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智慧者,深入观察人间的种种快乐,乃至天上的种种快乐,或者转轮圣王的快乐,虽然是很微妙的,但是这些快乐终究是无常的法;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布施时不是为了求得人间、天上、转轮圣王的快乐而做布施,应当求佛菩提之乐而做布施,将所有布施的福德全部回向佛菩提道。这样既得世间法的福德果报,也可以得到出世间法的种种法乐,才是有智慧的人。3、‘儿子修了善法,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智慧者,深入观察人间的种种快乐,乃至天上的种种快乐,或者转轮圣王的快乐,虽然是很微妙的,但是这些快乐终究是无常的法;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布施时不是为了求得人间、天上、转轮圣王的快乐而做布施,应当求佛菩提之乐而做布施,将所有布施的福德全部回向佛菩提道。这样既得世间法的福德果报,也可以得到出世间法的种种法乐,才是有智慧的人。3、‘儿子修了善法,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智慧者,深入观察人间的种种快乐,乃至天上的种种快乐,或者转轮圣王的快乐,虽然是很微妙的,但是这些快乐终究是无常的法;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布施时不是为了求得人间、天上、转轮圣王的快乐而做布施,应当求佛菩提之乐而做布施,将所有布施的福德全部回向佛菩提道。这样既得世间法的福德果报,也可以得到出世间法的种种法乐,才是有智慧的人。3、‘儿子修了善法,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云何因施多饶财宝?因是施故,所求金银乃至畜生,如意即得。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四者悭吝、五者瞋痴。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讲记佛开始宣说布施的因果原理:有智慧的人为了四件事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吝惜,名一切施。菩萨布施由怜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或时设以不净物施,为令前人生喜心故。酒毒刀杖枷锁等物,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终不以施。不施病人不净食药,不劫他物乃至一钱持以布施。菩萨施时虽得自在,终不骂打、令诸仆使生瞋苦恼。如法财施,不求现在后世果报。施已常观烦恼罪过,深观涅槃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无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等觉菩萨福德那么大了,最后还要百劫修相好,那时内外财都施,修足大福德以后才能成佛;所以想要庄严菩提,就得要乐于布施。到了等觉菩萨的阶段,要眼睛就挖给你,要手就砍给你;要我的房子,我的房子就送给你,你要我的命,我就把命送给你,所以说“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连等觉菩萨都还要这样广修福德,我们还在这个因地,怎能不修福德呢?所以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有的人来跟你借钱、讨钱,他并不是真的生活难过,而是挥霍无度!所以常常要向你借钱花用、饮酒。所以你们布施时应该要有正确的知见:随力施与。不必打肿脸充胖子,也得要观察对象是否真的贫穷,不应该滥施,以免助长众生好吃懒做的恶习!这意思就是说:你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也要观察布施的事相是否合宜,不应该褴施。因为你是个修行人,而众生是在世俗法里面混的人,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2、功德田则是指帮助自己实证二乘以及大乘四种解脱果,乃至无上正等正觉胜妙佛法果证的诸佛菩萨以及实义菩萨,都应该要时时奉事供养的。3、贫穷田则是指一切穷苦困厄的六道众生,无论是财施、法施还是无畏施,也都应该随分随力地去布施。并不是所有的布施都可以叫作种福田的。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提醒说,除了报恩田、功德田以及贫穷田等三种田之外,应该要知道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在第六信位、第七信位的不退心、回向心具足的时候,就一定会乐于归依三宝;在第九信位戒心具足的时候,就会乐于受持五戒十善、乃至六波罗蜜;当第十信位愿心具足的时候,就会勇于发起四宏誓愿,进入初住位,开始于外门修学六波罗蜜。而且十信位的修行具足的状况,除了对于三宝的信心之外,也包含对善知识、对自己的信心,以及对于菩萨愿、菩萨行、菩萨善巧方便等等的种种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菩萨能够发这个菩提心的时候,虽然他没有甚深的修行,乃至于还是一位凡夫,可是就因为他发起这样的心志,所以他出胜过一切的世间以及所有的众生。而在真实义中我们看到说:世间的许多人来追求二乘法,乃至于说世间的善法,可是他们都不能够得到真正的佛道。