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但是禅宗祖师所证悟的如来藏境界,却是不对六尘境界有所了别;因为菩提真心如来藏对一切境界乃是随缘应物任运自在,不了别六尘,而又不会落入六尘的见闻觉知境界当中。真心如来藏不是凡夫眼识乃至到意识这种能了知,而证悟的祖师他能够实证总相的意涵,乃至悟后修行通达,最后成就佛道,一切种智,都是要依于证悟这个真心如来藏,这个第八识菩提心。因为这个第八识菩提心无为无 三摩地

2018-07-23

灭尽定中圣者出定,则非由此缘故,乃因未至舍寿时节,随缘说法度生,故不取灭度。入灭尽定时以心先有预设,故于日将午时即便由其意根之作意,而使空明觉知之意识心又复现前,入城托钵,食讫说法;乃至寿终之时以舍想故而入涅槃,非以涅槃想而入涅槃。是故圣人与凡夫俱从定觉,而因不同,修证别故;此亦佛子所当知者,是故大慧菩萨为诸佛子请问于佛。-----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说,慧解脱的圣者,若想成为俱解脱者,仍然应该随缘进修四禅、四空定,渐渐成为俱解脱者。而八解脱的阿罗汉虽已能出三界生死苦,但解脱智并不具足,故也有人方便说八解脱的圣者仍然不是阿罗汉;要待解脱知见具足了,才说他是阿罗汉,此说亦不无道理。第二节俱解脱者非因定力而得解脱往往有浅学之人,误认为修定也可以解脱三界生死,其实是错误的想法。今以九众生居来说明, 三摩地

2018-07-23

这种思虑与定相应,它与人在散乱状态中随缘逐境去打妄想、做判断推理不同,所以也译作思维修,是一种修行,不是散乱的思维妄想。定,又译作三昧、三摩地、三摩提,指的是单纯的心定止于一境的状态。禅与定是有区别的,如果在定中同时有思维审虑的能力和作用在,就叫作禅;如果在定中没有思维审虑的作用,心止一处、清清明明、一念不生,那是单纯定的状态,不能称之为禅。这个解 三摩地

2018-07-23

这种思虑与定相应,它与人在散乱状态中随缘逐境去打妄想、做判断推理不同,所以也译作思维修,是一种修行,不是散乱的思维妄想。定,又译作三昧、三摩地、三摩提,指的是单纯的心定止于一境的状态。禅与定是有区别的,如果在定中同时有思维审虑的能力和作用在,就叫作禅;如果在定中没有思维审虑的作用,心止一处、清清明明、一念不生,那是单纯定的状态,不能称之为禅。这个解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我们把八识心王分开来说,其实精进用功的心正好是意识心,所以说意识努力精进修行才能够速成佛道;可是意识精进实修时,所证的如来藏心,祂却是一向没有欲求的随缘者。祂是随顺众生因缘的,也随顺于种种业种和无漏有为法、无漏无为法的状况而随缘任运的。所以,精进实修的意识心,悟后了知自己的虚妄而断了我见,因此把我执和我所的执着降低乃至断除了!为什么能这样?因为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佛土的成就,是以如来藏的随缘性来成就的,如来藏这一部分的随缘性是因为众生的意识与意根的运作,祂随顺众生心的作意而这样去成就;所以将来你成佛时,你的佛土将会如何?那就要依你所发的别愿来成就了!你发的愿小,将来你的佛土就小;你发的愿大,佛土就大;发的愿庄严,将来成就的佛土就庄严。而这些都不是别人所做,都是你的如来藏和共业众生的如来藏,也就是由发愿要 三摩地

2018-07-23

精进的意思是说,你对于布施、持戒、无生忍这三度,都得要精进修行了,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随缘而修了。修精进行,就是佛法上所讲的:要修学各种的善法行,无一善法不修。不但要修各种善行与善法,而且还要永远心不懈退呀!如果心懈怠了、退失了,那就不叫精进。换句话说,菩萨确实不好干,不但要修布施行,还得要不断的布施,永远都没有了期;一直到你成佛以后,还是继续布施,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给有情众生时,要普遍以慈心对待,不因为有亲属的因缘,所以特别照顾他;非亲属就都不关心,应该平等看待,遇到了就应该随缘加以照顾。在外面遇到的某一个穷苦众生,也许一百世以前他是你的父母,只因为悭贪不施,所以这一世很穷苦;也许某人五十世以前是你很钟爱的子女,比你现世的表亲还要亲,为什么要以现世的因缘作为布施的考虑呢?所以应该普慈一切而不依此世因缘。佛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你证得无为法以后,一切都随缘而不再有所执着时,当你起了悲愿,决定要为众生做事时,别人就得让你,你才能为众生的利益而处处作得了主。实相法界的因果律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很强势而一直想要作主的人,他到了中阴身时就没有无漏业的福德,一定要礼让修得无漏戒的人,然后才能与其它的中阴有情比较世间善业福德的大小,福德大时才能作主受生于流转法中。所以末法时的大师 三摩地

