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样子怎么说,除了护持正教修集广大福德之外,还要来修除性障,才能够修四加行的观行呢?因为如果说一个菩萨没有伏除性障的话,他在作观行的时候,他一定没办法专心的在法上用功,他一定会落在事相上,落在性障上面;然后对于自己身边的人事,不管是家庭的关系,或是在工作的场合里面的关系,乃至进入了菩萨的僧团里面,也会跟其他的菩萨产生扞格。也就是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随后一万两千位比丘闻讯,也赶到贪庄严深林;佛对一万两千位比丘开示:利养本身是个大灾患,它会障碍修行人难以成就,乃至于身为四果的阿罗汉,也会被利养所遮障。比丘问:利养会造成哪些遮障呢?佛开示:利养的危害,就像伤皮、伤肉、伤骨、伤髓一样,能毁坏修行的种种功德。为什么它会造成种种伤害呢?利养就像破坏戒的皮,破坏禅定的肉,破坏般若智慧的骨,破坏微妙善心的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如果能够值遇到一个纯善的善知识,对他能够谦恭求法,那这样不论是在世间法则上,乃至出世间的法则上,都能够得到无量的利益;而菩萨在行道的过程当中,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应该要求其,而要值遇纯善的善知识。在佛道上,我们要怎么样去检视呢?在《大般涅槃经》当中,佛陀有开示,如果我们看到这位善知识,他所作的事情,是自己也作到了,并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换句话说:修道之人,就是修菩萨道,乃至修小乘声闻道、阿罗汉道;这些修行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他必定跟世俗人,流转于三界六道,还沉迷于五光十色,还贪求追逐于财色名食睡,这样的世俗人,必定它两者是相反的。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这是法尔如是,相反的道理,一定相反。它又说了:道之所乐,所乐,或是所乐,所意乐的、所喜欢的,必定是世俗人所厌恶的;而世俗人所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实我们要说:一个人他会发脾气,有的时候往往不是当时的那一件事情引起他会发出这么大的脾气,有的时候往往会有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色身的状况,可能是前一天乃至可能是以前对某些事情有过不好的经验,所以他也比类到现前的这样的一个状况。一个菩萨行者,非常了解众生他对于境界是不舍,对于境界是执著,对于境界是有非常强烈的分别心。我们自己在修行的时候,对这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哪一个众生没有伤害过你,哪一个众生没有跟你结仇过,哪一个众生没有让你不愉快过?大家都有啊!既然是这样,如果今天这个众生跟你不愉快,那你想:其实跟你更不愉快的有好多好多的人,整个屋子都是,整个村庄都是,整个都市都是,乃至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都是,除了诸佛菩萨以外。在那种情况下,你有需要跟每一位众生来算旧帐吗?来说不行!我们今天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最大野心的成就,竟然是对一切众生作最彻底的退让,乃至最后成为忍辱仙人被节节肢解而没有半点的委屈之感,反而还要利益对我们最恶的人。奇怪吧!还有一件基本的认知,就是过去的事情应该尽量就让它过去,不要在心中挂记而把什么事都跟过去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如果心中对于过去的事件一直不能忘怀,一直耿耿于怀,那么就是有结有使。各位想想看,我们都有不坏的金刚性,可是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不应该犯五戒十善,不应该犯菩萨戒,乃至小小的行为但可能会危害正法的事情,也不应该犯!但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有可能习惯不敢得罪别人,或者别人也不敢得罪我们,因此我们犯了一些小过失或大过失,有时候别人也不敢跟我们讲,因为怕得罪我们!怕我们听了会生气!但这样我们永远也不能改正自己的过失了!菩萨道中如果有很多善友,如古人说:“友直、友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多情的阿难尊者(一)(发愿走阿难尊者和大迦旃延尊者路线那我们平常就是要不攀缘五欲,不要贪财色名食睡,不要贪吃也不要贪男女,也不要贪爱去看美色、美景等!但菩萨对待众生还是可以热情招呼,不要走成声闻的方式,都变成很无情很冷感、很冷漠!那就变成像导师所说的某某尊者都常住在「空性」中不帮助众生,但他成佛的速度会很慢很慢!而应该如导师所说的要学阿难尊者与迦旃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解脱道谈的是什么呢?解脱道谈的就是要降伏烦恼,乃至于究竟解脱烦恼。这里面就牵涉到说,什么是真正的烦恼。比方说我们刚才说,世间的一切因为贪欲而引起的、种种没有办法让你顺遂的这些境地,是不是烦恼呢?是,这些是烦恼。可是,就我们刚才看到一般人所能体会到所谓的洒脱、豁达的境界来讲,这些一般所谓的这些烦恼,其实它的层次还是只有很浅很浅的世间烦恼的层次。实际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生都活在很可怜的世界里,每天为三餐忙碌!大部分的众生一生都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忙,经济大概是众生一辈子烦恼的主因,大约占了七八成,以及健康也是众生很烦恼的!