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了六根与六尘以后,它们相接触后就有六识出现了,六识讲的就是识阴六识,所以十八界就是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尘)、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我们现在要来谈识阴,识阴是依于色阴之后而有的,所以祂们是虚妄法。譬如说,当你睡着无梦的时候,你的前六识就断了(谓有极重睡眠、闷绝,令前六识皆不现行。——《成唯识论》卷7)。同样的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生灭法它有什么样的特性呢?譬如我们观察我们的五阴(有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还有识阴),我们看这个色阴,不是只有我们的身体,还有外面的色法;我们观察这些生灭的色法,它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什么样的原则呢?就是生灭法它一定要互相依赖,一定是寿命短的要依赖寿命长的;以寿命长的作为依赖之后,寿命短的生灭法才能够存在。譬如我们说灯光,灯光我们可以切换开关,让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生灭法它有什么样的特性呢?譬如我们观察我们的五阴(有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还有识阴),我们看这个色阴,不是只有我们的身体,还有外面的色法;我们观察这些生灭的色法,它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什么样的原则呢?就是生灭法它一定要互相依赖,一定是寿命短的要依赖寿命长的;以寿命长的作为依赖之后,寿命短的生灭法才能够存在。譬如我们说灯光,灯光我们可以切换开关,让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识阴帜盛,流转生死,永无出离。五蕴与"取"联结在一起,就会产生万般贪欲,由此产生一切痛苦。由于有五蕴炽盛而有生、老、病、死的变化。这种生长、衰老、到病痛以至于死亡的变化过程,对众生来说是难以回避的痛苦。综合而言,以上所说八苦,生老病死属于身苦,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属心苦,前七种苦乃过去所感之果,后一种五阴帜盛则总括身心诸苦而说,乃现在起心造作,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色身的我是虚妄、假合的,大家也都知道受、想、行、识是假合而有的,却往往只在文字上知道,仍然和以前一样落入识阴中,却自以为已经断了身见──我见。凡夫都以五阴身为常住的自我,这个身见之中最难断除的就是意识心(觉知心)常住的身见。识阴共有六个识,为了见色而有眼识,为了闻声而有耳识,乃至为欲了知种种诸法而有意识。很多学佛人知道识阴是虚妄的,却又总是误以为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举凡爱乐于觉知性的人,都是喜爱识阴自性及六尘自性的凡夫;凡是向解脱进趣的有学圣人,都希望赶快灭除一切食,特别是四食中的识食。识食若能灭除,即成为心善解脱的无学圣人——阿罗汉;但是心善解脱的要件,却是要先认知五阴之上另有一个常住的真实法本识,是永远不会坏灭的;再来现观六识自我都是二法为缘而生的,所以绝对是虚妄性的;而见闻知觉性都是六识心运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识阴炽盛,流转生死,永无尽期。如此五取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众苦之所集聚,总摄一切苦法,故称之为五阴炽盛苦。综合而说,前面所述八苦,生老病死属身苦,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属心苦,五阴炽盛则总括身心二苦。前七苦,乃过去所感之果;后一苦,总括身心诸苦而说,乃现在起心动作,为未来得苦之因。因与果互相牵连,相续不断,痛苦无有了期。若有智者,能依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如楞严经中所述,修至想阴灭尽、进入行阴区宇,乃至行阴灭尽者,此菩萨境界已超越声闻四果罗汉;若过识阴区宇,而至识阴灭尽者,已经十地,成为等觉菩萨了。自最浅之无相念佛、至最深的识阴灭尽,其间所证,各各不同,境界非一。对于经中所说各种不同层次之解脱境界,吾人当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精神,戮力勤修。万不可得少为足,便妄言已修成大势至菩萨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是生灭法,意根作意○○○,○○○,意根作意○○○○○○,○就○○;种子流注时,前念落谢,后念踵继,如此念念生灭;识阴觉知心也是如此,都是念念生灭;但是如来藏是本体,不生不灭,○○○时,如来藏还是○○○○,否则○○○○。但是,如来藏无形无相,必须○○○○○○○,才能在三界中现行。至于第二题“十八界出生的先后顺序”,是在忏悔前就整理好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淴。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饶汝炼得身心同虚空去,饶汝到精明湛不摇处,不出识阴,古人唤作如急流水,流急不觉,妄为恬静。评:识心不断,纵炼得身心如虚空,终被恶业牵引去,精明湛不摇处,正是识阴,如何免得生死?总而言之,不究彻大理,悉是虚妄!玄沙云:恁么修行,尽出他轮回不得,依前被轮回去。所以道,诸行无常,只是三乘功果,如是可畏,若无道眼,亦不究竟。评。总收上数段法语,皆非究竟;三 | 三摩地 2018-07-19 |
![]() |
于平等体,妄起分别系著,随识受生,名为识阴。故云:五阴。问:经云:二十五有,何者是?答:受后有身是也。后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为众生现世心迷,好结诸业,后即随业受生,故云:后有也。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脱,证无生法忍者,即永离三界,不受后有;不受后有者,即证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问:二十五有名,云何分别?答:本体是一,为随用立名,显二十五有。二十五 | admin 2018-07-19 |
![]() |
圣人色阴乃至识阴。皆是无明因缘所出。一切凡夫亦复如是从无明生爱。当知是爱即是无明。从爱生取当知是取即无明爱。从取生有是有即是无明爱取。从有生受当知是受即是行有。从受因缘生于名色无明爱取有行受触识六入等。是故受者即十二支。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无心数。善男子。我于经中作如是说。从眼色明恶欲等四则生眼识。言恶欲者即是无明。欲性求时 | admin 2018-07-19 |
![]() |
凡夫所知道的佛性是识阴六识的自性──能见之性、能闻之性、能嗅之性、能尝之性、能觉之性、能知之性。未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平实导师依《楞严经》的意涵说为“觉精”,即是第八识的见分,与六识的见闻觉知等六种自性同时同处并行运作。地上菩萨所证的佛性,则不是末学目前所知道的内涵;而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更不是末学所能想像于万一。稍后会将平实 | 三摩地 2018-07-19 |
![]() |
会分别六尘的就是识阴六识,而识阴六识乃是生灭不已的法,是藉著种种因与缘而从真心出生。正如佛在《中阿含经》卷54开示:“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由佛的开示可知:眼识的生起乃是眼根与色尘相接触而生。眼识既如是,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是这样的道理,是耳根与声尘,鼻根与香尘,舌根与味尘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六见处所指的内容与范围,就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等五阴到底是有我或是无我的见解处,是六见处的前五见处;第六见处则是于五阴之外,到底有我或无我的见解处。依据经文所说,灭六见之法所要对治者,都是没有实证法界实相的有情,总括而言有三种:常见、断见与二乘人。首先「言有我见者」是指常见外道,错将五阴中的某一法执为真我,或者以想象、猜测的极微、冥性等等 | 三摩地 2018-07-19 |
![]() |
的施设,来教导众生每日静坐,希望可以离开语言文字妄想,用离念时的六识心能见之性、佛性,这一类人往往要求徒众们每天要坐禅或礼佛,默照语言文字有没有生起;但是这一类人其实都落在六识心的体性里面,错把六识心的自性当作佛性;而这其实只是妄心识阴之自性,像这样能觉照的自性其实仍是妄觉;这也是现代的默照禅之一。因为,若是离开了意识觉知心的默照功能以外,就不再有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