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祂从来不依附于任何条件的存在,祂也不是这三界中任何一物。祂从来没有在这个相对世界里用半点意,祂也从来没有计划自己什么未来。因祂从来不生、也本来不死,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寂静永恒,本来如斯,从无半点改变,这样一份存在,又哪里还需要规划什么?又是谁在规划?谁要规划?只有因缘所生的法,只有相互依靠、彼此取暖才能得以存在的人,才有规划的需要,才有担忧、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凡是具足此三归、五戒、四增上法而不缺、不穿、不坏者,修学解脱道时若有真正善知识,所教导的知见是正确无误者;而其自身闻重忭正知见后的思惟,亦是如理作意而不依归外道、天神所说者,此生必定得证初果,佛说这位声闻法中的白衣圣必定可以现法乐居,而且是易、不难得。意思是说,受持正确声闻教法的白衣,若想证得佛法中的初果功德,但是却不肯受持三归五戒,不肯常念三宝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定共戒者,谓修学禅定有成者,依其定境之修证,分别能伏三界贪瞋痴,不依佛所制定戒相而持戒,依定之有漏功德而不违佛戒,与定相应故,名定共戒。广义来说,道共戒亦是定共戒,因为亲证三乘菩提不退者,于所证心得决定心得决定心得决定心得决定,因与道相应而能安住,故决定不移,转依所证,所得解脱、智慧之功德必符合所证;例如大乘菩萨证悟之后,转依如来藏而行,第八识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给诸方法师、大师的话诸位法师负有弘传世尊遗法的使命,所以应该好好用心去看第一义了义经典,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而不是去崇拜所谓的大师,忙修瞎练。若已经是一方大师,更应勤求证悟、谨慎说法,绝不能恣意漫解经典、公案。如果误导广大学人,等到别人把您的落处提点出来之后,就心生嗔恨,处处诽谤,不知反省自己对错,为了面子、拉不下脸,那就真是个无智之人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汝能如是至心归依于三宝不?’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若人归依于三宝者,是人则为施诸众生无怖畏已。若人能施无怖畏者,是人则得优婆塞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能如是施诸众生无怖畏不?’〗语译:假使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汝能如是至心归依于三宝不?’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若人归依于三宝者,是人则为施诸众生无怖畏已。若人能施无怖畏者,是人则得优婆塞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能如是施诸众生无怖畏不?’〗语译:假使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征兆微弱,稍纵即逝,所反应的并不是报应轻微、弱小和可以轻松化解,相反表现出的是罪在难赦,这种现象提示的是冤亲债主不依不饶。冤亲债主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比较开明的,讨报遵守自然法则,欠债还钱,欠命抵命,天经地义,来找受报者是一种必然,但是他们并不愿意无限期地冤冤相报,循环无期;第二类是处于中间状态,既要达到讨报的目的,同时又存在和解的愿望;第三类则是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中间将近要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修学,可是这种种的修学无不依靠最初亲证如来藏所得的人无我而为基础。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31集什么叫做大乘和小乘?>正钧老师(原标题: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差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要一切的众生,这样有智慧的人,当以与善知识广结善缘为先,应当从实质的层面、实质的内涵,来作抉择论断,应该依于佛陀开示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典不依不了义经典,来选择善知识,这样来广结善缘。同时,这样如理如教如法的实践菩萨道,这样如说修行的广结善缘,这样来摄受众生,这样一世又一世的广结善缘,来成就佛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遇到不明究里、不依智慧而行的信众,却大力护持这样的外道法,以为护持这样的外道法有广大的功德,或者也许可以得到这些大师的加持;所以就拉拢了很多人,去参加这一类的灌顶。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些无上瑜伽、时轮金刚、大乐光明的灌顶的内容是什么;其实这里面的内容都是双身法的外道法,根本就不是佛法。