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谓相似即佛,也就是中国禅宗之真正证悟者,在证得本觉心以后,亲自证知这个实相心,无始劫以来一向不于三界中之六尘起念,但却有自己极微细之知觉;能够如是亲证不在六尘万法中觉知了别的实相心,也能证知七识心恒时生起的粗细念以及极细念,就能观察实相心与七转识体相之别异,因此就能舍离虚妄想之粗分别,这就叫作证得第八识无念心体,也是《大乘起信论》中所说具有始觉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们所证的真如法身,却是意识心,不但没有证得第八识,甚至连第七识在哪里都不知道,这就是他们自以为是「无我」的无我法,其实还是常见外道的「我」;这一类人一直主张要永远保持觉醒,让自己的觉知心不灭,永远一念不生要保持我不灭,这其实就是我见与我执。由于这种错误的认定,以为觉知心不执着一切法,就是证得无我,其实就是我见。以上所说的是断见论者和常见论者的无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沙悟净这个角色,就好像第七识的意根末那识,随时贪爱执著我自己,以及我所拥有的东西,每一刹那都死抱着,一刻都不肯放掉;那龙马又是什么角色呢?龙马的功能是一个交通工具,它载着唐三藏到西方去取经。龙马在八识心王中的角色,是有情众生的物质身体,在欲界中没有这个物质的身体当作交通工具,光有八识心王,这个众生还真的什么地方都不能去。最后我们说到唐三藏这个角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如来藏因缘所生之七转识妄心,以及蕴处界诸法,皆是缘起缘灭,因缘和合无常变异,无有真实不坏自性,故名缘起性空,又曰空相,但如此空相亦不能够离开真实如来藏而言。真实心虽无形无色、法相犹如虚空,但祂无始以来恒常不灭,具足真如性,能出生三界有的法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复于诸法中观察,无非空性真心之自现自取,七识妄心于中自生分别,然于空性而言,实无善恶净染可得;以住无所得正见故,得择法觉分。菩萨非以坏灭三界有为法而证菩提,乃于三界诸有为烦恼中,不离烦恼而证菩提,是真精进觉支。菩萨于三界诸有为法中不生乐着,亦不愁忧烦恼;以证诸法唯心所现,实无所得,是故喜忧相灭,名为喜觉支。菩萨于诸法中了知一切诸法皆是自心缘于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要因为怕那些名师难堪,就不说他们误导众生的法有错;你不说,他永远会以为他真的开悟了,他就永远落入大妄语业里面;那他就不懂得要忏悔,那舍报时节到了该怎么办?你要为他们想一想啊!譬如印顺导师把七识、八识否定掉,说阿含没有讲七、八识;我在这些书里面把他指明:阿含有讲,是他读不懂。那这样,他未来就有机会求证真相;求证过了,证实自己讲错了,就有机会忏悔谤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要以断我见,就是要以未到地定为基础,而来证得四念处当中第三个观心无常,这一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的观心无常,心主要指的是六识心,因为小乘里面没有特意地去讲第七识意根,更没有明确地去讲到第八识;因为小乘的修行,它只是要把这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要如实现前去觉察。这一切有作有为,因为因缘而和合而造作所成的依他起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沙悟净这个角色,就好像第七识的意根末那识,随时贪爱执著我自己,以及我所拥有的东西,每一刹那都死抱著,一刻都不肯放掉;那龙马又是什么角色呢?龙马的功能是一个交通工具,它载著唐三藏到西方去取经。龙马在八识心王中的角色,是有情众生的物质身体,在欲界中没有这个物质的身体当作交通工具,光有八识心王,这个众生还真的什么地方都不能去。最后我们说到唐三藏这个角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取境相的过程,是因为前七识不能直接与外五尘境相应,所以当五根对外境的同时,阿赖耶识就已经现行了这些色法的种子,由于阿赖耶识所含藏之种子不断的自心流注,才能在五胜义根上显现出与外境相同的内相分境相,让六识去运作,而有想蕴的生起。假使如中观应成派之宗喀巴等人,说无有阿赖耶识,则这整个过程不就停掉了吗?连五尘都不可能生起了,哪里还有眼见色尘生想、耳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将人的一心分为八个识:一者眼识,二者耳识,三者鼻识,四者舌识,五者身识(前面这五个识简称前五识),六者意识(第六识),七者末那识(第七识),八者阿赖耶识(第八识),称为八识心王。八识心王的每一个识既有自己独立的功用,又和合运作,是一个整体。譬如,眼识了别色彩,耳识了别音声,鼻识了别气味,舌识了别滋味,身识了别的是和身体接触物的冷热粗滑软硬以及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乘圣者唯依四圣谛八正道,而于蕴处界等世俗法之空相上观行,实证蕴处界等法一切皆空;如是所证皆依世间蕴处界等世间法而观其无常故空,故证实“觉知心我”无常之空,实证意识无常故空,永不再认意识为诸法之本源;复又进断作主之第七识意根心空、而断我执,如是断我见我执已,证得人空;所知所断皆是世俗法——三界中十八界之世俗有为法,故名世俗谛。