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辟支佛的智慧比声闻高一些,在他入涅槃以前,也会随缘以神通度化一些人,所以就以“鹿车”来作譬喻。另外还有一些众生,听佛陀说法之后能够发起大心,愿意长久地精勤修学。除了声闻乘的一切智,缘觉辟支佛乘的自然智之外,他还想要求取佛陀的佛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十力、四无所畏……并且因为愍念无量的众生,所以想要利益人天,度脱一切的有情,像这 | admin 2018-08-07 |
![]() |
祂从来都不曾在六尘境界上面来作分别,所以说祂平等普遍,无所不至;祂能随缘出生蕴处界以及世间万法,又遍一切处,所以说祂圆满十方。祂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说祂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无论是六道凡夫众生,还是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等四种圣人的根本心,都同样是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的,因为是真如实相的缘故。在《六祖坛经》当中有记载,当六 | admin 2018-08-07 |
![]() |
可是如果我们去归依的时候,他不跟我们讲应该持守的范围,这样的话没有戒体,没有戒体就是随缘的、结缘的归依而已,这样的话还没有真正进入佛门。所以我们都应该清楚的了知三归依戒的内容 (原标题:皈依真正的菩萨僧,机会难得) | admin 2018-08-06 |
![]() |
----摘录自《随缘——理随缘与事随缘》(原标题:发愿生极乐时自己的那朵莲花到底在不在?) | admin 2018-08-05 |
![]() |
所以呢,以如来藏本身的法性来看,因为是真如无我,所以不觉知自我的存在,如是的无我真如妙理,运行周遍众生法界而随缘应物,所以能够从这个诸法实相来忏悔罪业,才是真正的忏悔。 因此经中会这样讲说:“惟愿诸佛垂加护,能灭一切颠倒心,愿我早悟真性源,速证如来无上道。若有清信善男子,日夜能观妙理空,一切罪障自消除,是名最上持净戒。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 | admin 2018-08-05 |
![]() |
」《大乘密严经》中又云:「藏识一切种,习气所缠覆,如彼摩尼珠,随缘现众色;虽住有情身,如鹅王无垢,是决定种性,亦为大涅盘……。」又云:「真如非异此,诸法互相生,与理相应心,明了能观见,此即是诸法,究竟圆成性。」《密严经》中又云:【阿赖耶识(即如来藏)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 | admin 2018-08-01 |
![]() |
所以还是要自己如法地去修财布施,应该是财、法二施,随能力所及随缘地都要去作,这样才会有未来三大无量数劫之后的福、慧两足了。世尊在这一段的开示最后说:是故法施胜于财施,这个道理藉这个因缘,再为大家作进一步的说明。前面为大家说明这一段的的时候,相信一定也有人会想到,既然法布施可以兼而有财、法二施的果报,当然就一定是法布施比财布施更殊胜了,所以就发愿将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当遇到一些险峻难行的地方,需要装设木板、梯子,或者方便攀缘的扶手或绳索的话,都要随缘把它做好,以避免有人经过的时候发生危险,而造成死伤的情形。以现代来说,各级道路的开辟以及整修,大多是属于政府的责任,但是因为道路不平整,而发生的各种危险情况,仍然是大多数民众所感到不满意的;也经常会有因为大雨冲刷、水管漏水,还是地震、土石流等,突然发生道路或是登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这十一种一般人很难接受的对象,菩萨还是能够平等心地去看待,而随缘布施,不去计较分别的话,那么就可称为能作不思议布施的菩萨了。(原标题:祀祠之理、一切施及不思议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我们不需要挂念果报的大小,就随缘去作布施,才是有智慧的人啊!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什么样的人不能作布施?什么样的人是大施主?佛陀为我们开示说:【若人无慈,不知恩义,不贪圣人所有功德,惜财身命,贪着心重,如是之人不能布施。智者深观一切众生,求财物时不惜身命,既得财物能舍施人,当知是人能舍身命。若人悭悋不能舍财,当知是人亦惜身命;若舍身命求得财物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且法布施的范围很广,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得到的;所以希望诸位菩萨在财施之余,也都能够随缘随分的去作法布施。