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尸波罗蜜品)第二十三〖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趣向菩提,其心坚固?善男子!菩萨坚固具足四法:一者受大苦时终不舍离如法之行;二者得大自在,常修忍辱;三者身处贫穷,常乐施与;四者盛壮之年常乐出家。若有菩萨具足四法,趣向菩提其心坚固。菩萨具足如是四法,复作是念:‘是菩提道初根本地,名之为戒。如是戒者,亦名初地,亦名导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萨道庄严伴。何以故?一切凡夫无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烦恼而为怨敌。菩萨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烦恼而为道伴,恶友及业亦复如是。善男子!舍离烦恼,终不得受恶有之身,是故菩萨虽现恶业,实非身口意恶所作,是誓愿力;以是愿力受恶兽身,为欲调伏彼畜生故;菩萨现受畜生身已,善知人语、法语、实语、不粗恶语、不无义语。心常怜愍修集慈悲,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目菩萨初果——须陀洹一个人参禅,悟明真如,能够时时体验觉知真如的空与不空,时时体验真如的真实存在、不生不灭的缘故,所以我见身见同时断除,那么当下就离开了四相。声闻初果向断身见以后,还有受、想、行、识的我在。有受、想、行、识存在,就有果可证。有受、想、行、识存在,就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等四相。必须再转入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过呢,话又说回来,你要建立那么多的坚固的菩萨种性和作意,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要许多的甘愿才行。你要像如来藏这样,祂就是甘愿作这样守护你的角色,不会想要出头。所以呢,单是从如来藏的这一个体性出发,你就能改变你的种性,更何况是说,你如理思维,就能改变更多。总之,你要想啦,你现在所看到的众生,他们活不过一百岁,他们不管再怎么样,再怎么样,都活不过一百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即这个共修团体的本身,就是一个菩萨僧团,我们要很小心,切忌于已经悟道的同修之中搬弄是非。讲话要很小心,不然,可能一不小心就会成就自赞毁他、毁谤三宝及破和合僧的重大戒罪。所谓自赞毁他是说:在同样是见性、同样是开悟的人之中去分别、批评同修悟得不够深,他见性见得不真或他老早就退掉了;不可公开这样去讲。如果发觉有某一个人退失了,私下来跟我讲,我来加以补救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文殊师利问疾品〉:【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盘;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92,c10-12)而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11更说明得很清楚,昏沉睡眠盖的原因:【惛沈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于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惛昧,无堪任性。睡眠者,谓心极昧略。又顺生烦恼坏断加行,是惛沈性;心极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说一盖。又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极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在骄慢升起后应忏悔,忏悔增长惭、愧财,修行就会进步。骄偏在我所上面,不知都是无常的;慢偏在心行上。※七种骄:色力骄、无病骄、长寿骄(例如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少年骄、富贵骄、族姓骄(种族、学历、工作等)、多闻骄。※七种慢:慢、过慢、慢过慢、卑劣慢、增上慢、邪慢(没有实证言实证)、我慢(根本慢,我希望我存在。)第一个是慢。慢的意思是说:你确实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天所要为各位菩萨演述的佛典故事,是有关于《众经撰杂譬喻》卷上说“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其佛典故事内容,主旨是在提醒众生,人命在舍报的过程时,并非全无觉知,当医生判定死亡时,此往生者之意识犹存,仍然可以分别了知。所以若有人想进行器官大体摘除移植时,都需要很小心的处理,如何不用让往生者因苦痛觉受而起瞋恨?如何帮助行善者得利益?藉由故事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菩萨戒中有说: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因此现在很多道场都是在放生,但是我想要问的是:放生的意义何在?现在很多人都在放生,而且集体放生,造成生态的失衡。