因为我们迟早都会面临老病死等苦!那只有少数人是生活在富裕的情况,因为俗话常说八成的资产集中在两成的人手中,现在可能是九成的资产集中在一成乃至更少人的手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那辛苦的人们只会越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女人能坏,清净禁戒,亦复退失,功德名闻;为地狱因,障生天道,何有智人,于此忻乐?1在家菩萨就得要远离对淫欲的贪著了,更何况是住如来家、吃如来食的出家菩萨,更是应该严守不淫的戒律!我们如果想要离欲证得初禅,乃至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那么连想要看见异性的希望之心、乃至看见异性时产生的喜乐心行都应该要灭除。如平实导师在《阿含正义》中也开示说:若是希望证得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执著自我,所以就以为觉知心我为真实,以为内我所、外我所乃至身心所及一切为真实,因执著自我存在而对一切我所知境界以为真实,导致对这些境界生起是否有违顺己意,又执著这些现象为真实导致生起种种遮障。后来就自己常常去观察十八界一切法缘起缘灭,观察这十八界一切种种现象的虚妄性,并无真实有能取所取,慢慢地了知觉知心我并非真实;了知一切我及我所也非真实,慢慢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现今整个佛教界的氛围来说,真的有困难度,现今又有多少道场能依于大乘见道来为初果的较量呢?所见或是落入六识见或外道化,每天汲汲营营的都是增长僧俗二众的世俗习性,出家人不但不能有自己正确的修行见地,反而被世间学术界的见解,世俗人的习性带着走,乃至甚至有明里、暗里暗修双身法,而以双身修法以为究竟。所以现今佛教界有许多是见重、爱更重,而只要是支持教、广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然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因地法身,可是要经历了修集无量功德智慧、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七菩提分法,从这些种种功德智慧来成就果地的如来身;想要成就佛身,就应当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要来求这个一切种智、要求能够常乐我净、求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要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无上正等正觉呢,就应当要知道,不能让自己永远在生死轮回中而落入颠倒中,不知道自己是在完全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一节说异生性的断除,想要永远不入三恶道中,是以断我见为首要基础的;所以断我见而证初果,不但是南传佛法中修学解脱道的声闻人,乃至大乘法中欲证般若实相的凡夫菩萨们,全都不能自外于此,所以说断除我见而离异生性,是一切学佛人的首要之务。以此缘故,如何了知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六入的全部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若不能了知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六入的全部内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于受菩萨戒也是,当你受菩萨戒以后,人家会问:你这个月到哪里去?或下个月你到哪里去?不管你的这个道场、亲近道场,是多久诵戒,人家总会慢慢发现你怪怪的,因为有些行为你不作,有些行为你不行。至少你吃素,就跟一般的吃素人又不太一样,所以这些都可以显出菩萨的行谊;而藉由菩萨的行谊,就能够让的众生了解,有人是真正在学佛。因此,等到他有问题,有困难的时候,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在《无相念佛》一书中也有开示修定要先消除“攀缘心、觉观心和三毒心”;在正觉同修会中,除了平实导师有初禅乃至二禅的实证之外,还有一位正雄居士也有初禅的证量,正雄居士在《广论之平议》一书中曾提到自己修习“未到地定”的经验。《正觉电子报》第96期中正雄居士开示说:然以末学的实际经验,提出来供大众参考:大家都知道,初禅天众,已经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大致而言,一般人常在不知不觉中,就会犯了增上慢;乃至阿罗汉也不能避免。譬如法华会上,当世尊准备开讲《法华经》的时候,就有五千声闻人当众退席,而在场的阿罗汉们,居然都没有人出面制止声闻人的退席;这就表示阿罗汉们对佛世尊仍然有疑,怀疑自己与佛的解脱证境是否相同,怀疑世尊即将宣讲的《法华经》是否言过其实;因此说阿罗汉仍然有增上慢。增上慢只有初地以上的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实我们要说:一个人他会发脾气,有的时候往往不是当时的那一件事情引起他会发出这么大的脾气,有的时候往往会有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色身的状况,可能是前一天乃至可能是以前对某些事情有过不好的经验,所以他也比类到现前的这样的一个状况。一个菩萨行者,非常了解众生他对于境界是不舍,对于境界是执着,对于境界是有非常强烈的分别心。我们自己在修行的时候,对这些都要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3 |