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若如楞严经中所述,修至想阴灭尽、进入行阴区宇,乃至行阴灭尽者,此菩萨境界已超越声闻四果罗汉;若过识阴区宇,而至识阴灭尽者,已经十地圆满,成为等觉菩萨了。自最浅之无相念佛、至最深的识阴灭尽,其间所证,各各不同,境界非一。对于经中所说各种不同层次之解脱境界,吾人当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精神,戮力勤修。万不可得少为足,便妄言已修成大势至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哪有颠倒或矛盾?佛在后期的二、三转法轮诸经讲的常住我是第八识,四阿含中讲的无常不住的无我性的“我”,是第六识及第七识意根,但是应成派中观的凡夫们听不懂,误以为佛说法前后互相颠倒,把第八识当作是识阴中的第六识我,所以佛才会说“我于‘凡’愚不开演”。佛对愚人也不开演如来藏妙法的,“愚”不是凡夫,是圣人而智慧不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佛陀给我们的开示:五阴就是有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五阴的解释状况可深可浅,我们先从最浅的部分来解说。色简单的讲,就是色身;受就是感受;想就是想作什么,想吃什么,都是想;行就是所谓的审思决断,当决定了什么事情时,这个是所谓的行、行为;识就是了别。色指我们的色身,物质部分;受想行识牵涉到的,都是我们心理的层次;并且受想行根据刚才粗浅的解释,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有情有见闻觉知的六转识,以及恒审思量、处处作主的末那识,都是依止这个第八识如来藏而有!七转识所能够了知的一切法,也都随同(能知的识阴)而依止于如来藏;假使如来藏离开了,那么一切法都没有办法来运作,就好像死人一样,因此说如来藏又称为所知依。如来藏的第三个名称叫作种子识。为什么称为种子识呢?因为这个如来藏心体,祂不会分别,也不会拣择一切法,祂是自动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不知六识心虚妄,所以就有虽然断除色阴我见,却不肯断其他四阴我见的人,佛门中离念灵知的信受者就是属于这一类;乃至有虽然断了色阴我见、识阴我见,但是仍然不能够断受想行阴我见的这一类人,这是原来坚持离念灵知心常住,后来改为主张六识自性就是常住佛性的人他们的落处。这二种人都是不知道:解脱道的亲证是要探讨识灭的道理,特别是意识灭除的境界,并且要能够接受意 三摩地

2018-07-21

但是意识为识阴六识所摄,识阴是六根、六尘相接触而有,其中六根是五色根及意根。意根无始劫来就在,祂携阿赖耶识投胎,由于阿赖耶识藉著父精母血及母亲的四大,少则三、四个月,多则五、六个月,而长养了五色根。因为有五色根能够接触外五尘,由阿赖耶识变现内六尘,再由阿赖耶识出生了六识;外五尘是由共业有情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山河大地之器世间。由于六根、六尘、六识及诸 三摩地

2018-07-21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原标题:《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 三摩地

2018-07-21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堕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 三摩地

2018-07-21

为什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蕴处界及万法都不能自外于真心如来藏存在?这是因为如来藏借着自己本有的体性,借着父母的四大而出生五根身,然后如来藏再借着自己所出生的五根身去接触外五尘,而由如来藏变现内六尘;因为有了五根以及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的意根去接触内六尘,因而有识阴六识出现,其中前五识就在五尘上分别,意识就在五尘上所显现的法尘广分别,因而有众生所了知的 三摩地

2018-07-21

接着以这个识为基础,再由十二因缘往上逆推,如何使十二因缘之一一有支消灭?一一推究的结果,因为有无明的关系,使得众生造作种种善行、恶行,如果将无明灭了,行也就灭了;行灭了,识阴六识也就跟着灭了;乃至生灭了,老病死也就跟着灭了,纯大苦聚也就灭了。由于缘觉是透过佛语开示,自行观察十因缘知道有一个识存在,这个识是一切有情真心,也是一切有情蕴处界出生及消灭的 三摩地

2018-07-21

这样整整一百个大劫专修福德后,转入妙觉位,上生天上,于天上事先安排菩萨诞生人间,以成就自己未来成佛的因缘,并于因缘成熟时诞生人间,于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观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现前;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不仅识阴尽,而且成就四智圆明的究竟佛,完成第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并依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这个涅槃是 三摩地