菩萨戒中又说要行放生业,那我们学佛人应怎么面对放生?什么样的仪轨才是最好的放生仪轨?答:梵网戒第二十个轻戒,戒条是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璎珞本业经》云: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这意思就是说,菩萨修行十信满足进入初住位一直往上修到第六住位,如果修学菩萨六度的第六度般若波罗蜜,而正观现在前;也就是明心了,悟得真如法身了,如果这个时候遇到了诸佛诸菩萨或者善知识为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们还得要改依声闻戒、菩萨戒为主,舍弃了藏密外道的金刚戒,重新再于显教中出家受戒,才算是佛门中真正的法师、僧宝;我绝不承认他们的三昧耶戒、金刚戒,因为那是依外道邪淫的双身法精神而施设的邪戒,所以他们的本质不是佛法中的僧宝。对僧宝要供养、顶礼、称赞以外,还得要随喜与劝请,也就是说,师父们演说时,应当随喜称赞;如果师父们没有开示时,那就应该敦请师父们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每拜完,要发愿、忏悔及回向:「某某愿以无相念佛拜佛功德回向累世冤亲债主,祈求佛菩萨加持,早日能明心见性,帮助老师护持正法,度有缘众生及同门师兄姊等明心见性。」因为我们的习气深重,因此如果觉得拜佛妄念太多,那回向后更要跪求佛菩萨,从内心真诚忏悔。二、在静时:工作中如有闲空,坐下来眼睛找一个定点,话头就停在那里;在家中亦如是长时间的练习(最少持续二、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是没有次法的修习成绩,而希望能在法上有所取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纵使世智辩聪而能理解法,也将只是知识而不能相应,乃至善知识帮助而实证了法以后,仍然无法与自己的所知相应,于是声闻解脱果及菩萨佛菩提果的取证,都将成为戏论;严重者,乃至由于生疑不信而产生谤法、谤贤圣的结果。至于「次法」的第一个部分,平实很简单的说给大家知道,也就不必浪费已经不够的时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盘。」从以上所引便知︰爱欲贪瞋等烦恼并非悟后立刻除尽,所以明心见性是得无生忍,最懈怠的开悟者,须七次人天往返,才能不受生死;有的人一次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世尊开示云:佛子有十不可毁戒、应受应持。一、不杀人,乃至二十八天、诸佛菩萨。二、不盗,乃至草叶。三、不淫(在家人不邪淫)乃至非人。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五、不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六、不酤酒。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九、不瞋,乃至非人。十、不谤三宝。若破十戒不可悔过,入波罗夷。十劫中,一日受罪八万四千,灭八万四千生故不可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惭愧佛XXX忏悔:自无始劫来,贪(五欲之中以色、名更甚)嗔痴习气深重,烦恼连连,苦痛重重,障碍修行,障碍解脱,故于今日,汇集导师和亲教师法宝中关于习气知见之开示,以反复熏习,心得决定,愿早除性障】【惭愧佛XXX发愿:无论娑婆世间多么险恶,对三宝信心永不减退,愿生生世世在此娑婆,皈依三宝,修习正法,护持正法,修除性障,道业猛进,自度度他!】【惭愧佛XXX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连基本的戒法都无法受持,或受持之后屡屡犯戒而无法自行遏止,贪财之戒、贪色之戒、谤贤圣之戒尚且无法受持,何况能证初果涅槃乃至菩萨涅槃?何以故?初果人必奉五戒或声闻戒不犯故,证悟明心不退之人必奉菩萨十重戒不犯故,偶有犯者亦必对众忏悔、后不复作故。由此可以证实,戒法是求证声闻涅槃、菩萨涅槃的修行者,都必须遵守而且必欢喜受持的;若是与戒法不相应,处处觉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当中就特别强调:如凡夫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大乘起信论》卷1)就是说明:凡夫之人总是用错心,总是将虚妄的意识心当作是真心,以为只要制伏妄心所生起的烦恼,就是佛法的修行;甚至以为让烦恼一段时间不现行,就是开悟了。在《六祖坛经》当中有记载:禅宗的五祖弘忍大师要传衣钵的时候,没有传给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是因为对这些世界上的人事地物很不耐烦,这俗话称之为看不惯,没有办法接受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包括对于已经开悟的人也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已经开悟,还会这样?这样意识心无法安住,这都是称之为无法忍,即使其中没有「辱」,这也都是自生烦恼,可是这烦恼很容易生起,而且这样的烦恼有时候是证悟更高境地的踏脚石,所以要从忍受开始,慢慢地走向烦恼降伏,或是要去寻找法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