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世尊的法教包含有哪些呢?世尊的法教除了包含我们所耳熟能详的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之外,还包含了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等总共五乘法道。譬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零二〈称扬功德品〉中说:世间所有人乘、天乘、若声闻乘、若独觉乘、若无上乘,皆从菩萨摩诃萨众方便善巧而得成办,菩萨所有方便善巧,皆由般若波罗蜜多而得成办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在寺院里,每一尊佛菩萨前的每一个香炉,在每天清晨都必须要清理收拾,经常保持像第一次烧过香的香炉一样的整洁。因此,在家学佛的菩萨也应该每天将佛案整理干净,使佛堂看起来明净整洁,这样使自己可以在庄严肃穆的佛堂中进行礼佛等各项修行功课。问题二、供佛的供品有些什么禁忌呢?供完佛的食物或物品拿下来跟大众结缘以后,那个大众可以拿回去再供佛吗?我们的回答是: 三摩地

2018-07-22

众所周知:六道轮回之六道,是包括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除《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于六道中加入仙趣,而有七趣之分类外,亦有《大藏经》将六道中之阿修罗道去掉,而有五趣之分类。至于何者为临命终之五趣相?依《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开示:若人命终当堕地狱有十五相;当生饿鬼有八种相;当生畜生有五种相;当生人、天各有十相。 三摩地

2018-07-22

在得人身之后仍有可能因为习性的关系,再度犯下五逆恶业而轮回不已,应当在某个善根因缘下,得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的教导而发起菩提心修学正道,这样经由修学佛法熏习转变种子,并且能实证佛法,一步一步如实的修证,最后还是会成就佛道;但因为此世造作大恶业,因此未来修行至成佛之时间将极为长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若是杀无明父、杀贪爱母、杀五阴阿罗汉者,反而可以加速成佛 三摩地

2018-07-22

然后回向您的怨亲债主、六亲眷属,让他们发愿往生,最后祈求诸佛菩萨加被。这个可能要很长时间,要二年左右乃至更长的时间。第二:有时间的话,可以每天诵一部《地藏经》、《佛说阿弥陀经》、三遍总持咒。二十一遍往生咒,然后回向,这个回向一定要具体,不可笼统。比如:回向致使我得头疼病的冤亲债主;致使我得心脏病的冤亲债主等等,无量劫以来的所有冤亲债主;累生父母师长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佛陀除了在《楞伽经》中说佛因为大悲心不得食肉外,也说不能吃五辛,原因就在此!因此受菩萨戒的人更不能吃五辛,《梵网经》卷2:「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蕖,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CBETA,T24,no.1484,p.1005,b14-16)五辛就是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蕖,兴渠在中国地区没有,其他像是大蒜、洋葱、一般的葱、韭菜, 三摩地

2018-07-22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有人不懂念佛法门的殊胜处,不懂其中的关键,自然更不知道无相念佛的功德胜妙,今举《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开示: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三摩地

2018-07-22

最近一个月内把金庸小说的射雕三部曲和笑傲江湖这四套都看完了,四套总共十六本书葛格我一个月就念完了,可见葛格我最近真是懈怠!忏悔忏悔!不过看金庸小说也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像是学习中国文学,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毕竟是在描写人,在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心行,有各式各样的个性,菩萨道要学习佛陀的「世间解」,所以看小说也可以稍微了解一下人性吧!话说回 三摩地

2018-07-22

问、自从受了本会的菩萨戒以后,末学就一直有一些困扰:第一、每二个月要诵一次菩萨戒,末学在第一次诵戒时却忘了,成为违犯小戒;从此以后,常常为了恐怕忘记诵戒,心里就很惶恐,不知该怎么办?第二、有人说:「菩萨戒应该每半个月就诵一次,但我们二个月才诵一次,不如法。」学生因此觉得很惶恐,不知道我们这样是否真的不如法?是否违犯戒律了?末学是否应该考虑舍戒?第三 三摩地

2018-07-22

再从食物的供应越来越短缺的情况来看,畜养动物生产一份肉类,可能需要用掉九份甚至十份的食物(譬如谷类等);若是大家都素食,可以不必畜养供人食用的动物,那些省下来的食物就可以供应落后地区许多人类食用,免除他们挨饿的痛苦,也符合菩萨道。再从身体健康而言,肉食者身体大多偏于酸性体质,较易生病;素食者较符合中性体质,有益健康,故欧美人往往由于考虑健康的因素而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戒中,这是犯轻垢罪,也是要忏悔的。有些人受了戒以后,遇到别人冤枉他,就发誓说:我以受戒而不许妄语的戒法向你保证,我绝对没有做这件事;如果有做,我就下地狱。这样做是犯戒的,犯轻垢罪。不许用戒法来保证世间事的做或未做。以戒法来作保证,也是违戒的;这种做法叫作赌咒,赌咒在菩萨戒中是违戒的;但是常常有人这样做,所以特别讲解一下,让大家小心注意。(原标 三摩地

