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然而他所以为的第九无垢识,本体其实还是第八识如来藏,只是到成佛时,第八识心体所含藏的前七识种子,都已经究竟清净而不再变异了,就改称为无垢识。玄奘大师举示了《瑜伽师地论》这部根本大论,证明佛陀所开演的义理:每一个人只有八个识,绝不会多于八个识。从此楷定了大乘佛法八识论的正理。诸种子者,谓异熟识所持一切有漏法种,此识性摄,故是所缘。无漏法种虽依附此识, | admin 2024-06-15 |
|
“捡骨”这个文化传统其实与佛法正理相符合,但一般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捡骨能令阴阳两安的原因实与佛法主张火葬的原因一致─依佛法正理,人人有八识,尚未解脱生死的人,会由于第七识意根的遍计执性,影响了阿赖耶识的不可知执受,执取过去世的遗体,而影响到他自身乃至他人(包括前世子孙);当遗体火烧殆尽之后,不可知执受对遗体的连结消失,意根对遗体再 | admin 2022-06-23 |
|
(4)、《成唯识论》论述未转依位的第七识唯缘第八识见分,此说法与导师于书中论述认为第七识「遍缘一切法」的说法不同。若有反驳说「因为第八识出生一切法,所以第七识可以遍缘一切法」,此种说法有大过失,第七识唯缘第八识见分而不缘第八识相分,而第八识相分属一切法范围内,显见第七识不是遍缘一切法。若又反驳说「第七识是间接遍缘一切法」,此种说法将第八识见分与一切法 | admin 2021-02-02 |
|
]、“阿梨耶识名如来藏”[《入楞伽经》卷7:“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大正藏》册16,页556,中29-下3。](文句直接了当,任何人用尽心思依文解义、作任何扭曲,也很难改变这字面的意思),琅琊阁无从曲解,剩下的选择就是毁谤此经,因此他采取这破坏大乘法的第三 | admin 2021-02-02 |
|
发起般若实相智慧就是表示说,你已经承担了——就是祂!没有错!除了祂以外,没有另外一个心是真实不虚的,自己找遍自己的这个五蕴身、六识心、第七识都是假的,都是虚妄的,都是生灭有为的,只有祂是真实。所以承担起来以后,那么因为善知识的摄受就知道说:祂就是五蕴的实相,祂就是出生五蕴的心。所以,你知道说一切法都由祂生,发起了般若实相智慧,能够住于七住 | admin 2020-08-28 |
|
接着,一个伶俐,这一个最伶俐的是第七识意根,又叫作末那识。就好比公司里面的总经理,意识经理负责把信息送进来,由意根总经理作决定是否执行,所以意识经理必须听从意根总经理的发号施令;当意识经理下班了,或晚上睡着不在了,意根总经理却还在继续工作,从来未曾停歇。意根不但从来未曾停歇,也很伶俐,比八爪章鱼还要伶俐。八爪章鱼的八只爪不停地攀缘,而意根的所缘却不 | admin 2020-08-28 |
|
但是,那还是有第七识意根存在,还是可以了别法尘的大变动,仍然不是究竟寂静。唯有无余涅槃境界才是究竟寂灭,五蕴十八界统统灭尽,只有如来自存在,没有见闻觉知的我,也没有能作主的我,也没有六尘境界,统统都没有。就像《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卷1所说: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意思是说,无余涅槃真正是无我亦无人的境界,究竟寂灭;但不是断灭空,有本际如来自存在。所 | admin 2020-08-28 |
|
揆诸八个识当中,第七识末那具有恒时普遍计度执著的体性。譬如在正死位,意识虽已不现行,但第七识末那还是刹那刹那不断地分别、执著一切法,不断地作主。当如来藏开始舍身,末那识依旧是刹那刹那不断地在执著计度一切法,因此促使如来藏在身旁出生了中阴身;又如来藏舍身一分,中阴身也成就一分;如来藏舍身五分,中阴身也成就五分;如来藏舍身九分,中阴身也成就九分。犹如经 | admin 2020-07-27 |
|
《入楞伽经》卷七,佛云:大慧,阿黎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真心阿赖耶识无形无相,住于身中或胎中,非在虚空。《大宝积经》卷110《佛告月实:众生随业获报,(阿赖耶)识流相续,持身不绝。期毕报终,识弃舍身,随业迁受。……众生命尽,以业力故,形骸与识及诸入界(六识十八界)各各分散 | admin 2020-07-23 |
|
因为弃五盖的原因,而能够现起初禅,除了功夫之外,就是心地上的用功;禅定的心地,一般多在讲第六意识乃至第七识,这个是共外道法。一一能够把它现观,然后愿意对我们欲界的贪欲、瞋恚、睡眠、掉举乃至疑盖,能够一一地把它现观,能够思维清楚然后面对它,能够愿意把它断除,我们的定力就很容易现起。所以如果不照这样作,即使你很用功地在那边打坐,也是没有办法能够现起初禅 | admin 2020-07-06 |
