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然而,初住位的菩萨应该如何发心呢?初住位菩萨应该以财布施为最主要,并且也应该随缘随分为初机学人说法而作法布施;一方面接引有缘的众生进入中,而自己也能发心而安住于佛菩提道中,这就叫作发心住。如果十信位没有修习,菩萨性还没有发起,当然就不能叫作发心住。譬如他既不肯发心财施护持正法,也不肯发心法施拯救众生于邪见之中,虽然有时也能住于菩萨行当中,但这仍然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只是不断增长我见、我执而已,与道无关,与也无关。大家都希望通过学佛来让自己活的更好,一切都很顺利,身体好,家庭好,事业好,一切如意。修行真的是这样吗?修行与此无关,修行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不待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行布施,或者布施的财物要累积到一定数量才布施,菩萨正确的观察到,所有求布施的人,都有他的困难急需之处,都有他内心焦虑不安之处,所以凡有求者都应随缘布施。菩萨不认为顿施及渐施有何差别,所以不应只要顿施,而不渐施,少次多量及多次少量之布施,总数相当功德亦相当,所以应该随着与有求众生之因缘而随缘布施。菩萨认为只作积聚顿施是有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有一件可以布施的因缘,刚好别人先做了,你就不要抱怨,可以等待下次因缘,随缘就好。有因缘时你就自己做,缘不够时,你就赞叹随喜。别人在布施时,你心中要欢喜,别嫉妒。有的人心态不好,看见人家布施,他心理上有压力:他比较有钱啦!我一直都没有钱啦!真倒霉!千万别在嘴里老是讲没钱,不断的讲,讲到后来都讲衰了(大众笑)。真的会这样。不管有没有钱,你要记得赞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你证得无为法以后,一切都随缘而不再有所执着时,当你起了悲愿,决定要为众生做事时,别人就得让你,你才能为众生的利益而处处作得了主。实相法界的因果律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很强势而一直想要作主的人,他到了中阴身时就没有无漏业的福德,一定要礼让修得无漏戒的人,然后才能与其它的中阴有情比较世间善业福德的大小,福德大时才能作主受生于流转法中。所以末法时的大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不待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行布施,或者布施的财物要累积到一定数量才布施,菩萨正确的观察到,所有求布施的人,都有他的困难急需之处,都有他内心焦虑不安之处,所以凡有求者都应随缘布施。菩萨不认为顿施及渐施有何差别,所以不应只要顿施,而不渐施,少次多量及多次少量之布施,总数相当功德亦相当,所以应该随着与有求众生之因缘而随缘布施。菩萨认为只作积聚顿施是有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不待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行布施,或者布施的财物要累积到一定数量才布施,菩萨正确的观察到,所有求布施的人,都有他的困难急需之处,都有他内心焦虑不安之处,所以凡有求者都应随缘布施。菩萨不认为顿施及渐施有何差别,所以不应只要顿施,而不渐施,少次多量及多次少量之布施,总数相当功德亦相当,所以应该随着与有求众生之因缘而随缘布施。菩萨认为只作积聚顿施是有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如果我们去归依的时候,他不跟我们讲应该持守的范围,这样的话没有戒体,没有戒体就是随缘的、结缘的归依而已,这样的话还没有真正进入佛门。所以我们都应该清楚的了知三归依戒的内容,了解了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去具足众戒。简单说了世间三宝之后,接下来要跟各位介绍“出世间的三宝”。出世间的三宝一样是佛、法、僧三宝。所谓的佛宝,就跟世间三宝是不一样。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下来说,由于你信受了正行僧,所以你就对佛法的修行理路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你能够依这个正确的方向去行进;但是你依止了真实的正行僧以后,必然会常常供养诸菩萨众•斗诸菩萨众”的意思,并不是只有你所亲近修学的正行僧;还有其它的正行僧,只要你有因缘遇见了,特别是遇见了圣位的菩萨众,你也都要随分、随缘、随力来供养;这就是“常供养诸菩萨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如果我们去归依的时候,他不跟我们讲应该持守的范围,这样的话没有戒体,没有戒体就是随缘的、结缘的归依而已,这样的话还没有真正进入佛门。所以我们都应该清楚的了知三归依戒的内容,了解了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去具足众戒。简单说了世间三宝之后,接下来要跟各位介绍“出世间的三宝”。出世间的三宝一样是佛、法、僧三宝。所谓的佛宝,就跟世间三宝是不一样。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说有证,则又不然,盲人不见日月,虽以善辟晓谕,不能得知,虽则日月皆照,无分春秋,毕竟不能得知,于此何可说无有日月朗照天地,然盲人自不见尔!