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不依道。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合大地狱。生忍苦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阎魔罗人。悬之在树。头面在下。足在于上。下燃大火。烧一切身。从面而起。彼地狱火。热势甚炽。彼罪人身。危脆衃软。眼最软故。烧尽无余。彼罪人身。烧尽复生。彼人如是受极苦恼。坚[革*卬]叵耐。彼人如是地狱中生。彼人如是受大苦恼。唱声吼唤。呻号啼哭。唱唤口开。彼地狱火。从口 三摩地

2018-07-22

不依契经,不依戒律,犹如倡妓(约指歌舞女子),戏弄之法。6、《大般涅槃经》云:若遇,慎莫亲爱,若亲爱者,丧身殒命及以财宝。(意思是说如果去,就会削减自己的福报、寿命、财产,严重者还会丧身殒命的。这和中国民间神道设教的说法相似。这种勾当如果不是损福折寿,怎么会发生染病而丧身殒命的事情呢?能不警惕吗?)出入不净之处。所谓沽酒博弈。如是之人我今不听在比丘中 三摩地

2018-07-22

道共戒无戒,所以十善业道有两种:有人是共戒而行,与戒共同来行十善业道;有人不依戒而仍然行十善业道,所以和戒相不相应,对于十善业道的三法及上中下品还是有差别,就导致十善业道行了以后,未来世的异熟果报增上、低劣的差别出现。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八辑)》<业品>第二十四(原标题:十业道有共戒行,有不共戒行) 三摩地

2018-07-22

皆不信受亦不依行。谓非佛说而为谤毁恶障缠心。即便命过堕大地狱。受极苦恼无有出期。世尊此等众生既遭大苦云何救护。唯愿慈悲救济令出。尔时释迦牟尼如来。即便舒手摩曼殊室利法王子顶。告言善哉曼殊室利。为欲利益一切有情。能问如来如是义利。汝当谛听极善作意。我今为汝说此呪法。安乐人天利益一切。于诸呪法最为殊胜。祕密甚深顺菩提道依真法界获大功德。于临终时必能忆此 三摩地

2018-07-22

道共戒无戒,所以十善业道有两种:有人是共戒而行,与戒共同来行十善业道;有人不依戒而仍然行十善业道,所以和戒相不相应,对于十善业道的三法及上中下品还是有差别,就导致十善业道行了以后,未来世的异熟果报增上、低劣的差别出现。-----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原标题:十善道果报差别) 三摩地

2018-07-22

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 三摩地

2018-07-22

一阐提人,不信因果,不信有恶趣果报,不信有前后世,不依止善知识,不听佛教戒,不作忏悔;如此之人,连佛也无法救治,一定堕阿鼻狱。阿闍世王杀父重罪,本应堕无间狱,但因能知前非且深切自责,并亲自到佛的精舍,在佛前作发露忏悔,并发菩提心,结果重罪轻受。回头来说,在台湾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随学者,对《广论》修学次第,涉入还不很深,尚不知其次第之颠倒;且 三摩地

2018-07-22

一阐提人,不信因果,不信有恶趣果报,不信有前后世,不依止善知识,不听佛教戒,不作忏悔;如此之人,连佛也无法救治,一定堕阿鼻狱。阿闍世王杀父重罪,本应堕无间狱,但因能知前非且深切自责,并亲自到佛的精舍,在佛前作发露忏悔,并发菩提心,结果重罪轻受。回头来说,在台湾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随学者,对《广论》修学次第,涉入还不很深,尚不知其次第之颠倒;且 三摩地

2018-07-22

一阐提人,不信因果,不信有恶趣果报,不信有前后世,不依止善知识,不听佛教戒,不作忏悔;如此之人,连佛也无法救治,一定堕阿鼻狱。阿闍世王杀父重罪,本应堕无间狱,但因能知前非且深切自责,并亲自到佛的精舍,在佛前作发露忏悔,并发菩提心,结果重罪轻受。回头来说,在台湾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随学者,对《广论》修学次第,涉入还不很深,尚不知其次第之颠倒;且 三摩地

2018-07-22

一阐提人,不信因果,不信有恶趣果报,不信有前后世,不依止善知识,不听佛教戒,不作忏悔;如此之人,连佛也无法救治,一定堕阿鼻狱。阿阇世王杀父重罪,本应堕无间狱,但因能知前非且深切自责,并亲自到佛的精舍,在佛前作发露忏悔,并发菩提心,结果重罪轻受。回头来说,在台湾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随学者,对《广论》修学次第,涉入还不很深,尚不知其次第之颠倒;且 三摩地