|
我们如果能够参禅悟得如来藏,那就知道如来藏如何能够对众生悉知悉见,就是说前七识没有一法如来藏不能够了知的,要是没有了知,如来藏就没办法现起五阴、十八界。所以这个是悟后,我们再继续转依如来藏,然后能够现观五阴、十八界跟如来藏如何真妄和合来成就三界,这个都是我们悟后起修的范围。因为这个是有尘沙那么多,所以学佛想要成佛,就要有三大阿僧祇劫,这个就是种智的 | admin 2020-07-06 |
|
─正觉同修会─────────────────二乘菩提自中国元末以来,已被广大佛弟子所普遍误会故;今时之与大陆佛教,乃至今时南洋之南传佛教,俱皆如是不免误会;总以为觉知心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中,总以为无余涅槃之中有清净无染之境界相可以使觉知心安住其中;而不知无余涅槃境界者实无任何境界,唯是灭尽十八界我、十二处我、五蕴我、七识我之后,全然无我、全然无境界 | admin 2020-07-06 |
|
七识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八识颂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与论主诤。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不动地 | admin 2020-07-06 |
|
”注3《楞伽经》中说:“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由此证实菩萨修学道种智,乃是以蕴处界法唯阿赖耶识所变现,作为现观之标的;所依据者乃是世尊于第三转法轮所宣说之方广唯识经典,例如《楞伽经》、《解深密经》等;而菩萨以其所学所证而申论万法唯识,以教导后学菩萨者,亦有弥勒菩萨之根本论《瑜伽师地论》,无著菩萨之《摄大乘论、显扬圣 | admin 2020-07-02 |
|
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如来藏因缘所生之七转识妄心,以及蕴处界诸法,皆是缘起缘灭,因缘和合无常变异,无有真实不坏自性,故名缘起性空,又曰空相,但如此空相亦不能够离开真实如来藏而言。真实心虽无形无色、法相犹如虚空,但祂无始以来恒常不灭,具足真如性,能出生三界有的法种, | admin 2020-06-26 |
|
祂是总共有八个识,因此在“受持此经、若自书、若教人书”的时候,不是只有一个阿赖耶识,还是要函盖前七识的;因此是八识心王的一一法中所应修者就应该修,所应断就应该断,这样才是真正的修习第五度“一心”。最后就是智慧第六度了,为什么这时候要讲智慧?因为前五度的修习目的就是为了发起智慧;可是这个智能是指佛菩提智,不只是解脱智,也不是世俗法 | admin 2020-06-20 |
|
脱与离有一些不同:离,是说如来藏收藏的七识烦恼种子与祂是同在一起的,但与祂不相应,只会与七转识相应,所以是“离”;脱,是说这些烦恼种子的执藏,其实与祂无关,都是七转识造作出来的,所以现行时也是只与七转识相应,不是如来藏自己造作而收藏的,与如来藏无关,因此叫作脱。因为一切烦恼种子含藏在如来藏中,却不是如来藏造作的,也不与如来藏相应;这些种子 | admin 2020-06-16 |
|
你成佛的时候,前七识心都不起贪瞋了,祂还是不起贪瞋;当你在凡夫位中,还在贪瞋的时候,祂照样不起贪瞋。这就是说:即贪瞋之中而有无贪瞋,觉知心的你在贪瞋的当下,却可以反观自己另有一个真心第八识祂不贪不瞋。如是不堕于有贪瞋、无贪瞋的两边,不即贪瞋而亦不离贪瞋,这就是中道性。如果你能如此现前观察到你的第八识真心确实如是不堕于有无贪瞋的两边,那么你就可以说: | admin 2020-06-08 |
|
然佛性若离真如法身、意生身、庄严报身或凡夫分段生死身之命根、七识、五遍行别境、五根,则佛性种不能现前,不见佛性用,唯有佛性种尔。既有佛性种,即不得谓断灭,犹真如处于无余依涅盘位,不得谓断灭。以佛性与真如非一非异故,非不可见;譬如佛云:「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况 | admin 2020-06-08 |
|
当知人之所以为人,乃因人是有情故;有情之所以为有情,乃是因有情时常显示其七识心之心行故,由七识心故有种种喜怒哀乐之现行,具足有情之法相。然究其实,若无如来藏之驻身,若无如来藏之种种功能差别运作不断,则此七识心随之即断,尚不能偶一现行,何况能有喜怒哀乐等心行?有情之七识心现行运作时,如来藏亦同时运作不断,其运作之心行,一部份为配合七识心而运作,大部份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