大地有情,因不遇圣法,如同盲人,虽受日月,得以存身,不觉有异;然亦毕竟无有念于日月者,以不知故,何能知道有「本际」存焉?所以证悟者,不说为证,此事自家事,此证自家证,以妄心虚妄不实,本自非我,既然非我,何因非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如果我们去归依的时候,他不跟我们讲应该持守的范围,这样的话没有戒体,没有戒体就是随缘的、结缘的归依而已,这样的话还没有真正进入佛门。所以我们都应该清楚的了知三归依戒的内容,了解了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去具足众戒。-----《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11集受持三归之行(三)》正礼老师主讲 (原标题:什么叫作戒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学佛者行善之目的,乃在于修集今世或未来世亲证三乘菩提之福德资粮;学人若欲求开悟明心,入七住位菩萨数,首重于累积福德资粮──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慈心不杀、归依三宝、修学佛法正知正见,并且随缘随分随力修集六度十善,护持三宝、护持正法,以此培植深厚福德。成佛之道资粮位的修集有二:一福德资粮,二智慧资粮;也就是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如世亲菩萨于论中说:布施、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不是不要财,随缘是一种心态,生活足够了也是一种心态。如果一方面又要发财又要修持解脱道,谁能脚踩两只船?两手抓苍蝇,还不如一手抓靠得住。若按比例来说,富翁中也不乏佛的。再说有很多东西是钱买不到的。比如我学佛后,一家人不生病,否则医药费光女儿一个人每年都是一千五百到三千多。现在不花这笔钱了,这不等于是赚了这笔钱了么?我的一位同修,学佛后,开汽车很顺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大家听了就说,那祂是不是跟石头跟木头一样,反正都没感觉啊?但又不是,误会了哦!为什么呢?因为即使我们睡着了,祂同样不停的、努力的、很勤奋的都在帮我们的忙呢!你所想到的祂都知道,而且帮你做得好好的;因此祂是在我们醒着、睡着,祂都一样是寂照不灭、任运随缘、随缘任运!可以说是醒睡一如,因此说祂叫作非无作用。如来藏因为具有以上的非断非常、非空非有、不生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波浪是大海所生,但大海没有觉知性,不知道自己生起波浪,甚至不知道自己存在,不知道自己是大海,阿赖耶识同样如此,祂只是随缘而应,不断变现出有情众生的七转识和诸尘相,所变现的这些种种法相与阿赖耶识的关系,就好像大海和波浪的关系:不一不异。狭义来讲,虽生出这种种的法相,但自己却无法知道,也因无证自证分,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存在,所以彼阿赖耶终不自言:我生七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由于祂离见闻觉知、离思量执着,从不分别六尘法,对种种境界,好也罢、坏也罢,善也罢、恶也罢,一概随缘而应,因为对于六尘万法不染不着、不闻不问,一味平等,所以其心体的自性清净无染。以上的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其实也就是在描述如来藏自住的涅盘境界,而这个涅盘境界,世尊在《佛说法印经》中也做了相同的描述,如下:苾刍!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由于祂离见闻觉知、离思量执着,从不分别六尘法,对种种境界,好也罢、坏也罢,善也罢、恶也罢,一概随缘而应,因为对于六尘万法不染不着、不闻不问,一味平等,所以其心体的自性清净无染。以上的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其实也就是在描述如来藏自住的涅盘境界,而这个涅盘境界,世尊在《佛说法印经》中也做了相同的描述,如下:苾刍!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随缘变时。似有流转。而实无生灭。亦非去来。如湛水起沤。沤全是水。华生空界。华全是空。识性未常去来。虚空何曾生灭。如马祖大师云。若此生所经行之处。及自家田宅处所。父母兄弟等。举心见者。此心本来不去。莫道见彼事则言心去。心性本无来去。亦无起灭。所经行处。及自家父母眷属等。今所见者。由昔时见故。皆是第八含藏识中。忆持在心。非今心去。亦名种子识。亦名含藏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解释如下:阿赖耶识也是这样的道理,是三世诸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清净的体性;虽然阿赖耶识本体在凡夫位是恒、是常、是清净的,但是却含藏了无始时劫来的七转识的染污种子,所以是变异的、是无常的、是不清净的,因为这样的结果,使得有情在六道中不断的轮回生死,不仅无法出离生死,也无法亲证三乘菩提;如果菩萨能够亲证阿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