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我们渐渐又会乐于世间的各种法,出离心便渐渐淡薄,乃至消失掉了。但是有一种人却反过来─必须去修各种的福报、福业。有的人在学佛的过程里面,布施、起造佛寺、供养三宝、救济、劝募,做各种的福业,一直都很顺利。当他有一天开始修禅的时候,种种的逆境就出现了,家庭、事业、人际关系,都出现问题。这就表示这个人修学第一义的福报还不够,必须还要再去修各种福业,然后才可以 三摩地

2018-07-23

】(《佛说阿弥陀经》)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号,能得到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它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常会因为无明所罩,不知慎修身口意行,因而造作了种种未来世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当临命终时,这恶报的业风吹起,落入中阴阶段,依着原有的贪欲执着,就会对未来世的父母生起颠倒想,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入胎,犹如睡着了一样;那等到醒来的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说我们想要盖一栋大楼,一定得要向下把地基打好,楼层越高,地基就必须打得越深,这样未来所盖的高楼才能够屹立不摇;当地基盖好了,再往上盖一楼、二楼、三楼乃至一百层楼。各位菩萨!这样的譬喻虽然是世间法,但是在修道上,其实道理也是一样的,相信有善根的您在听完之后,一定能够举一反三,也一定会同意我们这样的说法。因此说,这个念佛法门系列讲座,当中我们所宣说 三摩地

2018-07-23

换句话说,从欲界定缘于五尘的境界,到发起初禅----离欲发起初禅,一直到二禅,能够从对五尘的有觉有观,进入对五尘的无觉无观!对五尘无觉无观,可是仍然有定境中法尘的觉知,那么定境中法尘的觉知从二禅、三禅、四禅乃至四空定,有很多深细内容的差别,这就是三界九地中意识心的差别境界。菩萨一定要了知意识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状况,所以能够因知见的正确建立,于参禅 三摩地

2018-07-23

以此为涅槃故,数数熏习;舍寿后便入此境,生无想天,寿命或五十劫、或百劫乃至五百劫,恒住无意识境;舍无想天寿时意识方起,方有了知;一旦了知即便下堕,如绳系鸟,绳尽则还,复堕下界;以生无想天者一切无所能为,暂住数百劫后复返欲界,故名彼天为客天,往彼作客暂住而已。欲证灭尽定者,须先断除色界身见,而后修证四空定,入非想非非想定已,舍想之时方能舍受,方入灭尽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子,谈起有想与无想时,就已经函盖三界了!因为有想是从无色界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一直下到人间乃至三恶道中,都属于有想的境界,而无想的境界就只有一个四禅后的无想天。诸位也许想说:「无想天好像也不错,因为至少要先得第四禅,舍报我就生无想天好了。」可是我告诉你:千万别去!假使有人证得无想定的话,千万别执着,否则生到无想天以后,那是什么境界呢?我告诉诸 三摩地

2018-07-23

这意思就是说,妄想及妄念之所以会产生,就是由于对世间法有挂碍--对三界中的法有贪爱,对自我有贪爱,对眷属有贪爱的时候,就会常常有许多的妄想及妄念升起,就会妨碍我们修习禅定,所以说,妄想与妄念都是从烦恼来的;烦恼断了,妄想与妄念就会随著烦恼的减少而日渐淡薄,乃至消失。解脱道的原理也就是这样--烦恼断尽了就得到解脱果,不是由于禅定而得解脱。如果没有断尽烦恼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他不知道转折,那是因为他定力的知见要转折他不知道,那他的定力就无法提升,就会在原地踏步乃至退步,甚至有的时候有错误的知见会走入歧途。所以我们举持名念佛为例来说,当一个人持名念佛,非常精进的念佛以后,他会发觉他进入到心念心听的状况下--因为他很用功,他进入到心念心听的状况下;然后进一步,他又很努力的用功念佛,他就会慢慢发觉他到了心念心忆的境界;最 三摩地

