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境界受中之想蕴成就以后,方有六想身:所谓眼想乃至意想。六想身即是六识对六尘之直接了知性,即是眼根眼识之见性、耳根耳识之闻性……乃至身根身识之觉性、意根意识之知性,总有六种知觉性,是名六知性、亦名六想性,如是名为六想身,即是想阴。有此眼根、眼识等六种知(想)之想阴,方能有离念灵知心或有念灵知心之六种见闻知觉性,然后始有灵知心、觉知心对于身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有人能安住于无觉有观三昧中,乃至有人能安住无觉无观三昧中,譬如安住于二禅等至位中,离五尘而安住于定中、清楚分明而无昏昧;如是离五尘而安住定中之觉知心,当知即是与定心所相应之心,诸佛菩萨于圣教中说,意识心与定心所相应,当知如是与定心所相应之觉知心即是意识心也!若所悟之心,是能了别五尘、法尘之觉知心者,即是与慧心所相应之心,即是意识心也。譬如有人正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没有关系,你就按照如来的经教、如来的经律,然后乃至于菩萨的大论,将这个三学、经律论三藏,然后将这个戒、定、慧三学慢慢的熏习。因为经律论还是你所本,你必须要用知见----正确的知见----来作为基础,所以你必须要了解什么是变异行,而不是用嘴巴来说的。那变异行要观察什么?变异行要观察你现在周遭的。你如果不用弥勒菩萨的分法,你可以用自己的分法也可以,不过您应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在阿含部的经中有很多地方这么说:「眼、色因缘生眼识,耳、声因缘生耳识……乃至意、法因缘生意识。」这很显然是在告诉我们:要有意根与法尘作为助缘,意识才能生起;不论是有念的意识或者离念的意识(不论是有念的灵知或离念的灵知),都是要以意根及法尘为助缘才能出生的。佛又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换句话说:「不论是什么状况下的意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往上呢,就是畜生道,畜生道有情我们可以看得到,可是牠的业就是很愚笨,愚痴业很重!譬如我们看到猫、狗,我们要教牠一个很简单的事情,牠都要学很久,乃至有时还学不会;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畜生道的有情是很愚笨的,因为牠的愚痴业很重。像猫、狗算是比较高等的动物,若更低等的这些畜生道有情,牠们的愚痴业是更重,连世间种种的相貌都很难理解。再来就是我们人自己,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既然我是假的,我们苦苦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意识我死后就断灭了,虽然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在,但这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知道如来藏躲在什么地方;而且下一世的意识已经是另外一个全新的觉知心,色身也已经是另外一个了,我死了就死了,这与断灭有什么区别?下一世如来藏生出另外一个有情,其修行好坏,福报大小,乃至是享乐还是受苦,那是别人的事情,与当下的我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事實上,初果人在心裡面,偶而還是會閃過這樣的念頭,乃至以語言文字表述:「我得了初果」,「我是初果人」,但當他這樣表述時,他很清楚的知道,此處所謂的「我」,只是為了眾生而隨順世俗言說,並無實義;真正的「我」是第八識心,是沒有辦法說祂有果位可得的。如《佛藏經》說:【「我」是真實相法,不可入、不可取,不可捨、不可貪,不可說、斷語言道,無歡、無喜、斷貪喜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意识习气之长养藏识,皆因意俱故﹔若无意根同时同处,意识尚不能现起,何况有诸误计与执着﹖意识以意为根故,秉意根之作意而现起故,秉意根之作意而断灭,秉意根之作意而作种种分别,乃至秉意根之作意而作种种出世间法之闻思修证故﹔若离意根,意识觉知心一切无所能为。复次,意识触六尘运为时,必须有三种俱有依:如来藏识﹑意根﹑正常之五色根。若缺其一,意识则不能现行,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者何?谓二乘菩提自中国元末以来,已被广大佛弟子所普遍误会故;今时之与佛教,乃至今时南洋之南传佛教,俱皆如是不免误会;总以为觉知心可以进入无余涅盘中,总以为无余涅盘之中有清净无染之「境界相」可以使觉知心安住其中;而不知无余涅盘境界者实无任何境界,唯是灭尽十八界我、十二处我、五蕴我、七识我之后,全然无我、全然无境界之「无境界境界」;由是故说:「举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关不破,以后的修行,再怎么苦修用功都是盲修瞎练,犹如煮沙而欲成饭,决不可能也!这本来是佛教中最简单的真理,一点也不困难,答案就写在每天早晚念诵的《心经》里:「无眼耳鼻舌身意」,前五个指肉身,第六个意就是指意根;又说无眼识界、无耳识界乃至无意识界,意识界就是指精神、思想、妄念觉知的第六识--意识;连同前五识,这六个识在我们死亡时会跟着灭亡,在中阴身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归五戒是证初果解脱的基本要件,若不能接受佛教中的三归依,而宣称可以证得初果乃至四果,或者宣称可以证得缘觉果,世间没有这样的事情存在。