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照见自性真如,它的真实、恒常不变,再来对照色身和受想行识,就会发现:识阴的七识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及意根全部都是虚妄;有念的觉知心如幻,离念的灵知心也一样虚幻不实;六根中的五色根虚妄不实,最后的意根——恒审思量的末那识,也一样虚妄不实;六识六根都虚妄不实,六尘就更加虚妄不实了。七住菩萨因此而确认自己虚妄——根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入楞伽经》卷7云: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此段中明说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藏,而这个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不只是空性心,同时也是有性心,所以能出生与无明相应的七转识;出生七转识以后,七转识就依附于如来藏心而相续运作,与如来藏非一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然后又对于诸法观察,无非空性真心之自现自取,七识妄心在这个当中自生分别,然后于空性而言,实在没有一个善恶染净可得;因为这样住无所得的正见的缘故,所以菩萨得择法觉分。菩萨不以坏灭三界有为法而证菩提,乃于三界诸有为烦恼中,不离烦恼而证菩提,这个是菩萨的真精进,所以叫作真精进觉支。菩萨在三界诸有为法中,不生乐着,亦不愁忧烦恼;因为证诸法唯心所现,实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八个兄弟共一胎指的就是八个识;一个伶俐一个呆,伶俐指的就是第七识,呆的就是指第八识,祂离见闻觉知;五个门前作买卖指的就是前五识,祂在现前境界作分别;一个家里把帐开指的就是意识啊。菩萨明心后,对禅宗的公案、二转、三转法轮的经典渐渐看得懂了,然后以真见道的总相智为基础,深入相见道的别相智,于别相智,深入诸地修道种智,最后圆成一切种智的究竟佛。然而,坦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每个人的前面的七识心: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这七识心都是有生有灭的心,都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出生的,只有阿赖耶识是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阿赖耶识是出生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心。大家耳熟能详的《心经》所阐述的正是各个有情本有的、不生不灭的真心,“无眼耳鼻舌身意……无明尽”并不是说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解脱道的修证,在断身我见后尚须断我执,我执是指执着意根(大乘佛法称第七识末那识),认定处处作主的意根真实,不想让意根我消失掉。准确的说众生对自我的这种执着性,正是由于无始劫以来,意识意根不肯承认自己无实体性,不肯放弃对自我的执着造成的。由于意识意根恒常执着自我,于是世世恒有七识现行,是故有生死轮回。那么二乘的声闻、缘觉是如何断除我见我执呢?1.声闻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复于诸法中观察,无非空性真心之自现自取,七识妄心于中自生分别,然于空性而言,实无善恶染净可得;以住无所得正见故,得择法觉分。菩萨非以坏灭三界有为法而证菩提,乃于三界诸有为烦恼中,不离烦恼而证菩提,是真精进觉支。菩萨于三界诸有为法中不生乐着,亦不愁忧烦恼;以证诸法唯心所现,实无所得,是故喜忧相灭,名为喜觉支。菩萨于诸法中了知一切诸法皆是自心缘于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否定了意根,意识就不能现起了,那还能修阿含解脱道吗?而且,否定了意根就是把阿含解脱道推翻了,不信受《阿含经》所说的八识论法义,观行时一定会偏差,又怎能确实断我见呢?根本就无法实证罗汉道,何况能证佛道?所以不该否定第七识。现前可以证实的六识之中的意识,还得要依意根的存在及配合运作才能出生,因为意识是意法因缘生嘛!这样子,总共有七个识了!可是佛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根据善知识的开示,修行就是在各种境界中转化第七识末那(注释¹)的习气,是要趋入无我。只有我才会拣择,修行不是趋吉避凶,修行甚至不是把生活过的更好,修行更不是我要怎样。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