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三乘菩提视频】最系统、最具实证精神的系列佛法讲座视频,依三量为准绳,真正学佛者可借此快速建立正确知见,依法不依人,庶几不蹉跎于学佛之路!随喜赞叹您分享饶益更多学人!【正智书香园地】有意于佛法中探宝者,且入:(原标题:为什么有人说“教堂免费,而寺院是高消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中间将近要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修学,可是这种种地修学无不依靠最初亲证如来藏所得的人无我而为基础。那么,要先明白大小乘的差别,才能够进一步去说:佛法是汇归于一佛乘。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原标题:缘觉乘者没有办法触及法界的实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若是执着于声闻身分(出家身分),而不依佛菩提道的法义修证为依止,就只能随从三贤位及凡夫位中的那六位出家菩萨修学到浅显的法义,而无法获得其余四十二位在家菩萨的胜妙法义了。正因为善财大士没有声闻身分的执着,所以只要是有证得大乘法的菩萨们,都愿意拜为老师而登门修学之,才能迅速的成就等觉大士的修证,这就很清楚的为我们举示菩萨种姓的根性了:只以佛菩提的证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若是执着于声闻身分(出家身分),而不依佛菩提道的法义修证为依止,就只能随从三贤位及凡夫位中的那六位出家菩萨修学到浅显的法义,而无法获得其余四十二位在家菩萨的胜妙法义了。正因为善财大士没有声闻身分的执着,所以只要是有证得大乘法的菩萨们,都愿意拜为老师而登门修学之,才能迅速的成就等觉大士的修证,这就很清楚的为我们举示菩萨种姓的根性了:只以佛菩提的证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在藏密修行甚浅,且不喜双身法,也不依上师的导而造诽谤等恶业,其性障微薄,喜乐禅定等境界,若改依显教行门,知见具足而修得禅定,然不断我见而证得四空定或者无想定,死后往生长寿天,亦是趣入无暇者,此乃第八因。第二目学者,除了要远离八种无暇外,尚须具备十种;如《瑜伽师地论》卷21〈声闻地〉说:【云何自?谓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注:终生不婚嫁,不剃度,也不受声闻戒,只受持菩萨戒,以菩萨戒为归,不依止声闻戒,如是离家修行弘法而无家室的女人,不论年岁如何老耄,都名为童女。童子之义亦比照之,譬如文殊师利童子。这是原始佛法时期的大乘胜义僧,虽是出家菩萨,但仍然保有在家身相。)(原标题:菩萨戒简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复有五法:一者先于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见怖懅者能为救护,三者求者未索、先閞心与,四者凡所施处平等无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缘。〗讲记:善生童子又为我们请问:世尊!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要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佛说:善男子!有三个法可以清净优婆塞戒:第一、是信受佛、信受佛法、信受僧宝。第二、是从深心中真的相信因果:深信持戒的因果,以持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宝积经》卷82,佛有开示说:「长者!在家菩萨成就四法,归依于僧:若有未定入声闻乘,劝令发于一切智心;若以财摄、若以法摄,依于不退菩萨之僧,不依声闻僧求声闻德,心不住中,长者!是名在家菩萨成就四法、归依于僧。」所以大乘行者应归依于大乘菩萨僧,不应归依于声闻僧;至于大乘菩萨僧,是纯依五十二位阶的证量来看的,不是看表相的僧衣。所以文殊、普贤、观音、势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复有五法:一者先于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见怖懅者能为救护,三者求者未索、先閞心与,四者凡所施处平等无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缘。〗讲记善生童子又为我们请问:世尊!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要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复有四法:一者终不自轻,言我不能得菩提果,二者趣菩提时其心坚固,三者精进勤修一切善法,四者造作大事心不疲悔。复有四事:一者自学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7、不依官強乞(攝屬重戒2盜戒。)