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五戒  成佛之道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愁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阿难!如是天人 三摩地

2018-07-21

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所有作意当名何等。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 三摩地

2018-07-21

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由即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是故第六名现前地。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 三摩地

2018-07-21

十方诸佛知道有一位十地菩萨即将满心,因此十方诸佛不仅眉间放光,遥为十地菩萨灌顶,使得十地菩萨智云现前,成为十地满心菩萨,亦名受职菩萨、法王子;而且还发动九地以下诸菩萨众皆来围遶十地菩萨设大供养,于瞻仰此菩萨时,也蒙佛放光加持而各获百万诸三摩地。由于十地满心菩萨蒙佛放光加持,不仅成就智云,而且也成就行阴尽的功德。这时菩萨所应修学的法已经,所欠缺的仅是 三摩地

2018-07-2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二:【「世尊!云何名为决定安住真如三摩地?」「善现!谓若住此三摩地时,于诸等持及一切法,常不弃舍真如实相,是故名为决定安住真如三摩地。」】 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本已是真如性《胜鬘经》中所说之意:【「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 三摩地

2018-07-21

因此种无相念佛功夫而入之三摩地亦是念佛三昧。(原标题:禅净双修详解) admin

2018-07-21

毁不生忧住空三摩地故。乐不生爱住无愿三摩地故。苦不生恚住无相三摩地故。此八世法唯欲界繫故。但依未至定灭。《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是故阿罗汉无出家受具足。何以故?阿罗汉依如来出家受具足故,阿罗汉归依于佛,阿罗汉有恐怖。何以故?阿罗汉于一切无行怖畏想住,如人执剑欲来害己,是故阿罗汉无究竟乐。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众生无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则求 三摩地

2018-07-21

毁不生忧住空三摩地故。乐不生爱住无愿三摩地故。苦不生恚住无相三摩地故。此八世法唯欲界繫故。但依未至定灭。《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是故阿罗汉无出家受具足。何以故?阿罗汉依如来出家受具足故,阿罗汉归依于佛,阿罗汉有恐怖。何以故?阿罗汉于一切无行怖畏想住,如人执剑欲来害己,是故阿罗汉无究竟乐。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众生无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则求 三摩地

2018-07-21

那是因为当实证者,实证了三法印之后,对于法界就产生一种决定性,什么样的决定性呢?他对于法界的整个相貌,能够有决定性的了解,而且会引发出智慧;这样的了解跟智慧,是不可动摇的,因为它不可动摇,而且也会引发出他的解脱正受,所以这个时候就说他有了三昧,也叫作三摩地。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三法印事实上就是三三昧,三三昧事实上就是三法印,只是因为实证三法印之后, 三摩地

2018-07-21

毁不生忧住空三摩地故。乐不生爱住无愿三摩地故。苦不生恚住无相三摩地故。此八世法唯欲界繫故。但依未至定灭。------《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是故阿罗汉无出家受具足。何以故?阿罗汉依如来出家受具足故,阿罗汉归依于佛,阿罗汉有恐怖。何以故?阿罗汉于一切无行怖畏想住,如人执剑欲来害己,是故阿罗汉无究竟乐。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众生无依彼彼恐怖,以恐怖 三摩地

2018-07-21

另外在五根里,以信根为第一根,五力亦以信力为第一力,《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能长养诸善根、信能超出众魔路、信能得入三摩地、信能成就佛菩提”,由此可体会从学佛开始一直到最后成佛为止,莫不是信的力量支持著我们继续勇猛精进。倘若有一个人修到了七信、八信、乃至十信未,有天丧失了“信”,这个人就不会再继续修行了。那么信要到何时才 三摩地

2018-07-20

楞严经一开始是讲修证二十五种圆通法门所应该知道的关于真如佛性的知见,然后再由二十五位菩萨说明他们各自证得圆通境界的二十五种法门,这个就是“理则顿悟,乘悟并销”,接下来就讲事修的各种三摩地,包括四禅八定以及证入五蕴空的境界在内,这个就是“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在事修方面,就讲“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rd 三摩地

2018-07-20

即将完稿前,翻阅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读至“忆佛念佛”四字,无限欢喜:而后看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恍然得知此一法门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随于一九年四月整理记录,写成短文,名为“谈无相拜佛与无相念佛”。完稿后因阅读虚云老和尚之开示录,始真正摸清了看话头的理路。方知以前自己以为的参话头,其实都是在 三摩地

2018-07-20

因此种无相念佛工夫而入之三摩地亦是念佛三昧。 (原标题:05第二章禅净互通,禅净双修第三节禅净双修略述) 三摩地

2018-07-20

乃至于文末说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境地而“入三摩地”。何以故?忆者无名字、无形相。念者无名号、无声音。若有名号及声音,便成了念佛号、唱佛号。所以念佛圆通章全文不曾说到持名念佛,而说忆佛念佛。譬如念佛时,口中唱念佛号,舌根必动;胸腹则因唱念佛号,必须控制出气及紧急吸气,是身根动,鼻根亦受牵动;口念时凝心倾听,是耳根动;诸根既动 三摩地

2018-07-20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由以上可知,大势至菩萨从过去恒河沙数劫以来,便因超日月光佛教他念佛三昧之故,而一直以此法门修持至今,已是最后身菩萨,即将成佛了,仍以此法门自修及度众生,摄归净土。此念佛圆通章之不长,但自前至后皆用忆与念,而不说执持名号,可见不是持名念佛,此其一。佛说楞严经,目的在教人们修楞严大定而 三摩地

2018-07-20

若行者欲入念佛三摩地,修唯心净土者,亦当每日无相念佛,不可仅赖平常动态中之无相念佛。盖三摩地有定相故,当于坐中求。若坐中无相念佛时,身不倾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能日日练习。有朝一日,性障消灭,即入三摩地;若不自满,再勤,三摩地纯熟,便渐渐获得念佛诸种三昧功用。因此法门深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境界,渐渐证得楞严大定。证楞严定之各种境界及悟见自性等相 三摩地

2018-07-20

因此种无相念佛工夫而入之三摩地亦是念佛三昧。注五、一般持名念佛者,若闻修定,往往退避三舍。殊不知持名念佛亦是修定法门之一。如观经四帖疏卷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修定极为重要,历来祖师们已多所说明。兹再举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典故为例,以证净土行者修定之重要。据慧远法师文钞排印 三摩地

2018-07-20

楞严经一开始是讲修证二十五种圆通法门所应该知道的关于真如佛性的知见,然后再由二十五位菩萨说明他们各自证得圆通境界的二十五种法门,这个就是“理则顿悟,乘悟并销”,接下来就讲事修的各种三摩地,包括四禅八定以及证入五蕴空的境界在内,这个就是“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在事修方面,就讲“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rd admin

2018-07-20

另外在五根里,以信根为第一根,五力亦以信力为第一力,《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能长养诸善根、信能超出众魔路、信能得入三摩地、信能成就佛菩提」,由此可体会从学佛开始一直到最后成佛为止,莫不是信的力量支持着我们继续勇猛精进。倘若有一个人修到了七信、八信、乃至十信未,有天丧失了「信」,这个人就不会再继续修行了。那么信要到何时才算初步成就而不退失? 三摩地

2018-07-20

 «上一页   1   2   …   3   4   5   …   6   7   下一页»   共124条/7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