受三归五戒的最主要目的,在于修除异生性;异生性修除了,才有证果的可能。所谓异生性,就是仍然保有下坠三恶道而成为异生有情的自性,也就是无法在未来永远当人(不论是当人类或欲界天人、色界天人),舍寿后及未来世都还有沦坠三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他们这样现观之后,最后说:此灭故彼灭,我把无明灭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现;心的行灭了就不会去投胎,不投胎名色就灭了,当然也就不会有来世的色身及六识;此灭故彼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这叫做缘起性空。这十二有支通通是因缘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都是由众缘所成,才会有这十二有支,所以众生轮回生死;当他这样如实现观以后,知道缘起性空的真实道理,知道此灭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求证初禅时有要先伏的五盖;求证二禅时也有要先伏的五盖,但是二禅所要伏的就更细,而且二禅要伏除的也包括你在初禅当中所起的贪;证得三禅、四禅都有各所应伏、应断的五盖,深细有差别;而所有的凡夫实证四禅八定时,都是降伏五盖而不是断除五盖;乃至二乘圣者也只是断了五盖的现行,而不能说他是断了五盖的习气种子随眠。再说五盖之首为贪欲盖,众生之所以会在欲界,特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饮食关系着一期生命的存续,所以每天都需要固态、液态的食物来长养、维系身体的运作;而男女,是指情感上的依附乃至生理上安适的关系,例如小时候依恋着父母,长大了爱恋着伴侣,接着就疼惜着儿孙。在生命存续的过程中,就不断地习惯、也受制于这两种业习为一生的期盼与满足;如果这两件事情有背离、无法满足,就会产生极大的烦恼和痛苦。菩萨道的饮食观是什么呢?在《大方广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链功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槃经》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住位到十住位都还是习种性人。习种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他的习性还很重,因为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波离!难断非重,菩萨常有易断重者,乃至梦中尚不为之。】(CBETA,T30,no.1582,p.962,a13-22)优波离请示佛陀:佛犯下贪、瞋、痴三种,何者为重?何者为轻?佛陀开示:诸菩萨纵使犯下如恒河沙数之多的贪爱,仍然不算是毁戒;但是如果因故而犯下了瞋,就算是毁戒破戒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内心一旦起瞋,怒由心中起,恼恨当下失去理智,贸然恶作,自心也就舍离众生了;同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经上讲布施,有为他属故而行布施,这一种是心术不正的布施,所谓慷他人之慨;另一种是属他故而行布施,把自己的财物、王位乃至头目脑髓,都布施给众生,这叫做属他。第四种讲修禅定,修定的动机想要生到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最有名的就是郁头蓝弗仙人修非想非非想处定,生到无色界天,八万大劫寿命享尽之后,因为自己咒愿的关系,投生成为飞狐与水獭。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时在座的比丘听闻了佛陀说明嫉妒心的种种过患,而且会让众生堕入恶道长劫受苦,所以就都努力地舍离嫉妒心,厌离生死,而很快地心开意解,分别证得了初果,乃至四果阿罗汉、辟支佛;甚至有的因此发起了菩萨的无上菩提心。从上面这个故事的说明,我们可以了解到:嫉妒这个烦恼心所,会造成非常可怕的业果。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样才能放下嫉妒心呢?在佛法的解脱道当中,最根本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我们骂他:你不是答应过我吗?要这样作吗?你为什么都作不到呢?他就会说:我也想啊!可是我就是作不到啊!为什么会这样子,各位有没有想过?乃至于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子呢?我们永远都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事,但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总是不会这样去做。在西洋人也说:在我的面前,有一条简单的路与困难的路,我总是知道我该走那一条困难的路;但是最后,我总是会走上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就能逐渐断除烦恼,乃至于净除烦恼习气,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