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这样看来,小乘又分为声闻乘跟缘觉乘,两者所证的标的都是在断我见、断我所执乃至断我执,那所观行的对象都只限于在蕴处界里面。但是这里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道理,现在没有空在这边来作进一步说明;只作修学上的方便不同,我们来说因为他所修证的智慧深广有所差别。简单地说,声闻乘是以四圣谛,从苦集灭道这个四个方面,来先确定说三界中悉有苦;然后进一步观察说,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一样要去断我见、我所执跟我执;可是由于所观察思惟的范围远超过声闻乘观察的蕴处界苦空无我,故而其所得的智慧包含乃至超过声闻乘的所得。但是一样,他所观察思惟的范围仍旧是在蕴处界中,仍旧是没有办法触及法界的实相。换言之,小乘法之所以能够修证的前提,一定要相信有本际本然就在,这样才能够离开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行位到十行位,要在内门广行六度万行,并且成就蕴处界犹如阳焰的现观。初迴向位到十迴向位,要熏习道种智、修除性障,并且要成就菩萨道如梦的现观而十回向位。摘录自《菩萨正行概说》(原标题:地前菩萨的修行内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旦断了我见以后,你现观到蕴处界的我是虚妄的,虽然你还是要受限于色身的种种状况;但是你这个时候,因为为了法而精进的心,却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我所可以比拟的。在还没有断我见之前修于禅定,总是会看见自己有种种的妄念,那就只好如石压草的一样,去把那些妄念止住。那多半是事倍而功半,在禅定上的熏习跟修持,就没有太大的进展。断我见之后,不但可以发现说,自己要一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同样的,这个部分乃是要以转依如来藏的体性为主,才能无私、无惧的摧邪显正,救护一切学人远离蕴处界我等众生相;如来藏犹如金刚一般,所以十回向位又叫做十金刚,也要具体的表现出金刚心的修道前方便;唯有如此金刚性,才能堪任未来入地荷担如来家业的大任!因为初地入地心乃是见道位,又名通达位,也同时进入修道位;在进入修道位之前,必须具足十回向位金刚心的道种性资粮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就是在诸法空相里面,也就是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无常空存在的同时,去证得真实心;证得真实心以后,就能现观蕴处界的虚妄了,就能了知法界根源的体性,佛菩提智也就是般若的智慧就开始出现了。第二个意涵是说,菩萨不断除烦恼而证得菩提。菩萨想要证得佛菩提就要在一切三界中的烦恼法里面,特别是在人间的烦恼法里面才能够证得菩提。因为菩萨所要证的菩提是佛菩提,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二乘的解脱道上,不论是声闻或缘觉,都是观察蕴处界虚妄以后,断了我见、我执、我所执而成为四果人;又声闻四果人分为三种阿罗汉,也就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俱解脱的阿罗汉、慧解脱的阿罗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不仅有四禅八定,而且还有三明六通,譬如目犍连尊者;俱解脱的阿罗汉他有四禅八定,但是没有三明六通,譬如莲华色比丘尼;慧解脱的阿罗汉,既没有三明六通,也没有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结果却因为受邪师误导一味在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上面用功,认为懂得缘起性空就是开悟,就成了佛菩提上的邪精进。或者像藏密学人那样跟着喇嘛们在无上瑜伽的乐空双运上面去求淫乐的至极享受境界,永远不能成就佛提道的见道,反而是在不断打造下堕三恶道的快速通道,这样精进的结果却是永远都不可能到达彼岸的,都是邪精进。世间善事的精进,就是热心于救济大众的色身病苦,缓解大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他们这样一天到晚在弘传破法的邪见,可是有些法师、居士根本不懂如来藏与外道神我的大差异,就跟着一天到晚去弘传他的《妙云集》……等邪见书籍,跟着不断的在否定如来藏,公然的诬谤第八识如来藏是外道的第六意识梵我、神我,又谤说第七识与第八识都是意识心;这都是公然破法者,他们那些护持者,到底是在护什么法?是护持破坏正法的邪法?还是在护持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求证藏识而熏修蕴处界空相现观,及熏修亲证藏识空性所需之知见,皆是四加行也。