2018-07-21

由以上的说明可以证明,于证真如之前,必须先修四加行,才能在心中完全相信另有第八识如来藏恒存而非单有识阴六识与意根存在,因此愿意求证之,实证而不退转以后才是进住于真见道位中。关于四加行的如实观修,会有四个结果:煖、顶、忍、世第一法。今依《成唯识论》略加说明,借以建立学人之正知见,方免混淆: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颂曰: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 三摩地

2018-07-21

会分别六尘的就是识阴六识,而识阴六识乃是生灭不已的法,是藉著种种因与缘而从真心出生。正如佛在《中阿含经》卷54开示: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由佛的开示可知:眼识的生起乃是眼根与色尘相接触而生。眼识既如是,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是这样的道理,是耳根与声尘,鼻根与香尘,舌根与味尘,身根与触尘, 三摩地

2018-07-21

凡夫所知道的佛性是识阴六识的自性──能见之性、能闻之性、能嗅之性、能尝之性、能觉之性、能知之性。未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平实导师依《楞严经》的意涵说为“觉精”,即是第八识的见分,与六识的见闻觉知等六种自性同时同处并行运作。地上菩萨所证的佛性,则不是末学目前所知道的内涵;而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更不是末学所能想像于万一。稍后会将平实 admin

2018-07-21

——平实导师——目录一、学佛首要——断除三缚结二、我见之意涵三、如何断我见甲、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之觉知心为意识心乙、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丙、断疑见丁、断戒禁取见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甲、五蕴我乙、十二处我丙、十八界我五、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是修行的关键甲、识阴的定义乙、识阴的出生丙、识阴的苦丁、识阴的苦集戊、识阴的苦灭 admin

2018-07-21

思惟的结果:名色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这个“识”的关系,这个识就是过去世的识阴六识,才会有今世的名色出现;而过去世的识阴六识的出现,乃是过去世造作了种种善行、恶行的缘故,而有过去世的识阴六识的出现;然而会有过去世的种种善行、恶行的造作,是因为有无明的关系。知道有无明以后,已经推究到顶,无法再超过,因此只好顺推回来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 admin

2018-07-21

往往有人在这个段就自以为实证真如了,但在确认已证如来藏而非错证之前,都是想象意识如如不动的假真如,误以为即是真实唯识的境界,其实尚未脱离识阴范畴,仍属四加行位的菩萨,未得真见道功德。这首偈的意思,对于禅宗想要求悟的人而言非常重要,是故应该略加解释:“于现在自己所知的境界中,先建立一个万法唯识的认知,就好像真的有一个东西名为真如,是能生万法的唯 admin

2018-07-21

因为一念不生的境界,仍然是识阴的境界,他不是真正解脱的境界,所以施设了这样一个戒禁,这(每天)打坐的这样的一个戒禁,然后想要求得真正的解脱;这样的一个见解,就是落入了戒禁取见。简单的说完了戒禁取见,接下来讲疑。疑的定义很广,有世间法上的疑,有出世间法上的疑,也有世出世间法上的疑。那么在声闻解脱道当中的疑,是单指对三宝的疑,还有对我见的疑。我们来看看 admin

2018-07-21

第三能变识是藏识在变生有根身之后,依六根又能变生六识,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识,这六识合称为“识阴”,也就是第三能变识。然而,什么叫作识阴呢?世尊在《增壹阿含经》中说:“彼云何名为识阴?所谓眼、耳、鼻、舌、身、意,此名识阴。”(《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由这一段经文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在阿含解脱道中所说的识阴,总共只有六个心。意 admin

2018-07-21

有人错把色阴当作如来藏、有人错把识阴当作如来藏、有人错把受想行阴当作如来藏,然后就自以为开悟了。总之,什么样的错悟都有,说之不尽,但始终离不开五阴,都往妄心的方向一直钻进去。从妄心的方向直钻的时候,钻到最后无可转身,那就像老鼠入了牛角,再也回转不过来,法身慧命就活不过来了。如来藏就是真如,具有真如如的体性;而五阴却是生灭法,生灭的五阴怎么会是实相心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