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我们给各位举的例子就是,当年在天竺在古印度,那个时候世亲菩萨刚接触到大乘法的时候,他其实是不能信受大乘法的;所以他以小乘出家人的身分,出家比丘的身分,对于大乘法就开始诽谤,他认为大乘法是不对的。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说,一旦真正出口或者形诸文字来诽谤了大乘法之后,这个所要承受的业果是非常惨痛的业果的。可是,世亲菩萨后来经过了他的哥哥无着菩萨详细开示之后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给各位举的例子就是,当年在天竺在古印度,那个时候世亲菩萨刚接触到大乘法的时候,他其实是不能信受大乘法的;所以他以小乘出家人的身分,出家比丘的身分,对于大乘法就开始诽谤,他认为大乘法是不对的。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说,一旦真正出口或者形诸文字来诽谤了大乘法之后,这个所要承受的业果是非常惨痛的业果的。可是,世亲菩萨后来经过了他的哥哥无着菩萨详细开示之后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当一般人看到《金刚经》里面写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或者看到《心经》上面写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看到这些呢,往往也都会用刚才我们给大家看到的,类似像刚才的诗词歌赋那样子的一个境界,来去理解、来去解释《金刚经》或者《心经》。比方说,我们先看看应无所住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佛菩提道,我们说佛菩提道其实就是菩萨的修行之道,也就是菩萨道。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成就佛菩提道是什么状况呢?那就是成佛的时候。我们又如何来判断佛菩提道呢?我们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准则。第一个准则就是,佛菩提道必须要亲证每一个人自己本身的真如佛性。也就是说,佛菩提道判断的准则,必须要从亲证真如佛性开始;那如果还不能够亲证真如佛性的话,至少您所学到的道 三摩地

2018-07-22

比方说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陀就已经有开示菩萨们说,虽习外道的经典,学习外道的经典是为了要破除邪见,为了要出胜邪见;所以,佛陀其实告诉们说,本来就有所谓的破斥外道的观点存在的,像这样子的菩萨,佛陀尚且称他为实义菩萨。所以,为了要建立众生的正知正见而破斥外道,这个行为本来就是菩萨所当为的;而不应该在这个点上面,用所谓的说他人的不是这一点,来说这个菩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说就世间的运转来说,乃至于就佛法的这些维系跟弘扬来看的话,其实在家的菩萨们才是主力,因为在家的菩萨们维系了世间一切正常的运转;在家的菩萨们更由于破参明心、证悟了清净本心的关系,能够在红尘中一边修行,一边又不会迷失自己。所以,在家的菩萨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广与各层次的众生接触,来达到摄受众生的目的,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把佛法带给每一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光是在佛陀的时代,在家修行的菩萨就非常非常的多;所以,绝对没有所谓的在家人不能够修行,只能护持出家人的道理。实际上应该是要讲,出家、在家是不同的修行途径,各有其利弊得失。如果选择出家的这条路径的话,也就是大家常会看到的一般的出家人,要把须发剃尽,然后要换上修行的法服,然后要住在寺庙里面;并且要严持所有的、一切的声闻的戒律,这个就是所谓的出家的写 三摩地

2018-07-22

有时则是佛法中的机锋,目的是想帮助你开悟;往往有人来学习我们所传的法以后,在梦中出现了一位老和尚,示现一些机锋;当时往往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后来证悟了,才知道那老和尚是在给他机锋,原来梦中的老和尚是证悟的圣者,当时在梦中还不懂得向他顶礼呢!在鬼神道中,有时也会有证悟的神,虽然其数甚少,但不能说没有,因为菩萨往往乘愿受生于六道之中,平常他不会示现为一 三摩地

2018-07-22

在《辨法法性论》当中弥勒菩萨说:共显现之外所取,彼实同于能取识,外境离识即无义,以其具有共性故,不共了别所取境,应即他心所缘事。(《辨法法性论》)讲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说:老师!我承认我们的大脑中所感知的内相分,的确那个不是外相分,我也认同每个众生心中的内相分是各自有所不同的,因为不是同一个大脑嘛!但是毕竟它们是同一个外境,所以显现在心中的内相分应该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人应当是一个学佛人,所以他因为自己本身可能也有持守一些戒律,可能是五戒或是菩萨戒,所以他就要担心是不是会有这样的问题。那我们这里回答是:即使你做了许许多多的业行,为自身或是为他人,本身都会有业果的,只是说这业果到底是属于善业?还是属于恶业?还是属于无记业呢?这中间就有种种的差别。所以对于这样的问题来说,是不是我们可以看待以前有没有以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修行本身就是要断除贪、瞋、痴三毒;学佛人却参与赌博,非但没有断除贪瞋痴三毒,反而增长贪的欲望以及痴的无明现行,乃至增长贪与痴的习性,岂不是很颠倒吗?更何况菩萨会在赌博上用心,表示这位菩萨已经落在事相上,与实证三乘菩提距离还很遥远!可以证明这一位菩萨是新学菩萨,不是久学菩萨,熏习佛法才不过一劫、两劫而已;不是像久学菩萨一样,已经无量劫熏习佛法而有 三摩地

