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而不生不灭法呢?菩萨们或许还记得,我们在上个单元曾经提到过,六祖依《金刚经》而开悟,开悟的时候他说,他所悟的就是这一个如来藏。《六祖坛经》里面有记载,除了六祖依于《金刚经》而开悟之外,悟道之后写了《证道歌》的永嘉玄觉禅师,他在《证道歌》里面,提到自己所证的一样是如来藏,一样是六祖在《六祖坛经》所交付给他的们,提醒他们的、吩咐他们的、嘱咐他们的那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是没有次法的修习成绩,而希望能在法上有所取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纵使世智辩聪而能理解法,也将只是知识而不能相应,乃至善知识帮助而实证了法以后,仍然无法与自己的所知相应,于是声闻解脱果及菩萨佛菩提果的取证,都将成为戏论;严重者,乃至由于生疑不信而产生谤法、谤贤圣的结果。次法的修习:第一: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出要为乐。这是修习解脱道以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入楞伽经》卷5)说明如下:「大慧菩萨!有善与不善的心识共有八个识;哪八个识?所谓如来藏、意根、意识以及前五识。」这八个识当中,如来藏是能含藏染净种子的心识,又名藏识,是本有的法,不生不灭;依照自己往昔所生的五阴,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最后都含藏在如来藏里,于未来世出生新的五阴身,去受种种异熟果报。譬如有时生天享福,有时下堕地狱受苦,有时生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菩萨怜悯笨,让自己在不断的做事当中,修除性障,也就是没有人做的事,就捡起来做,顺适他人,不予计较,一切以职事为心念,碰到困难或不顺境时,总是先责怪自己的不慈悲不为他人想,发起悲心在佛前求忏悔,无论被如何对待都欣然接受,因为一切是自己亏负众生,一定是自己对他人不调柔,才会让别人对自己产生不好的觉受,所以每天都会反观检查自己的心行,做错了事、说错了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都不这样做,自己亲手去拿,再以至诚心送给他;他从你手上接过来,也很欢喜啊:这是某某人亲手送我的。这与叫人送他的不一样,这是自手施与。修福德时要自己亲自去执行:福德事业要自己亲自做,别像某些人,专门出一张嘴打发人去做;旁人做了他若不满意,还要说几句闲话,使得做事的人心里老大不高兴,一般多是这样反应的:你会做!你来做!他一转身就走了!这在各大道场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情况是证得解脱果以后,不很执着无余涅槃的人才会相应到这个无明;譬如菩萨证得阿罗汉果,已能出三界分段生死了,然后想到将来入了无余涅槃时是把我自己灭了,真正的无我;有我就轮回生死了,可是六根、六识、六尘都灭失而不存在了,自我消失以后,无余涅槃中并不是有蕴处界我的任何一法仍然存在,那么无余涅槃中到底是什么呢?证得阿罗汉果的菩萨们想到这一点时,才会想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间八正道中,正见者,谓信布施、不犯戒、行十善、供养佛菩萨、礼沙门道人、孝顺父母等之一切善法者,后世自得具福。正思维(正志)者,谓念道、不贪、不瞋恚怒、忍辱、不相侵害。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过。正业者,谓不杀、不盗、不淫而行诚信。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生计,以正确方法而求。正精进者,谓正行精进而不厌。正念者,谓念念不作虚妄之想。正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要以为佛菩萨是多苦,佛菩萨已从苦中磨得业障消除,没有苦感,做什么事都已轻松自在,而不觉得在做什么,也不觉得自己在度众生。’:‘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专一,而且能忍辱吃亏的人。’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无事,那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禅就是经里讲的菩萨不断烦恼证菩提,如果一个人会修行,会参禅的话,他对于烦恼不但不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积极的投入一切的烦恼因缘里面去,在一切烦恼的境界上去探究;因为真如不离一切的烦恼,所以经中讲烦恼即菩提。厌离烦恼境缘就不能明心见性,所以《大集经》卷15里又说:厌离烦恼是为魔业。此外,你自己的烦恼也是道庄严伴。为什么菩萨到七地入地心还不舍思惑?