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也就是若遇到有人捕捉众生而欲杀之,则能尽己所能而给与救助,这应该要以随缘遇见而买来放生的方式来作,才是如法的,订购动物来放生是完全不如法的。若是预定何时要放生而向商人订购某种动物,商人便因此而去网捕动物,造成大量的伤亡,这个杀业得要由订购动物参与放生的所有人共同承担。当放生需要的动物被放生到不适合的环境时,又衍生不适应而死亡,或者原生种生物被新放生 三摩地

2018-07-22

藏识是无我性的,没有好恶,随缘应物而不作主,藏识所造器世间及有身之优劣所依据的是藏识内业种的染净程度;上帝是有我性的,上帝造物不是依据个人喜好,就是随心所欲……故不能把三界唯心等同于外道的第一因论。(原标题:“三界唯心”与“唯心主义”之不同)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如来藏不生不灭、贯通三世,储藏众生之善恶业种不失,因此其随缘兑现因果报应亦丝毫不爽,故对每一世出生的五蕴来说,这些储存在如来藏中的善恶业种,未来现行果报还在,亦极为可怖,如《大宝积经》卷57:【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此千万不要听说罪性本空,便毫不畏惧的造作罪业,届时果报现前时,再后悔则为时已晚。虽然证悟的菩萨能转 三摩地

2018-07-22

藏识是无我性的,没有好恶,随缘应物而不作主,藏识所造器世间及有身之优劣所依据的是藏识内业种的染净程度;上帝是有我性的,上帝造物不是依据个人喜好,就是随心所欲……故不能把三界唯心等同于外道的第一因论。(原标题:世间及众生的成因--三界唯心)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这是以随缘遇见而买来放生才是如法的,如果是以订购动物的方式来放生,则是完全的不如法。譬如我们预定时间要放生,于是就向商人订购某种动物,商人因此就必须去网捕动物,据说要买一千只小鸟来放生,商人必须捕捉两千只小鸟,才能有一千只可以存活,因此反而造成了一千只小鸟无辜的伤亡。请问大家:这到底是在放生还是在杀生呢?在还没有放生之前,已经先造杀业了,而这 三摩地

2018-07-22

一切众生都有第八识阿赖耶识,此识无形无色,本来而有,不生不灭,虽然能集藏一切法的种子,能生万法,却又自体清静,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却又能了众生心行,随缘应物却不作主。阿赖耶识又是无我性的,是出世间的法。故《大乘密严经》(地婆诃罗译,下同)卷中,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告大众言:一切众生(各自的)阿赖耶识,(都是)本来而有(的法),(此阿赖耶识)清净,出 三摩地

2018-07-22

辟支佛的智慧比声闻高一些,在他入涅槃以前,也会随缘以神通度化一些人,所以就以“鹿车”来作譬喻。另外还有一些众生,听佛陀说法之后能够发起大心,愿意长久地精勤修学。除了声闻乘的一切智,缘觉辟支佛乘的自然智之外,他还想要求取佛陀的佛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十力、四无所畏……并且因为愍念无量的众生,所以想要利益人天,度脱一切的有情,像这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像刚才我们说自己随缘地看书、随缘地听经说法这样子的学习方式,它当然好处就是说,我们维持着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生活不变,只有在空闲的时候,来接触一下佛法而已;可是它的缺点,正是因为这样子随缘的学习方式,往往我们学到的都是皮毛,学到的都是皮毛。并且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状况就是,往往初学者之间还会彼此的交流心得;如果每一个人懂得的都刚好是皮毛,并且这些 三摩地

2018-07-22

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只是不断增长我见、我执而已。大家都希望通过学佛来让自己活的更好,一切都很顺利,身体好,家庭好,事业好,一切如意。修行真的是这样吗?修行与此无关,修行的重点在离我,断除我见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镜子本身却不会去抉择或者说去喜欢,它喜欢胡人还是汉人,它只是随缘而映现出它该映现的,无妨胡人之像会变动,汉人之像会变动,但是镜子本身它却从来没有变过。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公元486年十二月,河南嵩山大雪纷纷,神光和尚为了求法,冒着大风雪,终于来到了嵩山,到了达摩祖师的面前。达摩见神光静立雪中良久,开口问:你一直站在雪中,究竟有什么心愿呢?神光回 三摩地

2018-07-22

证得《心经》中所说的自在真心后,观得除祂之外一切万法皆属因缘所生,无常空、变易空,唯有真心如来藏不生不灭真实存在,其体性虽空但随缘应物,不在六入而不离六入于一切法上不起分别,从此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转依真心体性,于五蕴十八界法中时时历缘对境,渐渐消除我见以及我执,身、口、意遂依空性如来藏而转为清净,不再以仅仅存在几十年的色身和意识心为真我,明白世间一 三摩地