2018-07-22

既然占卜算命已落在世间法,又是可变之法,当然不是真实法,求它、学它又有何用?第三点、如果有受菩萨戒学佛人去占卜算命,则是违犯菩萨戒律。佛在《梵网经》曾开示:菩萨四十八轻戒当中,有一轻戒是遮止菩萨去占卜算命的,菩萨如果去占卜算命,则犯了轻垢罪,必须于布萨前羯磨,面对一人对首忏去忏悔。如果不忏悔,轻垢罪变成重罪,问题可就大啰!所以说,佛曾制戒来规范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如果没有佛菩萨的教导,众生对于生命现象与生死轮回的了解,将是非常有限以及无法看到完整的面貌。如果我们常常亲近善知识熏闻正知见,与建立正确的佛法八识论架构,那对于这些生死现象,就能够有正确的理解,而不会再模煳不清了。依据《瑜伽师地论》卷1中的开示: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且这些经典在古代时候,必需要千里迢迢去到印度,再从印度带回来,也需要心性非常慈悲勇猛的菩萨,经历九死一生才能够完成的;再加上从古代历经战乱,流传至今,真的是非常的珍贵。因此现在有经典可以读诵,真的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对于经典心存恭敬,就已经有第一分的功德了。如上所述,因为古代与现代文字的关系,便有许多人希望透过阅读经论的注解,来了解经典;但是要提醒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长老回答说:我不相信那种说法,在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所听到的、所看到的事相,如果说它会导致灾祸出现的话,那么即使是佛陀、辟支佛、菩萨,也不会赞同的。有智慧的人,不应该把任何事情看成是祸或是福,而去占卜吉凶。接着长老就为他们父子,说了许多佛教的道理,算命师父子俩才觉悟到自己的错误,从此他们抛弃了外道,归依了佛法。释迦牟尼佛说完故事后,对面前的婆罗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七)在这一段话当中讲的就是说:如果有人他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然后他也知道说造了善恶业就会得到果报,也就是种善得善果、造恶得恶果;但是,他造了恶业以后,他要怎么去转?所以说,只要你能够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这样的人他即使造了重的恶业,他就可以把这个重业转为轻,轻的他就不会去受到果报。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说:因定,果 三摩地

2018-07-22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121集如何能让戒行清净?》何正珍老师(原标题:无法安住在佛法中修学的五种心行)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就依善财大士的五十三参来略谈菩萨们:【讲义文稿】文殊师利菩萨为善财童子开示云:【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善知识,亲善知识,问菩萨行,求菩萨道;善男子!是为菩萨第一之藏,具一切智,所谓求善知识,亲近、恭敬而供养之。是故善男子!应求善知识,亲近、恭敬,一心供养而无厌足,问菩萨行:云何修习菩萨道?云何满足菩萨行?云何清净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在古时候为了这样的事情,龙树菩萨也有根据这六斋日,然后来说一个六斋法。六斋日就是每个月选六天来吃素。那你想这样是不是一个文化传统?是的。实际上六斋日,在中国是由皇帝所钦定的,这事情很难理解吧!不过古时候确实是如此。当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南朝的梁武帝他本身受这个菩萨戒,所以他要制定:不管你是大乘小乘的出家众,你都应该要吃素。后来这个风气,就变成出家人所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面对这情况的话,我们要回到经典来看,经典《地藏菩萨本愿经》有提到:南阎浮提的众生,这种举止言行以及动念之间,都是业、都是罪过。这一点就告诉我们—我们活在这一个末法世界,虽然非常尊贵,可以独立于一切物种之上,可是对于过去的业种、过去的业行,就会酿成今生的果报,却难以反省;所以能够像当事者这样,已经知道觉悟了、已经警觉了,她已经知道自己的过失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