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意思就是说,妄想及妄念之所以会产生,就是由于对世间法有挂碍——对三界中的法有贪爱,对自我有贪爱,对眷属有贪爱的时候,就会常常有许多的妄想及妄念升起,就会妨碍我们修习禅定,所以说,妄想与妄念都是从烦恼来的;烦恼断了,妄想与妄念就会随着烦恼的减少而日渐淡薄,乃至消失。解脱道的原理也就是这样——烦恼断尽了就得到解脱果,不是由于禅定而 | admin 2019-04-24 |
![]() |
可是,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曾相应到这个无明;乃至成为阿罗汉了,也还是不曾相应到这个无明。从无始劫以来,众生不过就是这么想:“我怎么样才可以不再轮回生死?如何才可以免受世间的生死苦?”从来没有想过法界的真实相是什么?所以说众生的心从来不曾跟这个无明相应过,所以称为无始无明。也就是说:从来不曾去探讨我们的五阴十八界是从哪里来的?心里想的都是: | admin 2019-04-24 |
![]() |
”】(《杂阿含经》卷十)这意思是说,对于色受想行识五阴的一一阴它的无常无我性不能正确的了知,误认为五阴是实有的、是常住不坏的法性;对于灭除五阴的道理不能正确的了知,不知道五阴灭尽后还有涅槃的本际不灭;乃至对于五阴中所含摄十八界、六入、十二处种种生灭法的内容不能正确的了知,导致误会五阴中所含摄的某一法不是五阴,不是生灭法;这样不能如实正见了知五 | admin 2019-04-24 |
![]() |
而我见与我执无明为什么在大乘法中会被称为一念无明呢?这是因为它有一个现象,就是在未断除一念无明烦恼之前,必定是一念才刚刚灭了,次念又生起,念念不断;乃至证得四禅八定之后,住在等至的境界之中,忽然一念我见或我执的烦恼生起,由于这一念心动,就会让意根、意识不能永远灭除,以致不能入住无余涅槃的真正无我境界中;这样一念又一念继续不断的生起,导致蕴处界我不能 | admin 2019-04-24 |
![]() |
”以上在这一集的节目当中,我们阐述了无始无明以及它所摄的上烦恼的意涵,并且说明了无始无明乃至上烦恼与一念无明之间的关系。相信各位菩萨听过以后,都能够更加的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为大家解说到这边。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概说【共130集】>103、无始无明正源老师 | admin 2019-04-24 |
![]() |
也因为这一念又出生其他的念,有的是有形相的念,有的是有语言文字音声的念,所以这个定境的修行人,就是因为这一念而离开四禅退到三禅,退到二禅,乃至退离禅定回到欲界的境界,所以证得四禅八定的这些修行人,往往就是因为这一念烦恼而离开定境。再来,有些人也是因为这一念烦恼而下堕,譬如有人在世的时候证得无想定,舍报以后升到无想天去;无想天的天人寿命有五百大劫,如 | admin 2019-04-24 |
![]() |
六识的功能差别,就是六识的自体性,譬如眼识能见之性,乃至意识能知之性,所以六识法界的本质,正是六识与心所法配合成就的自性,当然是虚妄法。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指的都是有情的身心,只是法的分类粗细有所差别而已;总而言之,就是指虚妄的众生我。换句话说,我就是五阴身,我就是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如果还有这个我中的任何一阴、一处、一界存在,那么就无法成就无 | admin 2019-04-24 |
![]() |
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受阴。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槃。】意思是说,什么是识受阴?就是六识身。哪六种呢?就是眼识身乃至意识身,叫作识受阴,也就是六种能够领受六尘的觉知心全体;并且这些识受阴,统统是无常、是苦、是变易之法,不是常住法,乃至全部灭尽之后,才能入无余涅槃。有关六识的生起,在四阿含诸经中常常开示说:&l | admin 2019-04-24 |
![]() |
在二乘法的原始佛法四阿含诸经中,处处都有佛说圣教,称识蕴是依其他三法而生起,也就是“根、尘、触三,生眼识”……乃至“根、尘、触三,生意识”;也就是说眼等六识,都依“根、尘、触”等三法为缘,才能从如来藏中出生,所以叫做识蕴;识蕴中的一切识都依这三法而生,若不是依这三法而生,就不能称为识蕴。譬如经中说:“ | admin 2019-04-24 |
![]() |
那定境法尘,什么是定境法尘呢?定境法尘,譬如说,你修到二禅等至位、三禅、四禅,乃至四空定当中,都有个意识的所缘;也就是说,意识在这二禅等至位乃至到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当中,意识都必须有个定境法尘来缘,意识的所缘就叫作法尘。因为是修定处于定中,所以叫作定境法尘。当然,法尘不是只有这么多。我们在下一集当中会再继续介绍法尘。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里。 | admin 2019-04-24 |
