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楞严经》中佛又说:「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中告诉我们「修 三摩地

2018-07-23

乃至终于有机会进来了、明心了,但是悟得太容易了;因为是第三天、第四天参不出来,我为你明讲而知道的;可是明讲了,结果后来统统死掉了!因为他们想:“开悟是多么困难的事,想古时多少祖师们千里走作,参访大禅师,穿坏了多少草鞋,喝掉多少浆水钱,求个悟字还是了不可得,最后悒郁而终;我来同修会二、三年就开悟了,哪有可能?这一定是假的!我有什么福报可以这么快 三摩地

2018-07-23

也有的众生是由于看见众生造作恶业,有时也听说有众生造作恶业,由于亲眼看见和闻见的缘故,就知道众生因此不免生死的轮回,乃至下堕三恶道,所以他因为要救度这些众生,就发起菩提心。也有众生从自身的观察,深刻了解到自己有贪欲、瞋恚、愚痴、也有悭和嫉等不好的心所有法,难免将会成就恶业、轮转恶道,所以为了制止自己落在不好的果报中,因此发起菩提心。发菩提心之后,凡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大乘法永远不灭七识心,乃至成佛以后仍然八识心王具足,转为纯净的八识心王而利乐有情永无穷尽,则一切的善业都不会失坏,这样才是真正的作已不失的善业。有的菩萨正是为了这两个原因,所以发起大乘菩提心。此外就是为了胜过一切人天所得的果报而发菩提心。有什么法是胜于一切人天的果报呢?只有三乘菩提可以胜过一切人天的果报!但是三乘菩提的果报,又只有大乘菩提是最殊 三摩地

2018-07-23

尽管如此,从世间亦有许多气质长相出众者,生活过得不一定比其他人来得好,或者不见得人人均喜欢同一类的气质长相,乃至于其气质长相令一部分人甚为喜欢,却令另一部分的人甚为不喜的现象。以此常见的情形即可推知:气质长相仅是福德的众多展现方式之一;气质长相良好者,可以表示一个人过去世累积了相应的福德;或者此世的生活因缘顺遂,但是长相气质却不足以函盖其全部的福德 三摩地

2018-07-23

然此菩萨性、非人人皆有,若菩萨性是人人皆有者,则不应和合众善业因缘方能供养六方---布施乃至智慧。若人人皆有菩萨性者,不必修诸善业因缘,便自己能修布施乃至智慧---供养六方。若人人皆有菩萨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而供养六方,名菩萨性。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等三种之修学亦无定性。若有定性,修证声闻菩提者不应有人发佛菩提心,修证佛 三摩地

2018-07-23

真见道是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唯一途径,无别他途可证大乘涅槃;乃至未来成就佛地之无住处涅槃,亦是由此真见道位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得实证;而此因地所证涅槃则要藉真见道之证真如方能得之,但真如是第八识如来藏于一切法中运行时所显示之真实性与如如性,是故真见道之内涵即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现观其真如性,名为证真如,即是证得“一切法真如”。于此真见 三摩地

2018-07-23

庄严菩提者,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修智慧故远离无明,令诸烦恼不得自在,是名离对。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佛陀接着说,要供养智波罗蜜,要供养智方,事实上还有四个事情:第一个就是要庄严菩提,庄严菩提,佛陀就有说,是因为修智慧而获得初地,也就是说在佛法的修证上面,如果要获得初地以上的证量,他一 三摩地

2018-07-23

某些得自平实导师而告假离去者,急欲为人师时如是不顾佛诫而轻易授法与人,从不要求学人应先就次法修集,在学人证悟条件尚未成熟的状况下,躐等、揠苗而提前引导学人证知如来藏密意,也会对自己所摄受的随学者产生不良的影响,乃至后时心疑反谤,如是师徒俱有大过,如此的因缘果报当深思之。最近听闻许多道场,不仅信受平实导师书中所说法义,并且广泛研读、修学、弘扬,实是可 三摩地

2018-07-23

换句话说,从欲界定缘于五尘的境界,到发起初禅----离欲发起初禅,一直到二禅,能够从对五尘的有觉有观,进入对五尘的无觉无观!对五尘无觉无观,可是仍然有定境中法尘的觉知,那么定境中法尘的觉知从二禅、三禅、四禅乃至四空定,有很多深细内容的差别,这就是三界九地中意识心的差别境界。菩萨一定要了知意识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状况,所以能够因知见的正确建立,于参禅 三摩地

