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第二点,善知识相貌没有美丑之分,美或丑是世间法才有的主观分别相,只要明心或见性便是庄严相,依止真心如来藏的本来清净法相,才是真正的庄严相,因此我们在选择善知识时,不可着于外表美丑的相貌。第三点,善知识没有世间贵贱之分,因为有些善知识从来不贪名闻利养,一向安忍于贫贱工作,却是菩萨示现,大家不可不知。第四点,假善知识大多伶牙俐齿,善于辩说世间法,纵然讲 | admin 2020-02-18 |
![]() |
但是这样的说法很容易令人以为三摩地和奢摩他、止是一样的;然而,三摩地和奢摩他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在哪里呢?圣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瑜伽师地论》卷11)可见三摩地的修证,必须意识心于所缘境界中具备审正观察的观,以及心一境性的止;也就是说,意识心于所缘境界中,透过止与观的方法才有三摩地的证入。止、 | admin 2020-02-18 |
![]() |
但是还有一种情形就是说,透过观察这个镜子上面的影像,是生生灭灭的、是起起落落的,知道说镜子上面的影像不可能永远存在的,是会有生灭的,有生灭那就不实啊,所以说他知道镜子当中的影像是生灭不实的,但是他没有看到那面镜子。其实这个情形不难理解,假设有一面很大很大的镜子,大到我们看不见它的边缘,那这个时候,镜子里面的影像常常就会被人家误以为是真实的影像。那么 | admin 2020-02-18 |
![]() |
大王当知,尔时所有福德今有遗余耶?莫作是观,如我今日观彼富有,无有毫厘如毛发许。所以然者?生死长远不可称记,于中悉食福尽,无有毫厘许在。佛告诉大众:我以前在灯光如来所,于七万岁中对三宝作种种供养,譬如供养衣服、饮食、床、卧具、医药等等不虞匮乏,乃至于灯光如来般涅槃后,于七万岁中,供养灯光如来形像、如来舍利,并且烧香、燃灯、悬缯幡盖,无所乏少。可是以 | admin 2020-02-18 |
![]() |
可是众生没有智慧,不知色身虚幻,所以非常宝爱这个色身,尽在这个色身表面作种种庄严,乃至有人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年轻更漂亮而去等等,让这个色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完全不知道是在活动厕所的表面作种种庄严,仍然是臭秽的,有何漂亮可言?有何庄严可说?如果众生能够观察自己的色身是污秽不净的,同时也观待其他有情的色身亦复如是,就不会将色身当作是真实我,因而在三界当 | admin 2020-02-18 |
![]() |
但是意识的了知心,我们从理证上、从教证上来观察,这个意识心、这个五阴所含摄的意识心,当你死亡的时候,这个意识心是不能到未来世去的;因为当你死亡的时候,这个五阴它是必须要灭除掉的,必须要出生另外一个五阴,叫作中阴身异阴相续;乃至于未来世的五阴异阴相续,才能够出生未来世的色身,乃至你到鬼道去一样是这个五阴。所以如果有灵魂见的话,这个是依然不离开生灭的。 | admin 2020-02-18 |
![]() |
佛陀再度受生,历经八相成道,再度示现成佛的时候,现观众生皆本同一如来,皆跟如来一样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可是因为妄想执着无明遮障的缘故,却不能证得,而继续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佛陀以大慈大悲大愿力的缘故,要教导众生解脱生死流转苦,也要进一步教导众生断除菩萨们才能够断除的变易生死,而能于生死得自在,于这两种生死得解脱、得自在;以这样的缘故,才会辛苦说法四十九 | admin 2020-02-18 |
![]() |
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可以在阿含诸经当中看到,当佛陀要接引众生进入到二乘解脱道之前,一定要先观察众生的根器,并且一定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佛法中的基础次法,或者称为世间福德、人天善法。一般世间人我见、我执深重,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在盘算,怎么样多得到一些财富;当听到别人要他布施就会生起烦恼,对于布施会有大福德也都狐疑不信,所以当听到佛陀说先要学布 | admin 2020-02-18 |
![]() |
此心是有情众生生命之最初与最后的根源,证得这个无形无相人人本有的真实心,便能如实了知此心不是妄想、分别、思惟、觉观的心,不是能听能知的心,也不是一念不生时还能观照分别的心;而且能够时时刻刻观照此心,确定此心是真实不灭的本来面目,也是《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心;也能够现观此心藉缘能生万法,与蕴处界及一切万法非一非异,现前领受阿赖耶 | admin 2020-02-18 |
![]() |