而许许多多的众生他们修行佛道,自己在自己的心念在想:我是在修学佛法。然而却多有退转;因为他们不知道佛法所说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是祂在无量劫以前的过去生,因为造作罪业而堕到火车地狱中,受极重的苦报;看见同伴及其它所有火车地狱众生,受着极重大痛苦的情形,自己也感受着大苦恼,心中就生起了想要帮助他们免除这种重大的痛苦,给予他们安乐的安隐心,然后就生起了慈悲心,自己就在心中发起了“救度一切众生出离三恶道乃至三界生死苦,求证无上正真之道的菩提心。”进而就为在火车地狱乃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才刚进入初信位,仍然贪着世间五欲之乐的假名菩萨,和经过一劫乃至万劫努力修学,十信位具足、不贪着世间乐,已经能深心发意的初发心菩萨,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非常的大了。例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云何名新发意?”答曰:“新学菩萨有二种:一者、深心着世间乐,软心发意;二者、深心发意,不着世间乐。软心发意者,佛不以为发心;深心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宗通部分,当菩萨明心了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仍然需要佛菩萨及善知识的摄受,否则还是会退失菩提心,因此,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曾开示:【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经中开示,净目天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却可以在这个下品的声闻菩提基准上面,作为中品缘觉菩提发心的基础,乃至也可以将所发声闻菩提的发心,作为发起上品佛菩提心的基础。也有人一开始是发佛菩提,上品的菩提心,但是后来害怕众生难度、佛道难成,所以上心作中,发心就随着转变为中品了!就去修学缘觉菩提。乃至有人不敢修学缘觉菩提,就中心作下,改为修学声闻菩提,因此说已发心的人,三种菩提之性并不决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大乘法永远不灭七识心,乃至成佛以后仍然八识心王具足,转为纯净的八识心王而利乐有情永无穷尽,则一切的善业都不会失坏,这样才是真正的作已不失的善业。有的菩萨正是为了这两个原因,所以发起大乘菩提心。此外就是为了胜过一切人天所得的果报而发菩提心。有什么法是胜于一切人天的果报呢?只有三乘菩提可以胜过一切人天的果报!但是三乘菩提的果报,又只有大乘菩提是最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璎珞本业经》也是这么说的:在六住位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正观现前——只有证得如来藏者才有办法使般若正观现前——就进入七住位不退中;但是有个附带条件——佛说法时常常有附带条件——佛说因为善知识所护念摄受的缘故,所以进入第七住而得位不退;如果没有善知识摄受护念,很快就会退失了;就像是往劫的王子舍利弗、天子法才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有的众生是由于看见众生造作恶业,有时也听说有众生造作恶业,由于亲眼看见和闻见的缘故,就知道众生因此不免生死的轮回,乃至下堕三恶道,所以他因为要救度这些众生,就发起菩提心。也有众生从自身的观察,深刻了解到自己有贪欲、瞋恚、愚痴、也有悭和嫉等不好的心所有法,难免将会成就恶业、轮转恶道,所以为了制止自己落在不好的果报中,因此发起菩提心。发菩提心之后,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六种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则能增长。《优婆塞戒经》上佛陀亲自说:菩萨求于菩提之时,复有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心坚难坏,三者能行难行,四者怜愍众生。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故,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唯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种智具足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究竟。一切智之十智乃是解脱果,三乘无学通有;通教三乘有学无学依此建立果位,显示解脱果修证之位次,故名通教。是故大乘菩萨依此通教解脱果之修证,亦分四果四向,非唯别教五十二位次。一切智之十智具足,乃二乘菩提之极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事事无碍之万法,重重无尽之现象,皆如此而已。故了知离开一切众生不能有菩萨,也别无佛觉可成,因此遍缘法界有情,发大悲心以求成佛。若有一个有情未获益乐,则于所求菩提即未。如同花草之缺水土缘,决不能有蔚然青绿等美观。由此,菩萨要得上求的菩提,必先从事于普化有情。要从同情一切苦恼有情之大悲普救心,乃能确立菩提愿,依愿修菩提行,终之以菩提。而菩萨之发心原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