2018-07-2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中,先从教令有情安住预流果,乃至说到菩萨的种种功德的较量分别;最后说: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世间归依供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从这段里面我们就知道说,菩萨摩诃萨他的种性是非常尊贵的,那应当也会使你越发的想要修证菩萨法才对。而在四阿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部分是对于一般人间的正常状况而说,因为色界乃至无色界天,因为定力的缘故,八识会不具足;而人间乃至傍生,因为业报差别的状况不同,也有可能会有八识不具足的状况。现在回头来说,为什么一定要确定说,每一个人不会少于八个识,也不可能多于八个识呢?因为有一分佛学的研究者,他往往主张说:佛教的后期,发展为七识、八识乃至九识说,佛的区分识别,本以六根为主要的根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诸法在过、现、未来生生灭灭的同时,心意识也伴随着运作,而如来藏却不在心意识之中;乃至说非色受想行识,不离色受想行识,非地水火风大,不离地水火风大。所以说,如来藏不在心意识,不离心意识,是要以这样的知见去参究。离心意识参不是要保持在无念的状态,不是要把心意识丢掉,而是要以心意识,往离开心意识的方向去参究,因为心意识是我们参究的工具。前面所说,每一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只管哭泣,因为我们发现,只要我们一哭就有人过来伺候我们,因此哭得理直气壮,哭得理所当然,乃至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加之意识还没有完全健全,此时以为自己和外部世界是一个整体,以为自己能够自给自足。大约6个月后,随着意识的健全,渐渐的发现,原来我们和外在世界是分开的,原来妈妈是另外一个人,不是我们自己,自此内心出现第一次心理危机,发现到自己的脆弱和无能 三摩地

2018-07-23

对于初学般若禅的佛子来说,为了则必能消除修行过程中的诸种障碍,尽快明心见性,乃至走上悟后起修之路,应首先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必须要修集福德资粮福德资粮不够的话,很难听到真正的禅法,很难听到真正的般若智慧,即使听到了也不相信,会当面错过。所以必须要修学各种的福德资粮:救济贫困、孝养父母、尊重师长、供养三宝等等,都应该做。2、必须修学信心很多人听到 三摩地

2018-07-23

注二、无生忍:分证解脱乃至究竟解脱皆是无生忍。注三、无学:有修有证谓之有学,或称学人。究竟解脱者于解脱道已经亲证并究竟了知,已无可学谓之无学。第二节禅净双修之事例凡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皆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无住生心故,六念俱足,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此六念之首为念佛,念佛则通于净土。其余五念亦皆通于净土。而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明见佛 三摩地

2018-07-23

此诸菩萨已亲证藏识阿赖耶,已住于实相智慧中;或复证得道种智而入初地,或复次第渐修而入三地、五地乃至九地;皆能为人开示大乘实相法义,宣说般若,令人证入,是故名为善知识。若是未悟错悟之人,强不知以为知,误导众生以不正确的方法修学佛法者名为假名善知识。例如,以定为禅,教令广大徒众修除意识觉知心中的妄想,妄以不触五尘境之觉知心为真如心者;或如错认解脱道为成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见性乃至破初参的明心都是必须的。禅应如何修行禅在娑婆世界以明心为标的。那就先要明白“明心”是什么?明心就是:对于宇宙万有的本源——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本体的根源,能够真实了解,证实祂,明白祂,那就是明心。明心时,如果定力和智慧够的话,也会同时见性。所谓见性则是亲眼看见这个生命体的根源——我们的真心的体性,但是不在别相 三摩地

2018-07-23

耳闻声,乃至身受触也都不离意知法而悟。至于纯粹由意知法中,也就是说纯粹是在静中打坐的时候用思维观参究而非因外缘悟入的;譬如在下,是在打坐的时候用思维观参究,没有任何外缘而直接悟入。有些祖师打坐的时候一直往心内深观,而让他悟入,但这方法只能见性,不能明心。一般人用此法,一千人中有九百九十九人会落入定境之中,很难悟。用意知法在动中悟入者,其实大部分是藉 三摩地

2018-07-23

然而,求开悟乃至见性,非小根小器及诸聪明尚慢者所能得,求者应先除慢,除慢之法莫如三皈五戒,修菩萨六度行,心存谦恭,不轻慢一切人。此外亦需摒除权威崇拜、学术崇拜之心态,深入教典,建立知见。并寻求锻炼参禅功夫之善巧方便法门。功夫已成,信心便足,即是大根器也。已有功夫,应摄取参禅之知见。功夫知见具足,应求善知识指戳,得个入处。如若所遇是真善知识,应虔恭奉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