而众生这样的去跟这个外道结缘,那本质上其实是广结染恶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骗财骗色都是无智的行为,都是盲从的偶像崇拜,全部统统违背佛教所教导智慧为先导的要领;因为佛陀所教导的,大家是要依智不依识,应当依于智慧为先导而行;而众生大多是因为对于佛法知见的欠缺,所以容易被这些错误的说法误导。我们再说另外一种迷信无智的情形而落入偶像崇拜的过失是什么呢?就是有的人自以为是,是崇古贱今,他以为自己中文很好,他自己读了古人的著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并且,佛陀教导们,要按照四依的道理而行,也就是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典不依不了义经典。也就是说,佛陀希望正信、有智慧的佛弟子们,都是以佛菩萨开示的四依道理而行,希望一切正信佛弟子们,要依循于对法理事实的验证而信受,而不是依循于对于古今某一有情众生而信受;因为佛法乃是依循法界实相的真实法理,而不是偶像崇拜于某位有情而失去理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其实就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智慧为先导,依法不依人。佛陀对于们的开示,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从《长阿含》《经》里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放到现在来看。如果您在道场里面听善知识,或者您在书上看到善知识在写谁不对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回想看看,在《长阿含》的《经》里面,佛陀在教的时候,们在听法的时候,本来就应该要按照这个原则好好去分辨的。并且佛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声闻菩提系从闻而得,声闻人没办法自己证悟四圣谛、八正道等法,必须要亲从佛陀听闻之后,才能取证四圣谛、八正道;缘觉菩提系从思维而得,辟支佛人从某一因缘去体会,然后自己思惟,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法而得来的,是从缘而悟的,辟支佛人所证的解脱仍然不是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宝积经》卷82,佛有开示说:「长者!在家菩萨成就四法,归依于僧:若有未定入声闻乘,劝令发于一切智心;若以财摄、若以法摄,依于不退菩萨之僧,不依声闻僧求声闻德,心不住中,长者!是名在家菩萨成就四法、归依于僧。」所以大乘行者应归依于大乘菩萨僧,不应归依于声闻僧;至于大乘菩萨僧,是纯依五十二位阶的证量来看的,不是看表相的僧衣。所以文殊、普贤、观音、势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是地藏菩萨既有如是不可思议神力,云何众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脱?唯愿世尊,为我解说。佛告阎罗天子: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是大菩萨,于百千劫,头头救拔如是众生,早令解脱。是罪报人,乃至堕大恶趣,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而遣悟宿世之事。自是阎浮众生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误入险道。其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憃愚鲁钝于微小罪不见不畏不依聪明善士而住。不时时间往诣多闻聪明者所亲近承事。亦不数数恭敬请问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修何为妙作何为恶。如是一切补特伽罗哑羊僧摄。是名哑羊僧。云何名无惭愧僧:若有情为活命故。归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于所受持别解脱戒一切毁犯无惭无愧。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内怀腐败如秽蜗螺贝音狗行常好虚言曾无一实。悭贪嫉妒愚痴憍慢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依法不依人”这四依四不依是原则,明了经典的真正含义,不要以盲引盲,误人慧命,罪莫大焉。站在了义佛法的立场,无论是谁,只要他能够通达三乘菩提的真实义理,他就是“胜义僧”,即便他身穿“白衣”,反之而言,即使身穿金边袈裟,声闻四海,却错会佛意,误导众生,他不过是个“狮子身中虫”,徒有虚名而已,《佛藏经》说,这种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观泥洹行不依泥洹。是菩萨行。行于四魔过诸魔行。是菩萨行。博学慧行无不知时之行。是菩萨行。于四谛行不以谛知行。是菩萨行。观无生行不谓难至。是菩萨行。在缘起行于诸见而无欲。是菩萨行。在诸人众无劳望行。是菩萨行。在闲居行不尽身意。是菩萨行。于三界行不坏法情。是菩萨行。为空无行一切众事清德皆行。是菩萨行。行六度无极为众人意行而度无极。是菩萨行。行六神通不尽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