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维摩诘所说经》卷三)因为如来进止举动,威仪俯仰,乃至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未曾无益于众生;所以,“诸所作为,无非佛事”。就像《维摩诘经》当中记载,维摩诘菩萨令他所化现的菩萨,前往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世界,去到众香国,向香积如来求得如来斋食所剩的香饭,带回到娑婆世界来施作佛事;就能够令爱乐声闻解脱道小法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弟子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中,记载了文殊师利菩萨回答善住意天子提问——什么样的出家比丘可以称为禅师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这样子开示说:【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得言禅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皆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言禅师。天子!若彼禅师,无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深密解脱经》卷二)一切法,举例而言,桌子是无量无边法中的一个法,而从现象界来看,它是依于人们的分别建立,假名施设而称为桌子,没有它的真实体性存在,所以说是虚妄分别相;可是又依于人们的种树、伐木、裁制,或是开矿、冶炼、锻造而有木桌或是铁桌的种种外相差别,乃至材质的差别,因为它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所以称为因缘相。然而虚妄分别相跟因缘相的发生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五阴可以完全描述世间的我,及世间的我见,乃至于我见所引生的各式各样的烦恼。所以如果要断烦恼,就要断我见;要断我见,就要从如何去观行五阴的虚妄不实来下手,这是佛陀给我们的一个善巧方便,让我们从五阴下手,可以说是一个最直接,最了当的办法。断我见,以及五阴,一一阴都是虚妄不实的这些观行,并不是意味着断我见之后,什么东西都没有。在这点上,必须要分辨清楚。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同样的,看看受伤的状况,如果我们受伤的时候,伤口所带来的感受,显然就是一个苦受;当正在痊愈中的时候,这个苦受就会逐渐转淡了;乃至于痊愈之后,我们可以继续的追赶跑跳碰,这个状况又回复乐受了。以这些状况来看,受的本身它不断的在变换;不断的在随着跟外界环境的接触,而有所变换。所以说受从现量的境界来看,它确实是无常的。从因缘和合的观点来看受的状况,我们要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五阴可以完全描述世间的我,及世间的我见,乃至于我见所引生的各式各样的烦恼。所以如果要断烦恼,就要断我见;要断我见,就要从如何去观行五阴的虚妄不实来下手,这是佛陀给我们的一个善巧方便,让我们从五阴下手,可以说是一个最直接,最了当的办法。断我见,以及五阴,一一阴都是虚妄不实的这些观行,并不是意味着断我见之后,什么东西都没有。在这点上,必须要分辨清楚。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前在修忍辱的时候,常常看到自己,明明自己已经火冒三丈了,却要努力的跟自己说:忍耐,忍耐!可是,从真正断了我见以后,你会现观到说,生气的我、贪心的我、愚痴的我,种种的我竟然是虚妄的;乃至于说,在贪瞋痴的对象或是境界也是这个样子。所以这个时候,你就有可能心中的无明火顿时会减损乃至消灭。那这一种不忍而忍,你得要亲自去体会一下,才会知道它其中的妙处。以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年隋炀帝牺牲了多少百姓的生命而开凿了京杭大运河,被当世的百姓乃至史官所不齿,到如今,这条大运河还在造福我们,真不知道隋炀帝这样的决定是好还是坏。我这个小小的意识又如何有能力去判断,众生各自如来藏的业种相互作用、激荡后,所产生的结果是好还是坏呢?我越来越疑惑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我怎能确定什么事对面前这个人一定是好呢?我唯一能确定的事就是自己的发心,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还没有完全断尽我见的修行人,如果他对于众生还抱有希望,觉得众生会如何如何,众生应该如何如何,乃至众生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等等,这其中往往会不经意间的夹杂着渴望众生认同自我的意愿,在渴望得到众生的认同中,又存在着将自己的价值投注在众生身上的意图,乃至于可能会去讨好众生或者去怨恼众生。而无论哪一点,其实都是对于自我以及众生的伤害,因此,如果希望去帮助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行真的是这样吗?修行与此无关,修行的重点在离我,断除我见,乃至发现本没有我,而不是让这个我如何更好,不是努力把这个我装扮的更为光鲜,更为饱满。修行也不需要太多外部条件,无需等到积攒了多少钱以后退休再专心修行,修行不是消费对象,修行只在当下,只在现量的体察生命的真实面貌,至于这个面貌外在是什么样,本无所谓。