2018-07-22

征兆微弱,稍纵即逝,所反应的并不是报应轻微、弱小和可以轻松化解,相反表现出的是罪在难赦,这种现象提示的是冤亲债主不依不饶。冤亲债主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比较开明的,讨报遵守自然法则,欠债还钱,欠命抵命,天经地义,来找受报者是一种必然,但是他们并不愿意无限期地冤冤相报,循环无期;第二类是处于中间状态,既要达到讨报的目的,同时又存在和解的愿望;第三类则是由 三摩地

2018-07-22

这样骗财骗色都是无智的行为,都是盲从的偶像崇拜,全部统统违背佛教所教导智慧为先导的要领;因为佛陀所教导的,大家是要依智不依识,应当依于智慧为先导而行;而众生大多是因为对于佛法知见的欠缺,所以容易被这些错误的说法误导。所以,如何建立正确的三乘菩提知见,是很重要的工作!我们这一系列三乘菩提的电视弘法节目,就是希望依据佛陀的圣教以及法界实相的智慧而说明, 三摩地

2018-07-22

5、无所依施:云何无所依施?谓诸菩萨不依称誉、声颂而施,体达世间称誉、声颂,虚妄分别、文字所起,唯是虚音,系属妄向,譬如世间[禾*肙][麦*弋]叶聚。菩萨不因他人之称誉、赞颂而行布施,因为能够深切的体证了达世间之称誉赞颂,只是虚妄分别,只是文字所起,乃是虚名之音声也。6、不退弱施:云何不退弱施?谓诸菩萨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闻诸菩萨广大第一最胜施时 三摩地

2018-07-22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三摩地

2018-07-22

(注:终生不婚嫁,不剃度,也不受声闻戒,只受持菩萨戒,以菩萨戒为归,不依止声闻戒,如是离家修行弘法而无家室的女人,不论年岁如何老耄,都名为童女。童子之义亦比照之,譬如文殊师利童子。这是原始佛法时期的大乘胜义僧,虽是出家菩萨,但仍然保有在家身相。)三、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的功德)?佛子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 三摩地

2018-07-22

5、无所依施:云何无所依施?谓诸菩萨不依称誉、声颂而施,体达世间称誉、声颂,虚妄分别、文字所起,唯是虚音,系属妄向,譬如世间[禾*肙][麦*弋]叶聚。菩萨不因他人之称誉、赞颂而行布施,因为能够深切的体证了达世间之称誉赞颂,只是虚妄分别,只是文字所起,乃是虚名之音声也。6、不退弱施:云何不退弱施?谓诸菩萨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闻诸菩萨广大第一最胜施时 三摩地

2018-07-22

5、无所依施:云何无所依施?谓诸菩萨不依称誉、声颂而施,体达世间称誉、声颂,虚妄分别、文字所起,唯是虚音,系属妄向,譬如世间[禾*肙][麦*弋]叶聚。菩萨不因他人之称誉、赞颂而行布施,因为能够深切的体证了达世间之称誉赞颂,只是虚妄分别,只是文字所起,乃是虚名之音声也。6、不退弱施:云何不退弱施?谓诸菩萨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闻诸菩萨广大第一最胜施时 三摩地

2018-07-22

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则罪重,不受戒者犯则罪轻,何以故?毁佛语故。】讲记世戒和第一义戒不同,有智慧者应当观察戒有两种: 三摩地

2018-07-22

次如定共戒:以诸佛子修定有成者,依其定境修证,分别能伏欲界贪、色界瞋、无色界痴,故依定之有漏功德不违佛戒,不依佛所制定戒相而持。三如道共戒:三乘以见道修道故,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自然不犯佛戒,不取佛戒。是名三种非取相戒。亦依有情根性差别而作用有异。五戒者:在家之人于三皈时,或受满分戒,五戒俱受:不杀生、不窃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受多分戒: 三摩地

2018-07-22

不依道。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合大地狱。生忍苦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阎魔罗人。悬之在树。头面在下。足在于上。下燃大火。烧一切身。从面而起。彼地狱火。热势甚炽。彼罪人身。危脆衃软。眼最软故。烧尽无余。彼罪人身。烧尽复生。彼人如是受极苦恼。坚[革*卬]叵耐。彼人如是地狱中生。彼人如是受大苦恼。唱声吼唤。呻号啼哭。唱唤口开。彼地狱火。从口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