2018-07-22

对于佛所开示的法宝,必当要有恭敬心顶戴;导师亦在《胜鬘经讲记》第一辑有开示过恭敬心的重要性,同时亦告诫:「将来你们在未来弥勒菩萨成佛时,在弥勒尊佛座下将会亲炙弥勒尊佛教诲,要懂规矩。」也就是说,对于「顶戴受持」的顶受规矩,从胜鬘菩萨对父母家书的顶受之身口意行示现,告诉后世的我们:此分善法习惯的成就乃是非常的重要,因此请各位菩萨未来不要再于经典上面注 三摩地

2018-07-22

很多人都知道《大悲咒》最为灵验,也常常在或日常生活中持诵《大悲咒》,然而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大悲咒》是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也大多不知道这部经中观世音菩萨除了金口诵出大悲神咒外,也开示了持诵《大悲咒》的心要,经中说:【观世音菩萨说此咒已,大地六变震动,天雨宝华,缤纷而下。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竖,一切众会皆获 三摩地

2018-07-22

469,a24-b6)又出家菩萨为在家父母求延寿,乃是自身于出家后,于佛道上之真修实证,以佛法之甘露转度在家父母去除三界贪爱之毒药,以脱离五阴苦宅,于佛道上也得因真修实证而延寿。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四所说:【复次善男子!世间所有一切舍宅,犹如杂毒甘味饮食。譬如长者唯有一子,聪慧利根,达迦楼罗秘密观门,能辩毒药善巧方便,父母恩怜爱念无比。时长者子为有事缘 三摩地

2018-07-22

学习大乘佛法,就是要学诸佛菩萨如何转。转就是把最苦、最坏、最恶的事,转成最乐、最好、最善的事。而不是倒转,把自己和亲人,变成饿鬼、讨债鬼、冤屈鬼;把原本美好善良的事,变成汝负我命,我还汝债的丑陋的事。所以,佛陀把亲人之间的爱叫饿鬼爱,一点儿也不夸张,实在是最慈悲的提醒,让我们不得不小心警惕饿鬼爱的过患啊!问:佛陀要我们出离饿鬼爱,但在《盂兰盆经》中 三摩地

2018-07-22

二者,诸多大乘经中的证悟菩萨们,当他们证悟般若的时候,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发起神通、显现神通的;而且是大多数人没有发起神通、没有显现神通的。特别是从四阿含诸经中的记载中,更可以证明平实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说法;因为在四阿含诸经的记载中,有许多闻佛说法而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者,都没有因为证悟而发起神通;并且有很多是成为阿罗汉了,直到老死入涅盘了, 三摩地

2018-07-22

十四、恭敬佛菩萨的果报一者得胜福报。二者生于上族。三者得胜妙色。四者得胜妙声。五者得胜妙盖。六者得胜妙辩。七者得胜妙信。八者得胜妙戒。九者得胜妙多闻。十者得胜妙智。十五、生地狱道的原因一者身行重恶业。二者口行重恶业。三者意行重恶业。四者起于断见。五者起于常见。六者起无因见。七者起无作见。八者起于无见。九者起于边见。十者不知恩报。十六、生畜生道的原因 三摩地

2018-07-22

问、拜读《明心与初地》,对于萧老师的见地以及文学涵养十分佩服,但觉得部分细节叙述得不是很完整,例如:何谓轮宝?何谓庄严报身?如果以天眼观之,是否与未证者不同?佛经上菩萨摩诃萨都有名号,那么入初地菩萨是否也有名号?佛菩萨或阿罗汉都有光环,那么入初地菩萨是否也有光环?种种细节,敬请明示。答:《明心与初地》是为会中已经明心,想要进修初地的人所说的法;因为 三摩地

2018-07-22

问、《地藏菩萨本愿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但是,念佛人一生都是善恶间杂。临终时,蒙佛慈悲接引,往生极乐,神超净域,永谢尘劳。那他们在此生所做的恶事不就可以不受报吗?比如我未信佛前曾杀生,但如果我舍寿后,能带业往生,不就可以不受恶报吗?为什么经中说:「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呢?再如,我贪心重,爱吃面包。但 三摩地

2018-07-22

然于地上菩萨之无生法忍道种智观之,亦言可通;谓山河大地草木植物乃是有情共业种子所变现者,既如是,则圆成一切种智之究竟佛,于其示现成佛之世界,其中所有山河大地与草木,亦有一分是其自心真如所变相分;则彼世尊成佛时,其真如所现之一分山河大地草木亦得言同圆种智,此相分亦是彼世尊之自心一分故。然究竟而言,一切种智乃依究竟佛之八识心王而有、而显、而起用,其自心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