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为何说诸行无常呢?因为身口意诸行都要以五色根及识阴为缘才能生起及存在,而五色根及识阴六识心尚且是无常之法,依五色根及识阴六识而有的身口意行,又如何能是常住不灭的?即使像藏密喇嘛黄教始祖宗喀巴,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著作中,坚持主张说乐空双运淫乐境界中的喜乐觉受,以及领受乐觉的意识心都是俱生而常住的,但是一切有智慧的学人都可以 | admin 2020-02-18 |
![]() |
】由以上经文的开示可以清楚的知道:如果经由如理作意观行而确实断除了我见与我执,虽然他的五阴还继续存在,就不再被称为五盛阴而只称为五阴,因为我见、我执的烦恼都已经断尽无余后,他的五阴就已经不是炽盛而不能灭的有漏法了;这就是五阴与五盛阴的差别所在。换言之,只要我见烦恼还没有断除的人,他的五阴就称为五盛阴;所以,如果有人认为色身是常住的,或者认为色身中确 | admin 2020-02-18 |
![]() |
例如:某教教徒在修止时所观想的像,都要供血、供肉、供酒;而会贪食血、肉、酒的众生,都是属于罗刹、魑魅、鬼神之流。这样修止,不仅与真如三昧绝缘、与欲界天果报绝缘,甚至连人身都会失去;因为心中所想、所相应的,都是罗刹鬼神之流,当然会成就欲升反堕的业流中。对于初学的人来说,是不会有天魔来干扰,因为还没到那个程度。因此,主要会自心取相的是五阴魔、烦恼魔、见 | admin 2020-02-18 |
![]() |
接着经文中又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卷1)。三世一切佛指的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因为一切有情皆本来具足了与过去佛、现在佛平等的能够具足种种功德法:能出生一切法,本性清净无漏无为,本来解脱的心。这个心就是三世一切佛的佛心。如果想要了知真实有这个佛心的存在,要怎么样呢?经文告诉我们:要能够观法界性。所谓法界 | admin 2020-02-18 |
![]() |
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shàn)谤起冤(yuān)亲,何表无生慈忍力?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 | admin 2020-02-18 |
![]() |
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其实你就可以了解到:般若禅就是菩萨所修学的法;那么禅定呢,它是一切的人都可以修学的法。它的本质上是不同的。接下来说,我们从修学方法的不同来说明:般若禅不是禅定。一个人要学般若禅需要什么样的知见呢?他需要具备佛法的正知见:也就是他必须知道五阴十八界的内涵,还有要知道五阴十八界为什么是虚妄的,这样才不会堕入我见当中。接下来他还要具备第 | admin 2020-02-18 |
![]() |
’我从昔来及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佛说此法时,仙尼出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仙尼出家见法、得法,断诸疑惑,不由他知,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从座起,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得于正法中出家修梵行不?佛告仙尼:汝于正法得出家,受具足戒,得比丘分。尔时仙尼得出家已,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住如是思惟。所以族姓 | admin 2020-02-18 |
![]() |
佛说有内法、有外法,这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2013年3月15号英国的每日邮报报导了一则消息说,塞尔维亚有一位28岁在法庭工作的职员Danilovic这个女士,她患有一种天生的缺陷,所以从小她看到的世界就颠倒了180度,与常人所见的世界刚好是上下颠倒,所以小时候她为了适应学校老师的教学,她就把课本倒过来看,新闻图片上面这张照片,显示的是Danilovic这个女士她正在看着报纸,只 | admin 2020-02-18 |
![]() |
还有佛地八识心王也是有为法,例如佛的意识觉知心都是要观察众生的根器因缘是否成熟,这个当然是有为法,而且是无漏的有为法。因此,佛陀的这些种种无量无边的功德,并不是无为法,而是无漏的有为法;因为无为法并无作用,无作用的就不可能去观察众生的根器是否成熟。我们再举例,例如佛陀的三德——解脱德、法身德、般若德,这些还是有为法,但却全部都是无漏性的。 | admin 2020-02-18 |
![]() |
佛法是义学,菩萨五十二阶位皆可实证和现观。诸大菩萨秉承世尊圣教,《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中论》、《百法明门论》阐述的皆是八识正理,《成唯识论》论中以七转识来指称其它七识。又唯恐世人迷惑于六识,玄奘大师以地上菩萨的深妙智慧造《八识规矩颂》,将八识依特性之不同分成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四类概括成颂,以利益后世广大佛弟子。-------------- | admin 2020-02-18 |
![]() |