為利養故,依官強乞,教唆求取,無有慈心,犯輕垢罪「若佛子自為飲食、錢財、利養、名譽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財一切求利,名為惡求、多求、教他人求,都無慈愍心、無孝順心者,犯輕垢罪。」18、不知戒,詐言能解能授人戒(攝屬重戒4妄語戒)不解戒律,詐言能解,自欺欺人,為人授戒,犯輕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云何名啞羊僧?謂不了知根本等罪,犯與不犯;不知輕重毀犯種種小、隨小罪;不知發露懺悔所犯,憃愚魯鈍,於微小罪不見、不畏;不依聰明善士而住,不時時間往詣多聞聰明者所,親近承事,亦不數數恭敬請問: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修何為妙?作何為惡?如是一切補特伽羅,啞羊僧攝,是名啞羊僧。云何名無慚愧僧?謂若有情為活命故,歸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次如定共戒:以诸佛子修定有成者,依其定境修证,分别能伏欲界贪、色界瞋、无色界痴,故依定之有漏功德不违佛戒,不依佛所制定戒相而持。三如道共戒:三乘以见道修道故,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自然不犯佛戒,不取佛戒。是名三种非取相戒。亦依有情根性差别而作用有异。五戒者:在家之人于三皈时,或受满分戒,五戒俱受:不杀生、不窃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受多分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注:终生不婚嫁,不剃度,也不受声闻戒,只受持菩萨戒,以菩萨戒为归,不依止声闻戒,如是离家修行弘法而无家室的女人,不论年岁如何老耄,都名为童女。童子之义亦比照之,譬如文殊师利童子。这是原始佛法时期的大乘胜义僧,虽是出家菩萨,但仍然保有在家身相。)三、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的功德)?佛子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宝积经》卷82,佛有开示说:「长者!在家菩萨成就四法,归依于僧:若有未定入声闻乘,劝令发于一切智心;若以财摄、若以法摄,依于不退菩萨之僧,不依声闻僧求声闻德,心不住中,长者!是名在家菩萨成就四法、归依于僧。」所以大乘行者应归依于大乘菩萨僧,不应归依于声闻僧;至于大乘菩萨僧,是纯依五十二位阶的证量来看的,不是看表相的僧衣。所以文殊、普贤、观音、势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则罪重,不受戒者犯则罪轻,何以故?毁佛语故。】讲记世戒和第一义戒不同,有智慧者应当观察戒有两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无师独觉的辟支佛出生在无佛之世,不依靠任何宗教与信仰而能拨开时代的迷云,纯以理性观察与科学论证发现:生命一定要有入胎识的存在,作为十因缘观中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轮回主体。吾人可以试想:现今如果没有佛教存在,也没有任何佛教经典存在,辟支佛应如何运用理性的观察与科学的论证解剖生命,发现生命的基本结构而获得解脱的智慧?辟支佛必须面对古今中外不同哲学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5、无所依施:云何无所依施?谓诸菩萨不依称誉、声颂而施,体达世间称誉、声颂,虚妄分别、文字所起,唯是虚音,系属妄向,譬如世间[禾*肙][麦*弋]叶聚。菩萨不因他人之称誉、赞颂而行布施,因为能够深切的体证了达世间之称誉赞颂,只是虚妄分别,只是文字所起,乃是虚名之音声也。6、不退弱施:云何不退弱施?谓诸菩萨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闻诸菩萨广大第一最胜施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5、无所依施:云何无所依施?谓诸菩萨不依称誉、声颂而施,体达世间称誉、声颂,虚妄分别、文字所起,唯是虚音,系属妄向,譬如世间[禾*肙][麦*弋]叶聚。菩萨不因他人之称誉、赞颂而行布施,因为能够深切的体证了达世间之称誉赞颂,只是虚妄分别,只是文字所起,乃是虚名之音声也。6、不退弱施:云何不退弱施?谓诸菩萨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闻诸菩萨广大第一最胜施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真正信位菩萨满足,无论多么艰深般若义理,还是乐意修学!如是秉尊佛旨,依佛所说,依法不依人!信是如是善知识,信是如是菩萨僧,信是如是菩萨所说如来!3.应当不远千里咨询大善知识:今日诸佛菩萨不得亲见,然圣平实菩萨摩诃萨仍然说法,书籍问世,即使是千里之遥,仍然有方便可以请到书籍,乃至阅读,所以不应当懈怠,惰于求法。即使心中谨慎,不敢确定,也应当请书恭敬修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