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优婆塞戒经》卷七)外道如果说:善戒可以具足而得,所以恶戒应该也可以具足而得,就不会有在前面所说的四种情形下的自然舍戒问题。这个说法也不对,因为恶戒容易得而善戒不容易得的缘故。为什么恶戒容易得呢?因为只要一个因缘就可以得:依立誓而得,只要自己建立的誓愿就可以具足得到恶戒。但是善戒就不容易得,因为善戒一定要有五种方便,才能够得到善戒的戒体;也就是 | admin 2020-02-19 |
|
|
】(《优婆塞戒经》卷七)------《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103集恶律仪及舍恶戒之释疑(上)>正铭老师 | admin 2020-02-19 |
|
|
】(《优婆塞戒经》卷七)------《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103集恶律仪及舍恶戒之释疑(上)>正铭老师 | admin 2020-02-19 |
|
|
我们先来看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业,多闻布施,修定修善,供养三宝,是则名为庄严菩提。】从这里面的开示,我们来逐一探讨:在受戒之后,去修学种种的善法,他获得的果报是会有明显的不同。首先修三善业,也就是身、口、意的善业;这里面最基本的就是包括身三、口四、意三的十善业,修十善业不仅是要远离十恶业,而且是要从比较积极的态度 | admin 2020-02-19 |
|
|
】(《优婆塞戒经》卷六)。这段经文佛陀开示:如果我们受持五戒的话,就有五种善法围绕着我们,就像是河水一样,会绕在大城的大城门的四周,让善法能够常得滋润以及增长,也会像恒河水一样恒流不断;这五种就是慈、悲、喜、忍以及信。怎么叫作慈心呢?慈就是不杀戒,因为慈心就会让众生安乐。能够不窃盗众生的财物,就是悲心;因为众生在世间,依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会产生深重 | admin 2020-02-19 |
|
|
(《优婆塞戒经》卷3)如果在家弟子能够作到,先断绝和这四种人交往,等自己的定力够了、自己的功夫够了,修证也能够有一定的成果的时候,就比较不会受到这四种恶人的影响。弟子能够答应佛陀以后,佛陀还说要继续观察这个弟子六个月的时间;在这六个月当中,弟子要能够常常亲近承侍传法的法师,传法的法师也得用心观察这个弟子,他行住坐卧的四威仪是不是能够教化,如果可以, | admin 2020-02-19 |
|
|
依前所述,可以清楚的了知:五阴不是常住法,都没有真实自在的体性,所以说五阴都是虚妄性的;而且五阴都只能存在一世而已,不能去到未来世,往生到未来世时,已经不是这一世的同一个觉知心、同一个五阴,已经又是另外一个人了!因此,有情必然都有各自能贯通三世及出生五阴的持种心——根本识如来藏,才能成就三世生死的流转及业果的酬偿,这就是《优婆塞戒经》中所 | admin 2020-02-18 |
|
|
(《优婆塞戒经》卷6)所以这是因为众生之业报与六根有别而导致自心所现内六尘有差异存在。又譬如天眼能够看见远物及被障蔽之物,非一般肉眼可见;而同样是天眼,亦因修证之不同而所见层次有差异,乃至如来之天眼可以现见住种种无量生处有情。又譬如人类肉眼所见静止之物体,看似是静止的,但事实上该物体却是随着地球自转而快速移动;而如果透过现代科技来观察,组成这物质的 | admin 2020-02-18 |
|
|
我们回到经文中来,来看看释迦牟尼佛在菩萨《优婆塞戒经》中的开示,佛说:【欲杀父母,误中他人,不得逆罪;欲杀他人,误中父母,亦复如是。欲杀母时误杀相似,杀已藏刀,复中母身,不得逆罪。】(《优婆塞戒经》卷7)就是说有人想要杀害父母,但是下手杀害时,不小心杀到别人,而没有杀到父母;虽然有杀心,有根本罪,也下手杀害而有方便罪,但是并没有完成致父母死亡的结果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或有说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堕三恶道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身口意业,各别异故。】(《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说:儿子修了善法,他的父亲却做了种种的不善恶业,但是因为他的儿子做了种种的善事,所以就能够庇佑他的父亲不会堕入到三恶道中。像这样子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这是因为身口意业是 | admin 2020-02-18 |
|
|
这样的三界,到底是谁创造出来的呢?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说:若有风云为持大水,阿修罗宫、大地、大山、饿鬼、畜生、地狱、四天王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悉因众生十业道故。(《优婆塞戒经》卷六)意思是说:我们看看这个世界,风生云起然后降下大雨,在风雨之中执持着大量的水分,可是这些事情是怎么来的呢?又好像这样的大地、山河,乃至于饿鬼道、畜生道、地狱之处、阿 | admin 2020-02-18 |
| 《优婆塞戒经》卷三说:“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最后一句即是说:任何一个有情 | admin 2020-02-06 |
|
|
|
《优婆塞戒经》卷7云:【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也就是说,诸佛之所以能够调伏众生,都是因为忍辱的缘故;所以忍辱即是成佛的正因,而无上正等正觉则是忍辱的结果。菩萨在因地时,如果不种下这样的种子,未来如何能够成就无上佛果呢?因此菩萨若能好好修学忍辱之法,对成佛之道,将会产生莫 | admin 2020-02-04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 <杂品之余>第十九之余“善男子!若复有人,于身命财悭吝不施,是名为悭;护惜悭人,不施之心、不生怜愍;留待福田,求觅福田;既得、求过,观财难得,为之受苦;或说无果、无施、无受,护惜妻、子、眷属等心,积财求名,见多生喜,观财是常,是名悭垢。是垢能污诸众生心,以是因缘,于他物中尚不能施,况出自物?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 | 三摩地 2019-07-20 |
|
|
《优婆塞戒经》应勤摧伏外道邪论,不令异见损众生故。《华严经》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法华经安乐行义》————附录结束————特别注释:这次复兴,层次极高,千年难遇,不可错过! | admin 2019-06-19 |
|
|
我们来看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有智之人既受戒已,当观三事不作恶行:一者自为,二者为世,三者为法。(《优婆塞戒经》卷6)” 这里面开示要我们从三个方面去了解,以便能够不造恶业,乃至能够持戒不犯。第一个“自为”,相信大家都听过圣教里面的开示:“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因此,因 | admin 2018-08-15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是这么开示的:【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先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至心施等四种果报,已经在前一次的菩萨正行之中,跟大家约略提过了,接下来就谈一谈如法求物施的果报。世尊在这里开示:“如 | admin 2018-08-15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第四之中,世尊是这么开示的:【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这个部分还没有说完,上一次说的是财施的果报,还得财宝的道理。接下来说法布施的果报,法布施可以使众生无畏于生死轮回,同时法布施的果报,是可以兼而有财、法二报。先来看看法布施之后,其果报是如何?譬如说:假如你可以为人说世间的工巧技 | admin 2018-08-15 |
|
|
知道菩萨摩诃萨具足福智庄严所生的七种法相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说:“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雠,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着,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瞋恚、常生怜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rd | admin 2018-08-15 |
|
|
阿弥陀佛!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来谈谈“菩萨为什么应观福田与贫穷田而布施?”知道菩萨有了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妙用之后,接下来,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 | admin 2018-0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