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只是不断增长我见、我执而已,与道无关,与也无关。很多人希望通过学佛来让自己活的更好,一切都很顺利,身体好,家庭好,事业好,一切如意。修行真的是这样吗?修行与此无关,修行的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后头也谈到了说,一种是知足常乐,一种是所谓的随缘因应。当然我们也跟大家提的就是说,少欲知足、随缘因应这个原则,的的确确就是许多人主张用这个方式,来帮助大家因应现在社会上忙的压力,甚至于因应社会上各式各样烦恼的来源。可是,我们在上一集里面有特别特别提醒大家,现在在这里仍然要再次的提醒大家,也就是说,观众朋友们不要因为随缘里面有一个缘字,有一个缘字 三摩地

2018-07-22

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只是不断增长我见、我执而已,与道无关,与也无关。很多人希望通过学佛来让自己活的更好,一切都很顺利,身体好,家庭好,事业好,一切如意。修行真的是这样吗?修行与此无关,修行的 三摩地

2018-07-22

待菩萨圆满十信位功德后转进十住位,开始在外门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从布施度开始行三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如是圆满布施后,才能够转进持戒度开始持戒,譬如持五戒、八关斋戒、十戒,最后得以持菩萨戒;于持戒度圆满后转进忍辱度,忍于菩萨戒种种的要求,忍于众生种种无理的要求及不便;如是圆满忍辱度后转进精进度,由于安忍众生的忍辱后自然就会精进,不断地精进布施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这时候的他,就可以用这样的智慧,随处、随缘、随愿来建立六道中的五蕴身,因为这些五蕴身都只是真心如来藏幻化而得的,这些都是无我、无所得的法;所以也没有欢喜或厌恶的我可说,这时候就能够一心放下所有的执着,到达绝对真实平常的大安隐处。也就是说,连一点点烦恼也都没有了,这时候只需要随处轻安地过日子就好了,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放下。最后,我们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三摩地

2018-07-22

很多人觉得随缘是消极的心态,不适用于现今讲求拼搏努力,把握命运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其实不然。随缘不是不拼搏,而是在拼搏之前,要先懂得世间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懂得依于规律和现状来拟定自己拼搏的目标方向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这样再来拼搏才会事半功倍,才不会枉费心机而一事无成,反而回头埋怨世事不公了!其实世事从来公正,只是世人没有智慧,不懂其中的因果道理,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不是禅师的事,那只是思辨家的事,禅师可没这样的闲功夫,他只是心平气合的阐述生命的本来面目,只是安住于那份寂静中,随缘描述一下涅槃的境界,说有说无,无非乘兴而为,正因为禅师的率真,坦诚,在在处处为我们直指本来,而我们却利用我们这日益发达的思辨意识去面对,故而与禅师越来越远,完全不能明了体察禅师的本意,却以为禅师个个故弄玄虚。神头鬼脸,在在错过禅师的 三摩地

2018-07-22

暂时不用表现自己吧,扮演一位无言的观/听众,随缘任运的配合他人所需;就好像一位朋友告诉过我:「她老师的教导:抿着嘴唇,用眼睛听别人说话。」以佛法的角度而言,生活中屡屡会有以上这些情况发生,是因为彼此之间不够用心,再加上心思不够细腻,不能有观察的智慧能力。若谈到细心、观察、智慧等等,在佛法上有专门名称,谓为「止、观」。举例来说,健康的小朋友们活泼蹦跳 三摩地

2018-07-22

乃至发愿受持三归五戒,受持菩萨戒,人生要甘愿啊!一条路就是继续轮回,一条路就是成就佛果,要甘愿啊!愿如实有能力时,愿到十方世界,随缘化现,乃至地狱、饿鬼、畜生之中,于《大般涅盘经》经中卷三十一,佛陀说:「菩萨摩诃萨,无地狱业,为众生故,发大誓愿,生地狱中;善男子!往昔众生寿百年时,恒沙众生受地狱报,我见是已,即发大愿,受地狱身;菩萨尔时,实无是业, 三摩地

2018-07-22

那如果说这个不用特别去寻找,这自自然然的状态就是,那也是无知外道,自然外道,无事息心的外道,不必用功的外道,不知接下来还要做什么的外道,所以这种外道,将想法放在自然,任运自然,这当下就是,当下即是,不必特别生起什么求圣求贤的念头,每天如是好好生活,这样不去执着一切诸法,而能够随缘过此生,遇到有缘份的人,就跟他说这番道理,以为这样就是了达佛意了,对一 三摩地

