏贪嗔痴等烦恼,但仍无法解脱。4.末学的我见也未断,无法回答;引用玄奘菩萨的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接下去再举个例子:1、行走在大街上,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你就会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忆佛或诵咒该如何做,才能更利于忏悔清净呢?敬请菩萨开示!答:观行在佛道的修行中确实很重要,但是在观行之前需要有正知见为前导,对于观行的内涵与次第都要如实胜解无误,才不会事倍功半的浪费时间。看看古今多少大师学人,费尽一生的光阴,都想要在此有个入手处,然成就者却是少得可怜,大多是肇因于知见的错解,误认五阴的变相而当作真心,落入外道见中。而观行的成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辨正4、复次,佛于大品、小品《般若经》中,则说如来藏为「菩萨心、不念心、无住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中,则说菩萨有个无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试观一切众生的意识 --离念灵知心--能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现见不能也!因为离念灵知心一旦现前,就一定和六尘相应,只要和六尘相应,就必定有所住;就算是打坐入定,坐入二禅等至位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原始佛法四部阿含诸经中,皆无此说;五百大阿罗汉所造《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等论著中亦无此说;于第二转法轮之般若系诸经中亦无此说,第三转法轮唯识系诸经中亦无此说,西天中土已证悟之诸大菩萨所造正论中亦无此说,是故「初果耕地,虫离四寸」之说,乃是智者大师所臆想之「一家之说」;经与论中所说者,唯言世尊在路行时离地四寸或四指,而足下印文亦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明心真的很难,而「断我见」只是明心的第一步!断我见就是把虚妄的见闻觉知心舍掉(否定它),而明心就是找到我的真如心〔阿赖耶识〕究竟是哪一个心?您要怎样「了生死」啊?有人说「我有大神通」,藏密的喇嘛们说「我有修无上瑜伽」,或者说「我有观想大威德天,所以有大威德」,或说「我有四禅八定的功夫,能入非想非非想天,能一念不生,离念灵明」等等;这些境界确实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证初果是永离异生性的,也就是从此世起,永绝于三恶道的受生;凡是真断我见的人,一定会断除解脱道所摄的异生性,从此以后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的内容与行门,绝对不会诽谤解脱道中实证的一切圣者,也不会诽谤确实已亲证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萨,更不会忘恩负义而不归依佛教三宝,继续奉事凡夫位的外道天神。正由于已断异生性的缘故,以后永不入三恶道中受苦,名为解脱道中已修除异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要修证初禅所容易忽略的最根本的问题,弥勒菩萨开示说:【如是所有初修业者,蒙正教诲修正行时,安住炽然正知具念,调伏一切世间贪忧。】(~《瑜伽师地论》卷32)如果没有寻求真善知识的正确教导,不懂得调伏欲界世间五盖等贪忧而盲修瞎练的缘故,那是不可能证得初禅。所以正信的佛应该知道:要修初禅,性障要消伏、五盖要修除,对定力的增长与修证是有很大的关系;性障以及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道的饮食观是什么呢?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佛陀开示:一个具有菩萨种性的人,很自然的就会显现出本具仁慈的心性,会喜好于有智慧、善法的布施。所以菩萨种性的人,如果得到美味的食物,他不会自己一个人独自享受,一定会分享给大家,然后才食用;凡是有接受到任何的物品,也会想着要分享给别人。菩萨在饮食的时候,他会依着这样的心念:我的身体中有八万户虫依于我住,我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链功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槃经》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住位到十住位都还是习种性人。习种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他的习性还很重,因为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前有一个因地菩萨,他发过一个很大的宏愿,就是他发愿将来他成佛的时候,所有一切的人都可以成佛。那我们一般说的是,众生都可以成佛,而他说的是,斩钉截铁地要每个人都成佛。后来,这位菩萨终于成佛。那有人可能要问,他发的这个愿有没有兑现呢?经典上说,有。那时候所有人道的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道的众生,都成佛。那你说,这因地菩萨的本愿是不是很了不起?因为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且佛陀在制戒时,也曾告诫过们,意思是说:宁愿对众生起贪,也不要对众生起瞋!因为对众生起贪,可以护念众生;但是若对众生起了瞋,众生会讨厌我们,而远离我们!我们来看看,佛陀在经中的开示:《菩萨善戒经》卷1〈1序品〉:【优波离言:世尊!犯有三种。一者贪。二者瞋。三者痴。菩萨所犯何者为重?何者为轻?佛言:优波离,若诸菩萨犯如恒河沙等贪,如是菩萨不名毁戒;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像这样的嫉妒心,会障碍修行者的慈悲、仁爱之心,也会使得嫉妒的心念不断地增长,而使得修学者离菩萨的慈悲心行愈来愈远。因为嫉妒心,会推使众生去造作种种的不善恶行,所以必定会招致未来世的苦果,而不断在三界轮转无法出离与解脱。世尊在《长阿含经》当中,有开示过十退法,也就是十不善业道,其中意行的部分有贪取、嫉妒、邪见等三种不善业;反过来说,不贪取、不嫉妒、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037-038集<作者与受者的关系(五、六)>余正伟老师(原标题:不是不报,时节因缘未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长者完全听不进去月光菩萨的劝谏,就派人去迎接佛。到了长者家,佛带着比丘众以及菩萨众走到那一道又一道的大门,那些火坑突然都变成了水池,而且从里面都冒出非常清净庄严的莲花。这时候长者和外道们看了都非常的惊恐!接着,佛到了屋子里面,那些外道们又暗想:既然没有办法陷害瞿昙掉到火坑里面,最起码这个毒饭应该可以把他毒死。没想到佛说:世间最毒的莫过于贪、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4)也就是说,无相观是依真实心如来藏的诸法实相来施设的,因为真心无形无色,又能出生万法,也能在与万法和合的运作当中,显示出真如实相无为之性;所以说,修学无相观是非常殊胜的!一般打坐或是数息的修行方式,都是在尽量远离外尘境界的静中修行方式,而等下了座回到世间境界生活工作的时候呢?大多就使不上力了!而念佛人在口中念佛名号或者心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认识的一位菩萨,正骑着电动车,一辆面包车停在接近路中央的位置,当她路过的一瞬间,正巧车门开了,人、车倒地,连磕带摔,当然很惨。疼痛、委屈瞬间涌上心头,眼泪马上下来了。但还没有伤筋动骨,她二话没说,扶起电动车,走了,扔下忐忑不安,正等着兴师问罪的车主。事后谈到这件事,师姐说她深信因果,她认了,知道是过去生亏欠车主,现在还债而已。因此没有再去质问对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声闻人,他没有菩萨的种性,他即使进入了菩萨的僧团,菩萨的僧团里面是可以包容这样的声闻人;可是这样的声闻人,他要实证菩萨的初果,要能够进入七住位明心见道,那是非常的困难的。因为声闻人在菩萨僧团里面,很容易显发出他声闻的那种气息,也就是说他总是考虑到自己的道业而已;他不会考虑到:整个应该如何弘传?我应该如何来遵守菩萨僧团的种种的规定?所以说,一定是具有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