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修忍辱波罗蜜能够清净及增长持戒波罗蜜,在前面已经略谈过;而菩萨如果能忍于“五阴是虚妄法”的见解,能够证悟本来无生之如来藏心,如此能够现观如来藏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能确实接受、安忍与转依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这样子就能够依“道共戒”而行,与无漏法相应,能够摄心住于正道为戒;这样子更能够增长持戒波罗蜜。菩萨精进修六度之行,能够增长持戒 | admin 2020-02-20 |
![]() |
第一部分《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经文,内容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既受戒已,口不说恶,耳不乐闻;不乐说世,亦不乐闻;终不放心在恶觉观,不亲恶友,是故得名寂静净戒。”(《优婆塞戒经》卷6)首先,口中不说恶事,耳朵也不乐闻恶事;虽然在世间法上也是一样有这种教导,但在这里面特别要再叮咛的原因,是因为口业是很容易成就的,如果对着某人讲,而且对方 | admin 2020-02-20 |
![]() |
……若普为一切众生护持禁戒,观第一义空无我人相,而为有情护持禁戒,是则名为净戒波罗蜜多。】(《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虽然无戒相可持,但当中却有道共戒存在,因为菩萨在见道后转依于所证,摄心住于正道为戒,依见道、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与道相应。 第四种“非戒非波罗蜜者,如世俗施”。这是属于一般世俗人的布施,既无 | admin 2020-02-20 |
![]() |
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清净的戒行,所以能够教导菩萨戒子,来学习清净戒行!而在学习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损害、不恼乱来饶益有情,例如不贪众生肉,不于众生生起杀念;不贪他人资财,不于他人资财生起偷盗之念! 这个除了对于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还有一个层次,就是说有的人知道开悟 | admin 2020-02-20 |
![]() |
若人能破殷重邪见,心无疑网,则具正念;庄严清净,根本清净,离恶觉观。善男子!若人能远五恶事者,是名受戒,远离一切身口意恶。】《优婆塞戒经》卷6 这段经文佛陀开示:如果我们受持五戒的话,就有五种善法围绕着我们,就像是河水一样,会绕在大城的城门四周,让善法能够常得滋润以及增长,也会像恒河水一样恒流不断;这五种就是慈、悲、喜、忍以及信。怎么叫作慈心呢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举一下在经中佛陀经常运用的对治法来说明:譬如说贪欲重的弟子,佛陀说要修不净观,因为贪欲重最主要是在五根身上面的受用上贪着,五根身它基本上,它不是清净的、不是常住的,所以要修不净观;透过修不净观来对治,对这个有根身的贪爱执着,对这个因为有五根身,而有了欲爱的这种乐受的贪着,所以要对于贪欲重的弟子,要教导他修不净观,远离这种欲界的烦恼过重。另外对于 | admin 2020-02-20 |
![]() |
一般来说“三昧”可以概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属于禅定的境界,第二种是属于观行以后产生的智慧境界。今天我们要谈的主要是智慧三昧的部分,也就是说,对于这个观行的内容能够心得决定,使得心能够安住在一个境界而不退转。我们先来看这个三三昧的意思:三三昧包括空三昧、无相三昧,还有无愿三昧。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经》卷10中的开示:&ldq | admin 2020-02-20 |
![]() |
当然止息恶念,佛陀教的方法有非常的多,例如可以以慈悲心、或者是以因缘观、以不净观,是非常非常的多。因为佛陀都看着众生的因缘,以他的心性来告诉他。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当中,在讲到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的时候,佛陀是依这一个人他是要发菩萨大愿的。要发菩萨大愿,这个心应该时时的安住在成佛之道的法要之上。如果有恶念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呢? | admin 2020-02-20 |
![]() |
若入村落如刀刺林,摄护诸根修集正念,观察可作及不可作,不生放逸。】(《优婆塞戒经》卷6)在饮食之后,身为修道之人,第一件事就是要先修惭愧之心,然后要能心不放逸;也要知道饮食,只是在治疗色身虚弱的病,不是为了享受而吃,是为了维持生命、保养道器。如果进入村落时应当观察这六入的一一入,都犹如刀刺一样;因此,应该摄护诸根、修集正念,要把六根摄受好,不要把六 | admin 2020-02-20 |
![]() |
”哪十种功德呢?弥勒菩萨说:“应知有十种功德胜利,何等为十?谓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自观戒净,便得无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胜乐,乐故心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实知见故便能起厌,能起厌故,便得离染,由离染故,证得解脱,……乃至我能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当般涅槃。”(《瑜伽师地论》卷2 | admin 2020-02-20 |