初地满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今年三月受上品菩萨戒回来以后,一直能够精进用功,在几年看话头培养出的定力相应以及菩萨戒体不可思议的功德力加持下,粗重烦恼减少很多,心常清凉寂静,渐能离于世间五欲的渴爱。在领略过少烦少恼,身心轻安之乐后,对烦恼现行时的热恼觉受就比较不喜欢乃至生起厌离之心。某夜,因睡姿不当,无梦自遗,更是对色身的污秽不净生起厌恶,于是心中发狠,作出一个决定:我一定努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实还有很多人仍然还在二乘菩提之中:受了菩萨戒,却不以菩萨戒为主要依止,反而把声闻比丘戒、比丘尼戒作为第一依止,菩萨戒只是作为方便用的。法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讲记:接着文殊师利菩萨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这句话一出口,心里一个警铃打响了:我在干嘛?我还发愿当菩萨,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随顺不了,我怎么随顺众生?于身边的人不能生忍,怎么去忍众生?我如果不能度身边的人,怎么去度众生?当亲人指责我时,我手中的盾牌如此快的伸了出去,拼命的抵挡,原谅自己的缺陷,还要求对方也原谅。老公还在继续唠叨着,我不在回应,我知道自己真的错了,不够细致就是我的缺点,这半辈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写给缘分最深的同修伴侣我们相约在菩萨道的修行路上是永远也不离不弃的,成佛是我们共通的理想。可是,我们生在这个娑婆世界,回头看看我们这一生的成长,就会知道什么叫业不重不生娑婆了。再看看我们的当下,静下心来,把意识心只保留在当下的临在状态,就会发现我们一个接一个不停升起的心念有多少是清净,又有多少是染污!那些没有经过意识引导、自然升起的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四果的证得:有的人先修得第四禅以及五种神通以后,明心见性后过牢关而发明舍心,慧光圆通而后到菩萨四果。从祖师禅的修学过程要证得菩萨四果,是先明心见性,学差别智、过牢关。过得牢关,就能舍了。然后还要再断色界惑、无色界惑、才能断五上分结,才能进入菩萨四果。那么这个是祖师禅悟后起修解脱道的过程,我们要走的路就是这条路。断五上分结称之为菩萨四果。什么叫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着说菩萨三果。明心的人断了三缚结,见性以后,殷勤的舍除贪、瞋、痴以后再配合悟后的思惟修,以及见性的体验,然后继续修学后得智——差别智,而得到牢关的解悟,在因缘具足以后,体验牢关境界,称之为破牢关。那么这个破牢关的人,或者进入三果向,或者还在二果之中,又或者断五下分结进入三果位乃至四果,并不一定。为什么会不一定?因为破牢关,配合他本身过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摘自《虚空藏菩萨经》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亦失大乘境界之乐。久在生死离善知识。何等为八。初发心菩萨修习大乘佛法,有八种根本性的错误会使以前所修积的所有善根付之一炬,导致堕落到三恶道,远离人天等善道因缘,也会丧失大乘的境界,生死轮回,远离明师。是那八种呢?谓彼菩萨宿业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舍利弗尊者曾因恶知识退失十劫佛陀就跟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在无量世以前,舍利弗尊者曾经修学菩萨乘,修到第六住,然后修学般若智慧,终于正观现前。但是他很倒霉,遇到了一个假知识、恶知识,使他退失掉而不能进入七住位。退失十劫以后,遇到了世尊,才成为阿罗汉。所以真正的善知识非常重要。善知识虽然很重要,可是有很多人不能辨别什么是真的善知识,什么是假名善知识。那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此次第的渐渐具足以后,初果见道迹、断三缚结的功德才能成就;更有菩萨种性者,复能亲证法界的实相心,就是明心证真,成为入内门修行的菩萨了。所以阅读书籍、读诵大乘经典,都是在修行过程中必要的功课之一,且大多属多闻熏习的部分,接下来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善加思惟其中的法义,所以如理思量也是很重要的;若单是读诵经典或者看书,却无法如理思量而胜解其义,也就无法更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学佛修行的人也是一样,未学佛时,看到亲人、朋友、同事在学佛、信佛、拜佛,他们都说「学佛很好」,鼓励我们也学,这时我们就可能会思考「我要不要学佛?」若是想学,要去哪个道场或团体?或是自己看经书?要先学那个宗派?看什么经书?要不要皈依?受戒?要拜那一尊佛菩萨?我比较喜欢某师父,可是他的法好不好?他有没有悟?听说他没有悟,可是他是那么有名的大师,应该是有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