2018-07-23

但有的状况要随缘,如果配偶不是念佛人,出门喜欢和自己牵手,就不要故意甩掉,导致家庭不和睦,那就过当了。有些较调皮的人,看到流浪狗躺在路旁睡觉,忽起恶作剧心态,一脚踢去,痛得狗哀哀嚎叫,马上逃离,这是众生。念佛人应该长养慈悲心;此举虽无杀害之心,但亦不应有恶作剧心态。这种心态可能影晌来生,造成修学佛法上的一种逆缘,也是个人威仪上的伤害。(原标题:俱足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如果我们去归依的时候,他不跟我们讲应该持守的范围,这样的话没有戒体,没有戒体就是随缘的、结缘的归依而已,这样的话还没有真正进入佛门。所以我们都应该清楚的了知三归依戒的内容,了解了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去具足众戒。-----《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11集受持三归之行(三)》正礼老师主讲(原标题:什么叫作戒体)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不待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行布施,或者布施的财物要累积到一定数量才布施,菩萨正确的观察到,所有求布施的人,都有他的困难急需之处,都有他内心焦虑不安之处,所以凡有求者都应随缘布施。菩萨不认为顿施及渐施有何差别,所以不应只要顿施,而不渐施,少次多量及多次少量之布施,总数相当功德亦相当,所以应该随著与有求众生之因缘而随缘布施。菩萨认为只作积聚顿施是有过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不待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行布施,或者布施的财物要累积到一定数量才布施,菩萨正确的观察到,所有求布施的人,都有他的困难急需之处,都有他内心焦虑不安之处,所以凡有求者都应随缘布施。菩萨不认为顿施及渐施有何差别,所以不应只要顿施,而不渐施,少次多量及多次少量之布施,总数相当功德亦相当,所以应该随着与有求众生之因缘而随缘布施。菩萨认为只作积聚顿施是有过 三摩地

2018-07-23

阿罗汉不会发这种心的,阿罗汉发心只是说:我现在成为阿罗汉了,我舍报前就随缘度化众生!能度几个就算几个。他不肯发心说:我下一辈子再来!我永远与众生同在三界中来利乐众生。为什么呢?他怕啊:我还没有离开隔阴之迷啊!隔阴之迷还没有断除啊!我下辈子再来时一定会忘了此世的解脱果智慧,万一那时没有人度我得解脱,万一我来世又干了恶业,岂不倒霉死了?所以他会害怕啊! 三摩地

2018-07-23

以法布施及为主修,余法随缘随力修持。初地菩萨复于五位百法明门具足证验领受,了知一切法本来无生,皆是自心如来藏所现能取所取之功能差别;如镜现像,非有真实六尘相分为自心意根意识所触;亦无真实自在之蕴处界我,名为亲证犹如镜像观,成满心菩萨。初地应修之福慧满足,若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是人能游百佛国土等。其后随佛修学,亦得诸方上地菩萨指导,即可渐入诸地 三摩地

2018-07-23

在如是亲证之前,纵使亲近善知识而听闻正理,自己也如理作意思惟而无错误,仍然不是实证唯识性的菩萨;因为这时仍然不知道真识如来藏的所在,仍无能力现观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如何出生五阴身心及万法,依旧落在现识与分别事识等七转识中,所以虽在知解层面已经知道了,但所住的境界毕竟仍在意识或识阴六识的境界中;而这六识的境界全都是有所得的——不离六尘境界的领纳 三摩地

2018-07-23

不了六尘故,随缘任运出生万法故。众生因烦恼不能断,不知祂的寂静;众生因无明故,不悟如来藏,不知其能摄愦闹、非一非异。有情身心受内外法系缚故,始终有罣碍;如来藏生生不息,变生显现万法,因无执著而任运无碍,故常自在。复次,如来藏第八识一向与众生之心性大异!如来藏于三界万法中,并无如觉知心有境界之领受相,亦无如觉知心之攀缘相、执取相、烦恼相,更无如觉知心 三摩地

2018-07-23

再来要能够观行真如法身虽然随缘出生这一切法,出生这蕴处界一切法,可是却从来不分别这一切法,也从来不贪爱这一切法,从来不执着这一切法,从来不攀缘这一切法。因此能够这样的观行,慢慢的要求转依;也就是说我们的妄想心,我们的这一些见闻觉知心,因为观行到真心的清净法性,在一切境界当中,没有贪爱、执着、攀缘,所以我们的见闻觉知心,这一个妄想心也要慢慢的转依真如 三摩地

2018-07-23

非有作用(离六尘见闻觉知而于五位中寂照不灭任运随缘而不动故,醒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故唯如来藏非常非无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名为中道实相,余者皆非。若以一念不生、无思惟时、寂照之灵知心……等,错认为如来藏或真如时,则与外道及民间信仰之常见论者无异,非佛法也。且道:汝之如来藏何在?四、证悟者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