2018-07-23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以得见道故,不被四禅八定境界所惑,知四禅八定皆是增上心学;增上心学能使佛子起诸威德力用,乃至降伏诸天,然不能令吾人出离三界;此增上心学虽不能令佛子出三界,而能助佛子出三界,以能降伏三界惑故,是故菩萨三地修学四禅八定等。凡夫以具足四禅八定增上心学故,但得三乘见道之一种,即能立时取证灭尽定;以得灭尽定故,成俱解脱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一种的降伏住,在《显扬圣教论》里面有说:“轻安者,谓远离麤重、身心调畅为体,断麤重障为业,如前乃至能增长轻安为业。如经说:适悦于意,身及心安。”(《显扬圣教论》卷1)所以在这一个过程当中,这样的一个行人,不但不会造粗重的恶业,连念也都不会有;所以这是寂静再寂静的一个过程,我们修学无相拜佛的一个功夫,这些都是可以达到的。也因此无相拜佛的功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他只要能够有初禅以上,乃至二禅以上的禅定力,他就可以凭借著他的解脱智慧入无余涅槃了。所以显然解脱最主要的力量,是在智慧力,也就是他的解脱的智慧,而不是在禅定力。当然有了智慧之后,你禅定力更高也很好啊!可是最关键的并不在于禅定力,而在于智慧力;若有禅定力,纵使能够到达非想非非想天,如果他不断我见,他照样不得解脱,他还是照样不如一个断我见的声 三摩地

2018-07-23

外道错误的以为,我意识只要是相应于定境法尘,或者是相应于欲界的欲界定、或者相应于未到地定、相应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相应于四空定;外道以为我离开这些语言、文字、声音、影像,我就是证得解脱、证得涅槃了。外道茫然无知于意识本身的存在,本身的错误地以意识所相应的禅定的境界为涅槃,这就是最大的,他没有办法出离解脱生死的原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三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因为经中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一)经中已经很清楚地、明白地告诉我们,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没有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如果阿罗汉是用禅定或者用神通入涅槃,显然无余涅槃还有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存在,分明与《心经》所说的完全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在性障消除之后,毎天于行住坐卧之中,他只须止观分明或者一念相续,或者一念不生,保持在这种境界里面,初禅善根自然就现前;或者在我们打坐的时候,或者正在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乃至蹲马桶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忽然出现。如果在出现的时候,是一剎那间遍身如云如雾,内外相通的话,这个就是色界身出现于欲界身中,那你就体会到色界天的天人色身怎么 三摩地

2018-07-23

”经文里说眼根与色尘相接触后出生了眼识,眼识能够分别色尘之青黄赤白之显色;耳根与声尘相接触后出生了耳识,耳识能够分别声尘;乃至意根与法尘相接触出生了意识,意识能够分别法尘,祂不仅能作前五识的粗相分别,也能作前五识所不能作的细相分别,因而让众生了知现前境界,让众生受用。由经文开示可知,意识乃是意根、法尘相接触后,才由真心如来藏流注意识的种子,才 三摩地

2018-07-23

禅定有什么样的本质?我们来看看《大智度论》卷十八龙树菩萨怎么说:【外道依止初禅,舍下地欲,乃至依非有想非无想处,舍无所有处;上无所复依,故不能舍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更无依处,恐惧失我,畏堕无所得中故。】(《大智度论》卷十八)我们先来看看说:什么叫作外道呢?心外求法或者是心外见法都叫作外道,也就是想要在真心以外求一个真实法,或者把任何一个真心以外的法当 三摩地

2018-07-23

顺带一提,此男女淫欲之乐正是藏传佛教密宗所最贪爱、最执着而不能远离的贪欲盖,因为他们心心念念都是在男女双修最高淫乐上面作意、观想,乃至正式行淫,甚至可以母女与师长或师长与畜生等行为。藏传佛教双身法是从来不离欲贪之心的,因此藏传佛教密宗行者是绝不可能证得任何禅定境界的;藏传佛教所谓的「佛教禅定」,其实都是在指男女淫合的双身法中「乐空双运」享受初喜到第 三摩地

2018-07-23

《佛说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四愿中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迥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佛说阿弥陀经》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 三摩地

2018-07-23

世间法如此,佛陀所传下的出世间法,乃至世出世间法又是如何看待勤奋的呢?在佛法中通常是用精进来代表勤奋的。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精进一词,是梵语毗梨耶(Virya)的意译,有时也译为勤,意为勤修佛法,即毫不懈怠地修善止恶利益众生,是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五力中的进根与进力,也是大乘佛法菩萨六度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中的一度,更是唯识百法明门中善 三摩地

2018-07-23

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呵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此之三心令诸菩萨勇猛不退,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面开示说,因为菩萨有大悲心以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