![]() |
鼻香、舌味、身触,乃至意根、法尘相触而生意识,识阴中的第六识。色阴与识阴和合运作而触色尘时出生觉知与了别即是觉阴;觉阴又名受阴。以有色阴及识阴中之五识,直接的苦、乐、舍等三受故,由于有五识直接了知而不起语言觉受的觉知故,意识随即加以了知;像这样,意识所了知却未生起语言文字上的想法者,谓为想阴;想即是意识觉知心对五识所触五尘之了知故,这是最先有的想阴 | admin 2019-04-24 |
![]() |
所以,不但堕于五阴之中,乃至是深入地贪著五阴的种种而不自知,当然只会“生死相续”而不可能了生脱死了。为了证明以上所说的道理,举《中阿含经》卷28之中的一段经文来作说明,但是因为经文的篇幅比较长,在这里就分段而举示其意涵完整的经文:【此比丘正说者:“于此生中,观此、觉此,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云何比丘正观耶?比丘者:知六更触、知 | admin 2019-04-24 |
![]() |
可是众生没有智慧,不知色身虚幻,所以非常宝爱这个色身,尽在这个色身表面作种种庄严,乃至有人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年轻更漂亮而去整形美容等等,让这个色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完全不知道是在活动厕所的表面作种种庄严,仍然是臭秽的,有何漂亮可言?有何庄严可说?如果众生能够观察自己的色身是污秽不净的,同时也观待其他有情的色身亦复如是,就不会将色身当作是真实我,因而 | admin 2019-04-24 |
![]() |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 | admin 2019-04-20 |
![]() |
又有一个妇人人抱着一个小孩,而小孩对待自己的母亲很凶,用手挠母亲的脸让母亲面颊流血不止乃至流到了脖子上。商人见此情景又笑了。这时,富人的妻子实在是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于是上前问道:“您为何站在我的面前含笑不止,见我打小孩为何又失笑呢?”商人回答道:“您是我的好友,只不过您如今忘记了罢了。”富人的妻子闻言更加不悦,觉得商人说话没头 | admin 2019-04-19 |
![]() |
乃至得其少许财物即便欣喜。常求财利乐不净食。见他资产便生妬嫉。复于他财生己有想。见他受用便生悋惜。闻说好食心生不乐。乃至巷路见遗落果及以五谷。便生贪心采取收敛。外道。有如是等无量众相。我今略说如是等相。是名从饿鬼中终来生人间。智者能知非愚能测。外道谛听。若从阿修罗终生人中者。当有是相。智者应知。高心我慢常喜忿怒。好乐鬪诤挟怨不忘起增上慢。其身洪壮眼 | admin 2019-04-18 |
![]() |
或复有业生欲界人天乃至有顶。或复有业补特伽罗远游及近。或复有业补特伽罗所求不遂。或复有业不求自至。或复有业补特伽罗。成就难易有成不成。或复有业补特伽罗。地狱寿命圆满中夭轻重不等。或复有业补特伽罗。富贵贫穷先后不定。或复有业补特伽罗。富贵贫穷。布施爱乐悭吝不定。或复有业补特伽罗。寿命长短于中不定。或复有业补特伽罗。身心快乐苦恼不定。或复有业补特伽罗。 | admin 2019-04-18 |
![]() |
佛时颂曰:贤者好布施天神自扶将施一得万倍安乐寿命长今日大布施其福不可量皆当得佛道度脱于十方因缘合会谁为亲五戒十善除去瞋不望他许自为亲世间荣乐如浮云展转五道如车轮莫计寿命惜金银天地尚坏何况身奉持经戒是大珍勿贪财色辱悞人三界众生如群羊来去五道身坏伤命速流水何有常作恶甚近受罪长泥犁地狱沸镬汤制心刚意离祸殃犯罪入中痛难当佛告阿难:世人无智生死肉眼不知罪福, | admin 2019-04-18 |
![]() |
就譬如异生凡夫位以及解脱道的初果到三果,乃至佛菩提道上还没有进入八地以前的第八识,都叫作阿赖耶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的体位,祂的函盖面很广,乃至初地到七地的圣位菩萨由于起惑润生的缘故,所以也都还是在阿赖耶识位。第八识心又叫作异熟识,譬如解脱道的无学位圣人阿罗汉与辟支佛,又譬如八地以上的诸地菩萨,包括等觉菩萨也都含摄在异熟识的范围。佛地的第八识心叫作 | admin 2019-04-17 |
![]() |
”乃至“说是语已,于众会前合掌正住,于诸众生起大悲心,开颜含笑,即说如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章句。”陀罗尼曰: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皤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利埵。伊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醯唎摩诃皤哆沙咩。 | admin 2019-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