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上面所引的《优婆塞戒经》卷6中,还有几句很重要的开示内容就是:【若离恶友,令诸众生远恶邪见,知恩报恩,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卷六)这个也是在本节目中,许多亲教师所常常强调的内容。因为恶友与邪见的问题非常大,他不仅让修学者无法成就三乘菩提,同时因为修学的方法错误,通常可能有未证言证之风险存在,也有可能以邪见来误导其他众生,或者 | admin 2020-02-21 |
![]() |
这些道理何谓轻?何谓重?无妨请菩萨们自己去参阅《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世尊在那一部经典里面,为我们演说了非常详细、非常清楚!《优婆塞戒经》佛说到:【凡所作事先当系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时亦复如是修不放逸。】(《优婆塞戒经》卷6)换句话说,就是刚刚讲的,既然是菩萨戒心地为戒,在心地一个念头还没出来,还没在脑中形成相应于语言文字的口行,乃至说出来成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卷2)这一段经文的意思,主要是在说明:菩萨应该具足哪些法才能自利、利他?首先说明:菩萨如果能够具足不放逸这个法,就可以自利利他。然而什么叫作不放逸呢?不放逸就是不放纵身心,随时随地检点身心,绝不让它向不正当、不道德的方面去发展,这就叫作不放逸。《成唯识论》卷6: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 | admin 2020-02-21 |
![]() |
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当中,在讲到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的时候,佛陀是依这一个人他是要发菩萨大愿的。要发菩萨大愿,这个心应该时时的安住在成佛之道的法要之上。如果有恶念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呢?在这一件事情上佛陀说:你可以去思惟佛陀有种种的殊胜,你可以用念佛。这一个念佛的方法,是和我们以前所学习的念佛方法是不一样的。怎么说是不一样呢?因为 | admin 2020-02-21 |
![]() |
在经论中,忍有不同的分类;例如在菩萨《优婆塞戒经》中,【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忍。”】又像《解深密经》中圣教【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七”要提醒菩萨们的是,虽然这是佛在羼提波罗蜜,在忍于众生对于自己不合理的对待,譬如众生的恶口行、恶身行,辱骂我、打骂我这样恶身行,如何能够出生对这些众生不如理事行的这样子一个决定性的一个忍辱度的所需要修行的?你依五件事情:第一、恶来不报。换句话说,你没有根尘触马上落入剧情,你摄心为戒、藏六如龟,你知道这是妄念、这不是忆 | admin 2020-02-20 |
![]() |
接着要来探讨《优婆塞戒经》中圣教开示:“破僧复重出佛身血”。也就是说,逆罪之中以破僧罪最重。原因是什么?在《本事经》中这么说,世尊曾开示:“比丘们应当知道,世间有一法发生时,就会带给众多众生不利益与不安乐,引发诸天天众及人间大众造作没有意义没有利益的恶业,而感生未来极大痛苦的果报;这一法就是破僧。”为什么呢?世尊说:“僧若 | admin 2020-02-20 |
![]() |
在前一集节目中我们举出了释迦牟尼佛在《优婆塞戒经》中的开示:【是五逆罪,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杀罗汉,破僧复重出佛身血。】(《优婆塞戒经》卷7)已经说明了前面的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杀罗汉。现在要说破僧复重出佛身血。为了方便说明,我们要就前面“佛教戒法中的破僧逆罪”一集中所说破僧的意涵,再作 | admin 2020-02-20 |
![]() |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开始我们所引的《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若能修忍三昧智慧,勤行精进,乐于多闻,当知是人则能增长尸波罗蜜,庄严菩提,证菩提果。”(《优婆塞戒经》卷6)这里也是在开示:配合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可以增长持戒波罗蜜。修忍辱波罗蜜能够清净及增长持戒波罗蜜,在前面已经略谈过;而菩萨如果能忍于“五阴是虚妄法&rdqu | admin 2020-02-20 |
![]() |
接着第二部分,也就是《优婆塞戒经》卷6的经文,内容为:“菩萨若见破戒恶人,不生恶心,为设种种善巧方便而调伏之;若不调伏,当生怜愍,不为身命破戒舍戒。”(《优婆塞戒经》卷6)这里开示:菩萨如果看见了破了戒的恶人,不可以对他生起恶心;我们对谤佛、谤法者,尚且不生起恶心,何况只是破戒,而不谤佛、谤法的人,所以不该对他们生起恶心,应该为他们施设种种 | admin 2020-02-20 |
![]() |