2018-07-22

辟支佛的智慧比声闻高一些,在他入涅槃以前,也会随缘以神通度化一些人,所以就以「鹿车」来作譬喻。另外还有一些衆生,听佛陀说法之后能够发起大心,愿意长久地精勤修学。除了声闻乘的一切智,缘觉辟支佛乘的自然智之外,他还想要求取佛陀的佛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十力、四无所畏……并且因为愍念无量的衆生,所以想要利益人天,度脱一切的有情,像这样求取无上 三摩地

2018-07-22

一切众生都有第八识阿赖耶识,此识无形无色,本来而有,不生不灭,虽然能集藏一切法的种子,能生万法,却又自体清静,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却又能了众生心行,随缘应物却不作主。阿赖耶识又是无我性的,是出世间的法。故《大乘密严经》(地婆诃罗译,下同)卷中,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告大众言:一切众生(各自的)阿赖耶识,(都是)本来而有(的法),(此阿赖耶识)清净,出 三摩地

2018-07-22

又菩萨心性贪瞋痴等烦恼微薄,不会起心动念于之法;种种遮覆盖障明性智慧、妨碍道业,乃至定业的修学过程当中的烦恼还有性障都极为轻微,个性朴实正直又随缘和顺,这就是善根成熟;善根成熟的菩萨不会去造作恶业,就解脱了业障,不再有修道、行道上的障碍。而菩萨因实证见道与修道,具有明达的智慧,对于良善正确的说法及偏邪错误的说法,都能真实了解其中的义趣差别而分别简择 三摩地

2018-07-22

他的三界烦恼断尽,舍报可以出离三界,但当他还没到舍报时,他就要去度众生——随分随缘去度众生。他在入无余依涅槃之前,虽然没有烦恼,但仍要跟我们一样受寒风、热苦、饥饿、痛痒、色受想识蕴的行苦……等,可是对他而言,这不是大苦,所以名为“微苦所依”,他还有这种轻微的苦为所依,所以叫有余依涅槃;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 三摩地

2018-07-22

各位菩萨,我们知道,二乘定性无学如果舍寿的时候,就一定会入无余涅槃;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俱灭,尽未来际永远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也就是说永远就会消失在三界之中了,因此二乘定性无学只能在舍寿前随缘度众而已。而他们所度的众生也只能证得二乘菩提,而这些所度的在未来舍寿时,同样是会入无余涅槃,不能像菩萨一样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成佛;所以说二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祂离见闻觉知、离思量执着,从不分别六尘法,对种种境界,好也罢、坏也罢,善也罢、恶也罢,一概随缘而应,因为对于六尘万法不染不着、不闻不问,一味平等,所以其心体的自性清净无染。以上的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其实也就是在描述如来藏自住的涅盘境界,而这个涅盘境界,世尊在《佛说法印经》中也做了相同的描述,如下:苾刍!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 三摩地

2018-07-22

接下来是十方如来随顺佛性,是指十方如来见性成佛时,成所作智现前,八识心王与二十一心所有法相应,所以每一识、每一个心所法都能够独立运作,利益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因此随缘赴感靡不周。接下来说说通。以宗门的法教导学人成佛之道,也就是帮助学人建立佛法的正知见,未来能够明心见性乃至成佛。但是说通必须观察众生的根性而说,因为众生的种性有五种:人乘、天乘、声闻乘、 三摩地

2018-07-22

阿罗汉虽然三界烦恼断尽;但当他还没到舍报时,他仍要随分随缘去度众生,仍要受寒风、热苦、饥饿、痛痒、色受想识蕴的行苦……等等,可是对他而言,这不是大苦,名为微苦所依,所以叫有余依涅槃;当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舍了,就是无余依涅槃。所谓的轮回生死,其实是我(见闻觉知心和意根)拉着它(阿赖耶识)轮回生死,因为过去世的我舍不下自己,所 三摩地

2018-07-22

兹略述如下:一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依第八识如来藏于生死流转中,恒常显现其体恒常住、随缘任运、不贪不厌、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之境界,非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言有此一涅槃境界;亦非可外于自心如来藏之修证,而言有此涅槃之实证。二为有余依涅槃:依如来藏中分段生死烦恼现行之断除,未舍寿而入无余涅槃之前,施设有余涅槃之名,非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说有余涅槃;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