2018-07-22

本师释迦牟尼佛于此示现成佛的时候,便先开演《华严经》,让天界的菩萨们先能够熏习修学,得到利益,因此不能说不开演此「真心」,以菩萨们虽各有所别,但都有熏习如是「真心」的知见,所以如果说佛一开始就是说「真心」,然此界众生若非因缘殊胜,不能得闻,等到佛陀行人间度化的时候,先对优波迦外道一人随缘说法,后对五百商人随缘说法,乃至对于旁生的龙王说法,最后再到了 三摩地

2018-07-22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切善法与不善法生起现行以后之随缘散坏,也是以如来藏为因。因为有如来藏集藏往世业种以及具有七种性自性的缘故,所以能令业种一一现行而受其果报。譬如往世爱乐杀生造短命业的人,这一世就不可能享长寿;往世乐于救护众生造长命业的人,这一世将享长寿之果报。甚至于异熟果以外的依报,也是由如来藏的七种性自性而现行,让有情随业受其可爱或不可爱之依报。因此, 三摩地

2018-07-2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4就是除了克尽自己应尽的职责,随缘尽分去善了夫妻情缘之外,同时也可以观察因缘摄受配偶学佛;或许他就像前面世尊讲述故事中的女人伽咤一样,会在您将来成佛时担任重要的角色了!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120集学佛人如何面对婚姻?>陈正源老师 (原标题:学佛人的夫妻相处之道!) 三摩地

2018-07-2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4)就是除了克尽自己应尽的职责,随缘尽分去善了夫妻情缘之外,同时也可以观察因缘摄受配偶学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120集学佛人如何面对婚姻?》陈正源老师  (原标题:佛教中的夫妻相处之道) 三摩地

2018-07-22

任持,就是说根本就不必要起意念,就能够随缘任运的执取过去所造的一切善业恶业以及一切无记业的习气,使得这些业种都不会失坏。意根有这种体性,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有人说:「那些美国越战退伍军人真的很奇怪呢!在越战过程中那么恐怖、那么痛苦,回来以后就应该赶快把它忘掉,他们却每天还要去梦到它,好笨喔!笨死了!笨到每天还要去看心理医生,还看不好。」因为那个恐怖 三摩地

2018-07-22

从这个故事当中,各位看到了吗?毁谤佛所说的,那个果报不是任何的人所承受得了的;不管今天我们相不相信佛所说的如来藏妙法,那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如来藏随缘去执行业果;所以要听佛的教导,要很小心自己的三业,特别是毁谤,那绝对不要去参与。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037-038集<作者与受者的关系(五、六)>余正伟老师 (原标题:毁谤佛所说的,遭受地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就是因为菩萨深明因果,所以说菩萨畏因不畏果,并且总是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至于造业的轻重,以及宿业障可不可以消除的问题,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大般涅槃经》等等经中,都有详细的说明。佛陀在经典中开示说:虽然同样是造作恶业,但是随着造作时起心动念以及对象的不同,而成就所造罪业的果报轻重,以及现生、来生或后世受报的差别,也就有果报、时间定与不定的差 三摩地

2018-07-22

而阿罗汉虽然断了我见,进而更断了我执,能出三界轮回生死,却不以修习六度波罗蜜为必要,纵有所修也是随缘而修,所以他所具有的福德资粮比之诸地菩萨,可谓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差太远了。又菩萨修学佛菩提道,于六住位明心见道时,已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的总相,发起根本无分别智的总相智,有了大乘无生忍;然后从第七住位开始,修学别相智,广修后得无分别智,直到见道通达进入 三摩地

2018-07-22

另外我想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有的一个心态就是,要充分认识因果,知命随缘,如果真有不好的事情,那一定是我们以前所造之业因在今世现果受报,我们应甘受此业报,不必怨天尤人,或者企图以算命改风水的方式来逃避。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我们造了因,就要有勇气去承受那个果,从这个角度讲,算命也是没有必要的。学佛的人,才真正的知命,真正懂得如何去面对命运。胡说了一通,基本是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说在《华严经》当中,有大菩萨赞佛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另外,佛陀也在《法华经》当中赞扬观世音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妙法莲华经》卷七)除了上述经典之外,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也有解说八地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