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找到了如来藏而能接受,确定没有错而能安忍,现观祂的本来无生、本来涅槃、本来清净、本来恒具种种自性,确定后能安忍而转依祂的如是真如性;这是忍于觉知心与意根以外的另一个心本来就无生,不是错悟者想要将永远有生有灭的觉知心变成未来永远无生,大不相同;也与二乘法中灭掉蕴处界及六入的“将灭止生”修法不同,在大乘法的这种法忍中,已经包含了二乘菩提的两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无生忍,大乘也有,小乘也有,小乘就是现观蕴处界的无常、苦、空、无我;大乘的无生忍,往往是从明心下手的,证得心真如第八识以后,发觉心真如本来无生,再由心真如的本来无生,来照见十八界的自己虚妄、无常、苦、空、无我;这样具足大乘、小乘的无生忍,这就是能忍于甚深句义啊!这个甚深句义呢?就是无余涅槃;可是无余涅槃,现在对诸位已经明心的人来讲,已经不算是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电光三昧,主要是在说明:蕴处界犹如电光,因为从如来藏的不可说、不可说的无量阿僧祇劫永不坏灭的常住性来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入都犹如电光一样,一闪就过去了。诸位没悟之前,说今天来听法听得很欢喜,时间晚了该回家了,下一次要再听法还得再等一周:七天好长喔!但这个长是因为你还没有见道。你如果从如来藏来看,不说这七天,连一世都很短;不说一世,好几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一切真正悟入实相而证大乘无我法,以及亲证蕴处界空而断我见的初果人,都同样会断除的戒相上的执着,本会同修们在悟后不单有断三缚结的功德,更有实相智慧相应的功德,都应该有这种见地才是。所以悟后受了菩萨戒,应该会有不取有戒、不取佛戒、不取相戒的见地发起:所作所为都以如来藏清净心的真如法性为依归而自然不犯戒,不需专在小小戒的戒相微细表相上着眼,这才是断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情况是证得解脱果以后,不很执着无余涅槃的人才会相应到这个无明;譬如菩萨证得阿罗汉果,已能出三界分段生死了,然后想到将来入了无余涅槃时是把我自己灭了,真正的无我;有我就轮回生死了,可是六根、六识、六尘都灭失而不存在了,自我消失以后,无余涅槃中并不是有蕴处界我的任何一法仍然存在,那么无余涅槃中到底是什么呢?证得阿罗汉果的菩萨们想到这一点时,才会想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一切真正悟入实相而证大乘无我法,以及亲证蕴处界空而断我见的初果人,都同样会断除的戒相上的执着,本会同修们在悟后不单有断三缚结的功德,更有实相智慧相应的功德,都应该有这种见地才是。所以悟后受了菩萨戒,应该会有不取有戒、不取佛戒、不取相戒的见地发起:所作所为都以如来藏清净心的真如法性为依归而自然不犯戒,不需专在小小戒的戒相微细表相上着眼,这才是断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我们就教导他,为什么诸法没有真实法性的道理,从什么是诸法,一直讲到蕴处界我等等,都没有真实的法性;当他听明白了之后,自然就会接受诸法无我的正理了;等教完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再布施钱财给他,这就是菩萨的度众方便。世尊为我们开示说:若能如是先教后施,名大施主。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众生,及诸怨亲无所选择,名大施主。(《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有了空、无相三昧,所以不再有继续保有蕴处界的愿,这样就叫作三三昧。可是问题来了,既然菩萨也证得这样的三昧,为什么还会有生生世世继续在三界利乐有情的事实?而定性声闻人却都是要入无余涅槃的,到底这个差异在哪里?前面说过,菩萨也证得如同二乘人所证的出世间法的三三昧,却又证得另外一个层次的出世间法,称为世出世间法。换句话说,正在世间示现的时候,祂本然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阿罗汉死了以后名为取证无余涅槃,其实还是没有证得无余涅槃,因为在四大部阿含中佛说灭尽蕴处界时名为无余涅槃;如今入涅槃时,阿罗汉的十八界都灭尽了,又是谁能证得无余涅槃呢?人都不在了!还能证得涅槃吗?没有人证得了嘛!所以阿罗汉的证无余涅槃,只是方便说:他们确实是入了无余涅槃,但无余涅槃中仍然是菩萨所证的如来藏自住境界,不是阿罗汉的十八界所入境界。所以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学习种智之过程中,随时随地将其所学,配合所悟如来藏诸种子之界性,加以体验领受,不唯可以确认见闻知觉性之人无我性,亦可证验八识心王及蕴处界百法之法无我性。菩萨如是亲证、现前领受,即证初地无生法忍,起初地道种智而入初地,此亦自宗通,名为圣种性菩萨。复次初地菩萨亲随善知识修学,深解菩萨十无尽愿,了知诸地之对治及断愚,勤修布施波罗蜜,勇发十无尽愿,誓愿弘传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