任何时、任何地都是我们的修行场所,都是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虽然取了这样的境界,了知了这个境界,但那个境界是我所取的境界,也是我的觉知心去以眼识、耳识乃至鼻、舌、身、意识,共同去取了这个境界,所以这个境界就是我所取。可是我所取的这个境界,事实上并不是真实的境界,因为它是一种生灭的境界。譬如说,原来如果有人弘扬错误的法,我取了这个错误,知道它的错误,取了这个境界,可是这个境界是不是永远会存在呢?事实上它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要实证无余涅槃,获得究竟的解脱,那是要把世间一切都舍弃的,而且是连也要舍弃;因为如果不舍弃一切法,对于三界里面的种种事相乃至的弘传还有所忧心、有所挂虑的话,这样的话,他是没有办法入无余涅槃的;因为,如果说心中还系念着是不是可以永续流传,众生是不是能够获得正教,这样子他心中就所罣碍。所以说修声闻、缘觉的人,他如果说具有声闻的种性、缘觉的种性,他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且一定要自己亲身如实详细观行,日后才有可能证得五蕴空相,能实证初果所住五蕴空相的见地中;也就是《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乃至断尽对五蕴的所有执著,度过三界一切苦厄。当然《心经》所讲的道理不只是这样而已,《心经》所讲的内容,是围绕在如来藏真心而说的,我们在这里碍于时间,不多作说明,想进一步了解的菩萨,可以请阅平实导师的《心经密意》。二乘菩提的无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是上品忍,从此以后,心心无间,不久后有可能因一念相应,而有因缘机会于历缘对境中入真见道位--证得本来面目、生命之实相、圆成实之唯识性、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智慧--或入第七住位、或入十行、十迴向位,乃至入初地等不一而足。以此「双印能所取空」,心得决定,说名发起「无间定」,将来必入大乘真见道故,而说此位乃是世间第一无上之法,故名「世第一法」。这就是窥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前对于更多处于资粮位的佛子来说,广泛的积累福德资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但如何积累福德以及如何让所积累的福德成为求道乃至证道的增上缘,这里面道理很深。当年梁武帝询问达摩祖师,自己修建庙宇广供僧众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言无有功德。今天各位佛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若我们怀揣着我见,以我见为主导的思想在积累福德,那又如何让这份福德成为我们求道的增上缘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都会存在著:当他们仍未断除我见时,一定仍然会归依老母娘的;可是当他们详读了此一套书而切实去作观行以后,未来有一天假使确实断除我见时,他们一定会起心动念去检查老母娘所说的法(不论老母娘的法是由天才或点传师假藉她的名号而假装是降乩写出来的,或是真的由鬼神假藉佛菩萨名号降乩而在沙盘上写出来的),那时他们都会发觉到一件事实,那就是老母虽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关于我见、关于断我见、关于众生依于三毒、四相,而造作流转三界轮回的这一些善恶业的道理,乃至外道以定为禅的道理,乃至菩萨要以断身见、要以断我见、要以有未到地定,有定、有慧依于四念处,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乃至观心无常,观察这一个六识心,乃至于特别是观察这一个以前五识相俱的这一个五俱意识的意识心,祂是生灭无常之法。依于你的未到地定的修行,依未到定能够离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前面的五停心观,主要的就是让我们这个妄心,心猿意马能够停下来;后面的四念处的别相乃至总相,是要让我们依于前面五停心观而有了定力,然后在四念处的别相与总相的观察当中,对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于身、受、心、法这四念处都能够一一地实际地去验证,现前去观照它的无常性、它的不净性、它的无我性、它的不是真正的乐、非乐性。依于这样子的从文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于受菩萨戒也是,当你受菩萨戒以后,人家会问:你这个月到哪里去?或下个月你到哪里去?不管你的这个道场、亲近道场,是多久诵戒,人家总会慢慢发现你怪怪的,因为有些行为你不作,有些行为你不行。至少你吃素,就跟一般的吃素人又不太一样,所以这些都可以显出菩萨的行谊;而藉由菩萨的行谊,就能够让的众生了解,有人是真正在学佛。因此,等到他有问题,有困难的时候,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说,眼识、耳识乃至意识等六个心,都是识阴所摄。意根并不摄在识阴中,因为意根是根,是意识或识阴六识出生所依的依根,是由意根与法尘为缘,意识方能从名色所缘的第八识中出生,而且必须靠意根共同运作而为助缘,意识才能继续存在及运作,故意根是意识出生及运作的必要条件,故意根不应摄在识阴中,故四阿含中说为意而不说为识。乙、识阴的出生《中阿含经》卷七云:若内耳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