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优婆塞戒经》卷6如是说:【于他财物生贪欲得,是名根本;发烦恼心,是名方便;作已得财任意施与,欢喜受乐复向余说,无有惭愧不生悔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优婆塞戒经》卷6)对别人的财物生起贪爱之心,想要变成自己的所有,这个就是贪的根本罪。如果起了贪得的心,根本罪成就之后又发起了烦恼心:也就是说,心中施设方便,想要将别人的财物变成自己所有。换 admin

2020-02-21

首先我们来看《优婆塞戒经》卷六中的开示:【若有风云为持大水、阿修罗宫、大地、大山、饿鬼、畜生、地狱、四天王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悉因众生十业道故。】(《优婆塞戒经》卷六)在这里面世尊已经为我们开示器世间之所以能够成就的道理。经文中所开示的风云,用现代的名词来说,讲的就是动能。因为有动能的关系,星球之间才能维持平衡,不会合并毁坏或飘散开来,这种动能就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就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来作供养祭祀,就由那个地方的鬼神,或饿鬼众生来得到受用。因为鬼神、鬼道众生非常的多,所以随处都有他们占据作为安身之处。譬如说:大小树木,都有鬼道众生安住,越大的树木,就由福德、威德大一点的鬼神居住;一般的饿鬼,就只能安住在小树、小草上面。同样的,大一点的丘陵、山河等,也都有山神、河神等鬼神在安住 admin

2020-02-21

首先我们来看《优婆塞戒经》卷六中的开示:【若有风云为[wéi]持大水、阿修罗宫、大地、大山、饿鬼、畜生、地狱、四天王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悉因众生十业道故。】在这里面世尊已经为我们开示器世间之所以能够成就的道理。经文中所开示的风云,用现代的名词来说,讲的就是动能。因为有动能的关系,星球之间才能维持平衡,不会合并毁坏或飘散开来,这种动能就叫作大风云 admin

2020-02-21

我们来看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有智之人既受戒已,当观三事不作恶行:一者自为,二者为世,三者为法。(《优婆塞戒经》卷6)这里面开示要我们从三个方面去了解,以便能够不造恶业,乃至能够持戒不犯。第一个自为,相信大家都听过圣教里面的开示: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因此,因果道理的正确了解,对于持戒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作一件事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5佛开示说:【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如果有人听到布施有大福德,但他不是省下自己的用度,而是克扣父母的供养,拿去外面布施。这种布施叫作假名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这种假名的布施,是无益的布施,是没有怜愍的布施 admin

2020-02-21

释迦牟尼佛在菩萨《优婆塞戒经》中开示说:【是五逆罪,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阿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杀罗汉,破僧复重出佛身血。】(《优婆塞戒经》卷7)首先,父母养育子女恩同天地,身为子女本来就应当竭尽所能孝养奉侍,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反过来如果杀害父母,当然就成就逆罪,是违逆人伦的极重罪。但是以杀父和杀母两罪来比较,那么杀母重于杀父,因为通常母亲是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5佛开示说:【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如果有人听到布施有大福德,但他不是省下自己的用度,而是克扣父母的供养,拿去外面布施。这种布施叫作假名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这种假名的布施,是无益的布施,是没有怜愍的布施 admin