关于菩萨应该要行财施、无畏施以及法施等三种布施的道理,世尊在《优婆塞戒经》的前面几卷,已经大略开示过了。现在在第五卷当中,世尊又特别为我们详细说明了法施的内涵。那么什么是法施呢?世尊开示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我们不需要挂念果报的大小,就随缘去作布施,才是有智慧的人啊! (原标题:福德果报是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施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的三界烦恼断尽,舍报可以出离三界;但当他还没到舍报时,他就要去度众生——随分随缘去度众生。他在入无余依涅槃之前,虽然没有烦恼,但仍要眼我们一样受寒风、热苦、饥饿、痛痒、色受想识蕴的行苦……等,可是对他而言,这不是大苦,所以名为“微苦所依”,他还有这种轻微的苦为所依,所以叫有余依涅槃;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的时候随缘去拜望一下亲友,中国的习俗尤其是不能两手空空,为了要迎合那一些亲友的喜好,也有可能是送一些或者是荤食,或者是佛法中所说的不净之物,为的是要令其欢喜;因为观察他有得度的缘分,就先让他欢喜一下,再来为他说法。至于说,酒、毒药、刀杖、枷锁等物,不论对方能不能自在受用,因为饮酒会使众生沉迷,而且可能造作更多不如理的事情;而毒药、刀杖、枷锁等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这十一种一般人很难接受的对象,菩萨还是能够平等心地去看待,而随缘布施,不去计较分别的话,那么就可称为能作不思议布施的菩萨了。(原标题:什么是一切施?不思议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原先家里人反对末学学佛的意见,也都成为了过眼烟云消散殆尽,自己随缘尽份地护持也再没有受到家人的阻碍,甚至家人都很支持末学继续修行。有了家人的支持,使得末学减少了许多的遮障,反而可以在修行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神来护持。也渐渐知道布施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而是学佛人藉由布施的修行,来达到解脱的彼岸。这一点是末学在学佛之初万万没有想到的,也更愿意接受萧平实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能够年轻证悟的困难点会比较多,那需要往世多劫就努力修行累积福德,以及往世就有发愿要年轻证悟,那最关键的其实是佛菩萨的加持!佛菩萨要我们证悟那就一定悟的了!觉得我们因缘还没到,那就会让我们慢慢磨!平实导师在《随缘》第54页中提到:「........同样的道理,你如果常常想着佛、常常求佛,佛若护念你的话,那么你的感应将会很快,你要悟得如来藏也不会有很大的困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盖末学无名气、无传承、乃竟说此了义之法,众生疑谤实属平常,故随缘最好。至于定境本不可说,说者获罪非轻。然欲于佛子信心有所建立之故,不得不说;乃于书中略示初禅境界之少分,以建立佛子信心,导正末法学者修定之方向。初禅若得,则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昧,渐渐可得。期待末法学子建立大信心、发大愿心,除疑慢心,修精进行。则进道迅速,此生必不空过也。谨此普愿一切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某自验者三:一、事无逆顺,随缘即应,不留胸中。二、宿习浓厚,不加排遗,自尔轻微。三、古人公案,旧所茫然,时复瞥地。30、提刑吴伟明居士,久参真州长芦真歇清了禅师,得自受用三昧,并自以为达到了极致。后谒大慧宗杲禅师,并随众入室参请。一次,大慧宗杲禅师举狗子无佛性之公案勘问伟明居士。明居士正要开口拟答,宗杲禅师拿起竹篦便打。可是伟明居士仍然不契其旨。于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日用随缘时,拨置了,得静处便静。杂念起时,但举话头。盖话头如大火聚,不容蚊蚋蝼蚁所泊。举来举去,日月浸久,忽然心无所之,不觉喷地一发。移逐日许多作妄想底心来话头上,则一切不行矣。此外别无奇特。且将这思量世间尘劳底心。回在思量不及处。试思量看。那个是思量不及处。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只这一字。尽尔有甚么伎俩。请安排看。请计较看。思量计较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