如来藏一词,出自佛经,在经论中,一义而多名:以识而言,有阿赖耶识(《华严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丶异熟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瑜伽师地论》)丶无垢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方等大集经》)丶阿陀那识(《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丶藏识(《华严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丶《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楞伽经》)。以心而言,即是一切有情的真心(《 | admin 2020-02-18 |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shè]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 admin 2020-02-18 |
![]() |
此外,也解释《心经》第一段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指:破参明心的菩萨,现前双照真心本来自在以及五蕴皆空,并转依真心无所得的体性,因而度了一切苦厄。继续讲解《心经》下一段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舍利子!色法空相不异于空性心, | admin 2020-02-18 |
![]() |
如果是站在世出世间法之空性心来观待诸法等空相,其结果就不一样了!大家都知道,空性心从本以来没有出生过,既然空性心没有出生过,未来当然也不会灭,所以空性心才称为不生不灭;以此为基础,将诸法空相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诸法不也是不生不灭了吗?是的!诸法空相变成不生不灭了;因为这样的缘故,诸法灭了,才能再从空性心藉缘出生。譬如喝水这件事,因为口渴才要喝水 | admin 2020-02-18 |
![]() |
因为这样的缘故,声闻透过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观察蕴处界之外真实有一个本际存在——也就是佛所说的真心,所以二乘人知道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因而断除三缚结成为初果乃至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而菩萨则透过参禅的方式,于一念相应慧亲证一切 | admin 2020-02-18 |
![]() |
这样的体性,对喇嘛教应成派中观六识论者一定不会相信。为什么?因为他们所认知的心一定有分别,不离意识所行境界,衪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不可能是从本以来不分别,从本以来就是清净的,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没有不清净的。由于他们不相信经中开示真心清净,所以不承认真心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性空唯名,成为佛所说的断见外道;可是他们怕被别 | admin 2020-02-18 |
![]() |
于十住位中,透过锻炼看话头功夫,跟随真善知识熏习眼见佛性正知见,以及培植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所需要的福德,并于参禅的因缘成熟,一念相应慧,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佛性,眼见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因而成就如幻的观行,圆满十住位而转入十行位。菩萨在十行位,一者、开始荷担如来家业,出来摧邪显正及救护众生,避免众生被常见外道、断见外道乃至被邪淫外道所误导;二者、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顺观十二因缘法时无明排在第一,辟支佛及阿罗汉皆因断了意识的无明而使意根的我执灭失,才能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又意根因了别慧很微劣,不能细分别六尘万法,所以经常令第八识出生前六识来协助分别。(三)第六识意识是审而不恒;意识具有思量性,但依意根而转(即听命于意根)故不能作主;祂善能分别六尘万法,亦能分析、衡量意根所取诸法之利弊得失,让意根能作主决 | admin 2020-02-18 |
![]() |
一般人都有一个观念,就是要断尽烦恼之后才能修得涅槃,但是这是从二乘菩提来说的;从法界实相来说,其实涅槃并不是修来的,但也不是不修而能得。这个的说明,要先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谈起,有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亲证,才能了解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最后才能了解佛地的无住处涅槃,然后才能了解:这四种涅槃都是显现出来的,是本来就有的,而不是靠修行才得到的;佛法的修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已经开悟找到真如心如来藏的菩萨,转依如来藏以后,当时意识离开了对五蕴的虚妄想,现观真如心离妄念而没有境界差别之相;这个也是开悟的菩萨一个很重要的现观,他要知道他自己的意识心有妄念、无妄念的情况,他自己都很清楚;可是他也知道,他找到的如来藏是永远没有妄念;没有什么妄念呢?没有在分别有没有我自己、有没有我所、有没有喜好、有没有厌恶,永远没有观察自我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