在这个单元里面,我们要来探讨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希望藉由这些内容的讨论,让诸位菩萨在受戒后能够顺利持戒,并且善法日日增长。 首先我们先对于善法,略作简单说明。善法包括两个特性:第一个是善法的自性是非颠倒性的,它能够对治在面对境界时,所生起的颠倒性之不善的染污法。譬如面对众生时,生起的慈悯之善心,能够对治颠倒而不生起瞋恚之 | admin 2020-02-20 |
![]() |
在上面所引的《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经文里面,(附注:《优婆塞戒经》卷6中开示如下:“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业,多闻布施,修定修善,供养三宝,是则名为庄严菩提。”)接着提到持戒之后,若能修定、修善,也是属于庄严菩提的一部分。这里面修定的部分,是大家所熟悉的,因为持戒能令烦恼止息,因此有利于禅定的修证;或者因为能够依教奉行、持戒清净,便能够逐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7) 我们上次跟大家讲说:无作戒如果我们用戒体的熏习这个方式来理解的话就很容易,因为戒体的熏习如果成就的话,后世即便是没有再另行受戒,或者没有听闻什么样特别的教导,可是自己在面对可能犯戒的状况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选择远离,这个就是戒体在一路到后世的这个力量所在。 无作戒这个部分,我们说有三因缘会舍掉无作戒,也就是使你现在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6 这段经文佛陀开示:如果我们受持五戒的话,就有五种善法围绕着我们,就像是河水一样,会绕在大城的城门四周,让善法能够常得滋润以及增长,也会像恒河水一样恒流不断;这五种就是慈、悲、喜、忍以及信。怎么叫作慈心呢?慈就是不杀戒,因为慈心就会让众生安乐。能够不窃盗众生的财物,就是悲心;因为众生在世间,依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会产生深重的我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里面善生请问世尊说:菩萨他具足了福德庄严、智慧庄严以后,要如何来畜养徒众弟子呢?佛陀回答善生说:应当要以四摄法来摄取弟子。四摄法指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这四摄法,来摄受弟子、教化弟子,让弟子能够远离诸恶、增诸善法。那么如何运用爱语?爱语的内容又是如何呢?我们从经文中来解说。《优婆塞戒经》里面有这样的内容,善男子!菩萨若能随 | admin 2020-02-20 |
![]() |
在菩萨《优婆塞戒经》当中,在讲到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的时候,佛陀是依这一个人他是要发菩萨大愿的。要发菩萨大愿,这个心应该时时的安住在成佛之道的法要之上。如果有恶念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止息我们的恶念呢?在这一件事情上佛陀说:“你可以去思惟佛陀有种种的殊胜,你可以用念佛。”这一个念佛的方法,是和我们以前所学习的念佛方法是不一样的。怎么说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6的经文,内容为:【食已先修惭愧之心、不放逸心,为治身命如疗恶疮。若入村落如刀刺林,摄护诸根修集正念,观察可作及不可作,不生放逸。】(《优婆塞戒经》卷6)在饮食之后,身为修道之人,第一件事就是要先修惭愧之心,然后要能心不放逸;也要知道饮食,只是在治疗色身虚弱的病,不是为了享受而吃,是为了维持生命、保养道器。如果进入村落时应当观察这六入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3)如果在家弟子能够作到,先断绝和这四种人交往,等自己的定力够了、自己的功夫够了,修证也能够有一定的成果的时候,就比较不会受到这四种恶人的影响。弟子能够答应佛陀以后,佛陀还说要继续观察这个弟子六个月的时间;在这六个月当中,弟子要能够常常亲近承侍传法的法师,传法的法师也得用心观察这个弟子,他行住坐卧的四威仪是不是能够教化,如果 | admin 2020-02-20 |
![]() |
在《优婆塞戒经》卷2〈自利利他品〉)里面,经文说:由于菩萨本身就有在修习这个定力,并且因为智慧增长了,同时也因为持戒的关系,所以烦恼几乎都不会再生起了。所以当然菩萨会常常,常常处在一个寂灭的这个状态。这个寂灭的状态不是空无所有的虚无的意思;所谓的寂灭的状态,是说我们的心非常的安定,甚至专注在目前的忆念佛的这个功德上面,而不会去跟随着外境到处乱 | admin 2020-02-20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果在家菩萨们,能不论家中所有的好坏财物,只要众生需要,他都能够乐于布施出去,而且常常以欢喜心来布施,毫无吝惜、执着之心,布施之后也从来不后悔,这样就叫作一切施。一切施的福德最大,这是因为他能够舍弃一切的贪爱,同时又具有功德,不只是大福德而已。而不思议施则更不容易,是要能够把自己的内财—也就是身上的各种器官&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