![]() |
另外,我们也要深观眷属跟环境的因缘,也就是说要注意到我们的眷属的感受,及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的因缘。比如说,我们很精进的学佛,但是我们的同修或者是我们的长辈,因此而起了很大的烦恼,甚至于有更大的反应,例如以离婚、自杀相逼等等,这时候我们还是要放慢脚步,不然的话,一定会造成对方更排斥佛法,不仅在这一世,即使到下一世,我们要度他们也会很困难。何况这些眷属 | admin 2020-02-20 |
![]() |
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可以在阿含诸经当中看到,当佛陀要接引众生进入到二乘解脱道之前,一定要先观察众生的根器,并且一定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佛法中的基础次法,或者称为世间福德、人天善法。一般世间人我见、我执深重,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在盘算,怎么样多得到一些财富;当听到别人要他布施就会生起烦恼,对于布施会有大福德也都狐疑不信,所以当听到佛陀说先要学布 | admin 2020-02-20 |
![]() |
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其实你就可以了解到:般若禅就是菩萨所修学的法;那么禅定呢,它是一切的人都可以修学的法。它的本质上是不同的。接下来说,我们从修学方法的不同来说明:般若禅不是禅定。一个人要学般若禅需要什么样的知见呢?他需要具备佛法的正知见:也就是他必须知道五阴十八界的内涵,还有要知道五阴十八界为什么是虚妄的,这样才不会堕入我见当中。接下来他还要具备第 | admin 2020-02-20 |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admin 2020-02-20 |
![]() |
但是这样的说法很容易令人以为三摩地和奢摩他、止是一样的;然而,三摩地和奢摩他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在哪里呢?圣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卷11)可见三摩地的修证,必须意识心于所缘境界中具备审正观察的观,以及心一境性的止;也就是说,意识心于所缘境界中,透过止与观的方法才有三摩地的证入。止、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在佛法中亲证三乘菩提之一或全部,乃至只是大乘菩提中完成四加行的观行者,都有功德在身。譬如四加行初步的暖法已经获得,已经能够了知所取的六尘是缘起性空,那他就已经是功德田了。也就是说,始从获得暖、顶、忍、世第一法到阿罗汉,乃至第五果的辟支佛,或菩萨道从六住满心位开始到成佛为止,都是有功德在身,这些都是功德田。换句话说,只要在三乘菩提上有了证量,从初 | admin 2020-02-20 |
![]() |
因此我们要说的是,我们不要随便去附和这样的事情,我们尽量是对事不要对人,即使是对事的话,当会影响到一些人的观感的时候,我们也不要过于执取。因为有些人,他认为某件事情是一定要这么做,然后不这么做就如何,即使是这样,我们站在世间法的角度,我们可以说提出一些建议,但是口气就应该温和,不需要说自己坚持一定要如此做,然后就是摆明跟你唱反调,这样就失去摄受众生 | admin 2020-02-20 |
![]() |
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tuán]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佛陀的意思是说︰譬如有人买香,不论是哪一种香,凡是接触到香的人、买者或卖者,或是称量计算的人,大家都可以平等而无差别的闻到香,而这些香并不会因为是买是卖或称量接触而有所差异,一样散发出香味来不失毫厘,这就是平等施的意思。而修布施的福德也是这样;布施的财物、身 | admin 2020-02-20 |
![]() |
摄护诸根有一种方式,是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往内收摄,好像乌龟遇到危险时六处都收进壳中;还要守住意根与意识,好像守住城堡不让外尘进来,不想去和一切外法接触,这些是属于二乘的修法;所以他们出门托钵时,只能看着前方地面五、六尺远,不许左右观看,必须藏六如龟,守意如城。譬如《法句譬喻经》卷1中的开示:【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 | admin 2020-02-20 |
![]() |
而真正能够作到戒行圆满,需要到二地满心才能够作得到,因为二地满心菩萨有犹如光影之现观,也就是二地满心菩萨可以经由这个犹如光影的现观,而了知如何能使自心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转变清净的道理;从此他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力,去转变自心的染污种子,去转变自心如来藏所含藏的内相分,这就是犹如光影的现观成就了;使得七转识的染污性可以根除,因此可以持戒清净,才可以称为真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