这主要是因为佛法非常深奥而非常广泛,因为佛法含摄三界六道,也含摄十方三世的道理,因此它非常难以观察。譬如说如果要观察三世因果,那就是他必须要能够观察此世跟前世的种种,将它们产生这个因果关连。这个当然就必须要有宿命通的能力,可是只是有宿命通就能够作正确的观察吗?还是不行!因为这一世的果报,其实它的内涵是很多的,过去世的身口意行也有许多,因此这中间并不 | admin 2020-02-18 |
![]() |
如何是对识阴的如实了知?除了对识阴的内涵确实了知以外,也应对识阴在五位中必定会暂断的事实要加以了知,并且对识阴的出生与运作时所依诸缘加以了知;再从正教上的闻知与信受,建立正知见,如实思惟后,再于现实境界中来作现观,才能确认识阴----特别是意识离念灵知心的状态----是虚妄性的。现观意识自己是依三缘和合才能出生的生灭法,对于我自己是常住不坏法的恶见就能断除 | admin 2020-02-18 |
![]() |
佛法是要透过观行、体验而亲证的,但因为我们都有隔阴之迷,不能接续了过去世曾经修学过的佛法,而我们现在离佛降生的年代又非常久远,无法亲承佛的教导,所以就必须透过再来菩萨,善知识的教导来接续佛道的修行,因此是否能值遇善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就多处开示了善知识的重要性,在《瑜伽师地论》卷30中就开示说,修行时的圆满处所有五种,其中 | admin 2020-02-18 |
![]() |
例如,大乘菩萨所现观的百法明门,即是双具观行原本无明之下百法的流转门,转依于如来藏的清净无生,进而能一一灭除彼法的还灭门。我们来看一则公案:马祖道一禅师年轻的时候,在衡岳山参究,每天常常在大殿上打坐精进。住持和尚南岳怀让禅师知道马祖是接法的道器,于是就上前问说:年轻人!你每天坐在这里干什么呢?马祖道一正在静坐,随口回答:打坐。那么你打坐图的是什么呢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在《杂阿含经》中,世尊详细地将十因缘与十二因缘并排在前后同一节、同一次说法会中,详加解释了因缘门观行断结、流转以及还灭之法。我们先来看流转门的部分: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 | admin 2020-02-18 |
![]() |
因此平实导师透过《阿含正义》的演说,把《阿含经》中的要义,特别是佛陀真正的解脱道的意旨,用简单易懂的说法将其一项一项地演述出来,让观众朋友们可以迅速地了解,什么是佛法中二乘解脱道法门,以及如何次第成就解脱道中的贤圣众的修证,也就是四双八辈的实证。那么其中的观行与实证的内容在前面的几集节目中,几位老师已经详细地解说了。佛法中最基本的轨则,也就是因缘法 | admin 2020-02-18 |
![]() |
一切的这个行苦是:您只要有察觉到说我们五阴在三界世间里面在运行的时候,它本身就是一种苦啊!那么这种苦跟我们前面讲说,基于我们自己的立场,去观行眼前境界的无常变坏的这件事情来讲,您是不是觉得说,这里面没有办法把它接轨起来一起来看呢?是的!因为刚才所讲的对治坏苦这些状况,始终把能够感觉境界苦的那个我,跟境界本身的变坏,把它分成两个独立的个体去看;那你每 | admin 2020-02-18 |
![]() |
又譬如人类肉眼所见静止之物体,看似是静止的,但事实上该物体却是随着地球自转而快速移动;而如果透过现代科技来观察,组成这物质的微粒子却是不断地有震动或移动的现象,因此你可以说你所见之物体一定是固定不动的吗?那只是你在当时之因缘下,自心所现之内相分而已。所以从这里大家应当可以接受识阴所取之内六尘真的是虚妄性的,我们不可以执着自己所见所知的境界一定就是那 | admin 2020-02-18 |
![]() |
完整的佛法传到今天,常常变成半截佛法,只知道十二因缘法,不知道十因缘法,这是半截;只知道出离观,不知道安隐观,也是半截;只想要学二乘法出离生死,不知道要学菩萨法来成佛,这也是半截。心量狭小的人,对于发愿重新受生心生畏惧,恐怕会再受无尽的轮回,唯恐解脱无期,故不肯发起受生愿而再来人间受生,不想要来人间住持佛法,舍寿的时候想要赶快入涅槃,不想修证大乘菩 | admin 2020-02-18 |
![]() |
有的人以为能够解脱生死就是学佛完毕,纵观元朝到现在,六百年来的佛教只剩下解脱道,而且还是不知道要断我见的错误解脱道,这也是佛教衰微的原因。会有这种衰微是因为没有大善知识出来教导,今天平实导师出来说法,大家终于知道学佛的方向和方法,知道学佛不是只有出离观成就解脱道,还必须要有安隐观才能成就佛道。阿罗汉虽然能够出离三界,只是自己想要迅速得解脱,对生死轮 | admin 2020-02-18 |
![]() |
同样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9)此能造的心,即是第八识真心,而不是第六识这个妄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说的心、所说的识,都是在讲真心第八识如来藏,而不是意识妄心,这个地方弄错了,整个佛法都会读不懂。几百年来的佛教被六识论的密教误导以后,陷入一个极大的危机,而佛门也极少有人有此警觉性,那就是以缘起性空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