2020-02-21

虽然说我们现在是讲《优婆塞戒经》,那么无妨先提到《梵网经》,这样子的一个很多大乘菩萨都依它为戒经的这一部《梵网经》。《梵网经》就是大梵天王有一个网,这个网其实是来譬喻成我们的戒,佛所立下这菩萨戒,就跟一个天网,我们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依这个四维、这一个天网,我们刚刚讲的四预流支、四种法要,我们如实修行了,或是说再譬喻成这个四种法要当中在戒的部分,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5佛开示说:【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如果有人听到布施有大福德,但他不是省下自己的用度,而是克扣父母的供养,拿去外面布施。这种布施叫作假名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这种假名的布施,是无益的布施,是没有怜愍的布施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三)各位菩萨,从这一段经文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邪淫的果报包括了没有办法守护自己和他人的色身,说话人不信受,心常散乱,受种种的苦恼,没有办法修集善业,迟早要散失所有的财物,妻、子不会恋慕恭敬于他,寿命短促等等,这都是现在世邪淫的果报。而舍此身后堕到地狱之中,受种种恶色、恶力、饥渴长命、苦恼无量等种种的苦报。总之,邪淫会引生种种不可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云:〖‘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6)如果是去佛寺,供佛之后的供品想要取回,应该向寺院的管理者取得同意;若是去佛塔供佛,要向守护佛塔的人要求取回。如果没有先说明就直接取回,或者守塔人不同意,就不可以取回。如果直接或强行取回了,这个偷盗罪是从寺主或守塔人那边得罪的。所以佛说:若偷佛物,从守塔人主边得罪。(《优婆塞戒经》卷6)如果有人问:我在自己家里佛堂供佛的食物,照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6)但如果一直都藏密得很好,让人家永远都找不到,是把自己与主人共有之物据为己有的意思,这就是疑为主物而窃藏之,就不是起意认为是与主人共同拥有的,已成为将主人之物据为己有的偷窃意思了,就得到偷窃之罪。假使有人因为旅行而到远处旅行,他的财物在路上被强盗全部剥夺了。古时候的印度常常有法律规定:村主负责所管辖范围的治安,对盗贼有生杀之权 admin

2020-02-21

今天我们要来探讨:在布施的时候,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生起了后悔心,而减损了布施的福德呢?我们又该如何生起智慧,能够欢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布施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六佛陀的开示是说:一切世间的布施,以无畏施是最为第一的,因为众生所重视的就是他的生命,其次才是财产;这就是不杀与不盗,接着就是不邪淫以及不妄语。因为你能够不会侵犯别的众生的眷属,能够保护众生的眷属、保护众生的名誉,让他没有恐惧,这也是施无畏。例如恶口来说,譬如有人喜欢到处张扬别人的过失,如果有人得罪了他,心里就一定会恐怖,因为怕他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三件事情:第一是明信因果。明就是很清楚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且很相信布施的因缘果报。第二是亲近善友。因为从善友处,学习到了正见正理,所以就能够不谘承邪见了。第三是不贪著财物。就是能够舍离对于财物的贪著,这样就不会再畏惧财物布施了以后会受苦了。佛陀又说:有智慧的人,能够作到的这三件事情,还各别有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5)佛开示:布施给畜生,尚且得百倍报,更何况是布施给胜义僧或世俗僧,所得福德无量报。所谓的哑羊僧,是指不知所犯的罪轻重、大小,不知道要发露忏悔,也不依止、亲近及供养真善知识的出家人。所谓的无惭愧僧,乃是毁犯一切禁戒,无有惭愧,不见、不畏因果恐怖,贪著名闻利养、喜好男女的淫乐以及毁谤正法的出家人。像这样的出家人,在佛门不是没有 admin

2020-02-21

实力子在那一世因为无端诽谤自己的异母,虽然不是生母,可是这样子一个恶业,在他那一世之后多千岁----就是好几千年,都在地狱里面受到烧煮之苦;这就是《优婆塞戒经》所说的报果。彼余残业就是残余剩下了,这当然是余果;彼余残业在五百生当中,生于人间了,却经常还遭受别人的无端诽谤,穿凿附会、无中生有的诽谤,这是他的余果;这个余果,不是直接从那一世他诽谤的异母,也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这边又说:【从贪生者是名为妬,从瞋生者是名为瞋,从痴生者是名邪见。】(《优婆塞戒经》卷6)这边意思是说:身有三业,也就是杀、盗、淫;口四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业。不论是身或口所作的各种恶业道,如果是从贪所引生的就称为嫉妒的恶业道,如果是从瞋所引生的就称为瞋心的恶业道,如果是从愚痴而引生的就叫作邪见的恶业道。这十恶业道综归来说,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